上帝只卖一美元
2019-09-25李鸿民
医院里跑出个孩子叫约翰,
手里拿着一美元。
见商店就进去,
忙问道:“你们这卖不卖上帝?”
老板娘把脸猛一板,
毫不留情往外撵。
(白)“滚,捣什么乱!”
“俺没捣乱。”
“还没捣乱,自从三皇开天地,
见过哪里卖上帝?
你以为上帝是颗娃娃菜,
推着车子沿街卖。
你以为上帝是5G电子狗,
你一遥控跟你走。
告诉你别犯浑,
上帝他不是玩意不是人,
他是神,阿门!”
小约翰一点不记恨,
沿街商店挨个问。
他走进第十九家小商店,
约翰累得直冒汗。
“请问老板,俺有钱是硬币,
你这卖不卖上帝?”
这老板六十岁开外,
态度显得很和蔼。
一听说孩子买上帝,
老板觉得很神秘。
遂问道:“孩子请你告诉我,
你买上帝干什么?”
老人一问不要紧,
小约翰泪如涌泉往下滚。
“俺叔叔,从脚手架上摔在地,
现在就剩一口气……”
(白)“孩子别哭慢点说。”
却原来约翰从小父母丧,
叔叔把他来抚养。
叔叔生命垂危送医院,
大夫们马上就诊断。
诊断完,大夫们摇头又叹气,
他们说:“看来只有求上帝……”
小约翰一听心里记,
才沿街商店买上帝。
老人听罢约翰一席话,
感动得泪珠腮边挂。
遂问道:“孩子你总共带了多少钱?”
“俺这里只有一美元。”
老人说:“孩子,要说咱爷俩真有缘,
我这里有,上帝只卖一美元。”
老人家接过约翰一元是硬币,
把一瓶“上帝”牌饮料递过去。
“这瓶‘上帝牌饮料一喝掉,
叔叔的病情就会好。”
小约翰一下乐开怀,
进医院就喊:“叔叔,我把上帝买回来!”
第二天,医院里边真热闹,
来了专家真不少。
这些医疗专家来会诊,
叔叔的病情摸得准。
又动手术又吃药,
药到病除见成效。
临出院,叔叔一看医疗账单吃一惊:
“啊!这笔钱一辈子俺也还不清……”
医院领导把话谈:
“放心吧,医疗账单不用还。”
(白)“啊!那为什么?”
领导说:“有位富瓮叫邦迪,
家产超过几个亿。
退休后回到镇上来闲住,
顺便开了个小商铺。
那一天约翰买上帝,
那老头就是富翁叫邦迪。
小约翰哭诉泪涟涟,
一瓶‘上帝收了他一美元。
第二天邦迪请来医学专家真不少,
把你的伤病给治好。
医疗费也是邦迪付的钱,
让你们高高兴兴回家园。”
(白)“啊!真的?”
“真的!”
“没错?”
“没错!”
吔吔吔!哽哽哽!嘎嘎嘎!
嘭嘭嘭!嚓嚓嚓!
当滴格当滴格当滴格当!
呜啪呜啪呜呜啪!
嘻嘻嘻!哈哈哈!
馅饼落到穷人家!
咕咔咕咔咕咕咔!
叔侄二人没过夜,
找邦迪当面去道谢。
谁知道邦迪去了北京,
临走留下信一封。
信上说:年轻人健康出了院,
要感谢你侄子小约翰。
他拿着一美元是硬币,
沿街给你买上帝。
他的爱心感动了天感动了地,
最后感动的是上帝。
上帝教咱有爱心,
全仗你侄子一片孝敬心。
故事到此并未完,
還得说说小约翰。
约翰人小劲头足,
每天拼命在读书。
勤奋学习十来年,
一举考取医学院。
在医学领域展翅飞,
创新实践有作为。
为减少建筑工人疼痛少流血,
一举发明了创可贴。
为宣扬老板恩德和名誉,
创可贴起名叫邦迪。
这段快书讲完毕,
为把爱心来传递。
赏析:
“上帝只卖一美元”是个挺有意思的题目,让人一看之下就能不由自主地产生好奇:上帝也能卖?论个还是论斤?从这一点来说,李鸿民先生的这个作品开篇即先声夺人,出手不凡。
文章也好,作品也罢,按照一般创作规律,大抵是要遵循“凤头、猪肚、豹尾”的流程——开头灿烂华美,先声夺人;中间内容充实,观之有物;结尾呼应全篇,意思清新。但知者易而行者难,也有作者在凤头之后高开低走,言之乏物,最后把作品弄成凤头鸡肚蛇尾巴的别扭样子。而本作则在题目先声夺人后,没有循常例铺展故事,而是继续“剑走偏锋”,刻画出一个逢人就要“买上帝”的“奇怪”小孩。大人则毫无耐心,也不想细究这小孩究竟想干什么,只是用成人的身份“居高临下”教育孩子,“上帝不是娃娃菜,也不是5G电子狗”,没法子被“推着车子沿街卖”,被“一遥控跟你走”,末了还特别加一句,“告诉你别犯浑,上帝他不是玩意不是人,他是神,阿门!”这样就通过有趣的语言,构建“无知”儿童和“懂事”大人之间的矛盾,让人倍感有趣时又多了往下看的好奇心——“这‘熊孩子想干嘛呀?”
直到“熊孩子”碰到一个愿意倾听他愿望的老人,受众方才恍然大悟,孩子不熊,他的行为只是对叔叔“从脚手架上摔在地”后医生可能一句戏言的直接反应,尽管有些幼稚,但充分表现出了孩子应该有的纯真与善良,这打动了老人,所以才有了后来老人的帮助与孩子的感恩和医学成就,进而展现出作者创作的最终目的,“为把爱心来传递”,如此结尾没有斧凿之痕迹,平滑爽利,观之回甘无穷。
这个作品实际还展现出一种可能性,即曲艺作品与童谣儿歌的文学关联和现实关联。比如从童谣的历史表现形式来说,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就是曲艺的原始展现形式,比如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就把儿歌定义为“是在儿童中间长期流传、广泛传唱的一种韵话体式的口头短歌”,“短”“广泛”和有一定的韵律,这在极大程度上也是一些曲艺形式的特点,如去年第八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上的苏北琴书《小木盆》,说是曲艺节目自然可以,说是童谣也甚是贴合。从这一点来说,充分挖掘曲艺与童谣儿歌之间的关联,对于曲艺受众的拓展特别是在少年儿童中的拓展,是大有裨益的。李鸿民先生这个作品,无疑给曲艺工作者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稍有几点建议,谨供李鸿民先生参考。爱能让人有同情心,但科学能给人助人的能力。虽然作品中也说明了孩子勤学的作用,但落笔点还是在“爱心”上,建议李鸿民先生可以稍微强调下两者的关系,让作品的合理性更强些;再者,作品中某些字句可能还要再斟酌下,比如“上帝”“恩德”等西方化或者太过感情化的词语,还是稍微处理一下为宜。
(赏析:本刊编辑部)
(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