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2019-09-25王晶

曲艺 2019年9期
关键词:山东文化遗产艺术

王晶

山东琴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形成于山东西南部菏泽市的一个曲种,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并在不同歷史阶段,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时代和文化特征。作为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土壤的民间艺术曲种,山东琴书不仅是我国民间曲艺中的璀璨明珠,而且是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学的特殊传承载体,更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山东琴书是百姓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民间艺术,见证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在探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俗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何让山东琴书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经验、精神得到保护与传承,并通过市场化运作重新“枯木逢春”,就成了传承保护问题的关键点。 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就山东琴书的传承与创新这一话题进行简单探讨,这不仅是对传承传统曲艺艺术进行讨论,也将为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大问题提供有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一、山东琴书发展现状及意义

山东琴书发源于鲁西南的菏泽(古曹州)地区,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又名“唱扬琴”“山东扬琴”,其前身原系民间小曲联唱体,早期叫做“小曲子”。它原是农民自娱自乐的庄家耍(又叫“玩局”),在清代中叶,人们将伴奏乐器古琴和古筝改为扬琴、四胡、古筝、琵琶、简板和碟子;到了清末,琴书名家辈出,流传地域也日益扩大起来。1933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张凤玲、张心乐、邓秀玲在天津参加青年会商业电台演播时,正式将此曲种定名为“山东琴书”,并且为适应济南观众的需求,邓九如对演唱作了一番调整,如把鲁西南话改为济南话,用济南方言演唱琴书,对老曲调进行板式变化,创作出独特的北路唱腔等。20世纪20年代,山东琴书流派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将山东琴书分为三路,分别是鲁东以广饶、博兴为中心的“东路琴书”、鲁北以济南为中心的“北路琴书”和西南一带的“南路琴书”。

齐鲁大地,地广物博,是中华文明中众多戏曲和说唱艺术的发源地。山东琴书的特色之处也正体现在山东语音特有韵味上,用活泼、生动而通俗的语言反映山东文化的乡土气息和本色。作为地域文化的艺术产物,山东琴书因其具有大众、通俗的艺术特点,使得它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尤为突出,山东琴书以其最生活化的表述方法、最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充实着人们的文艺生活。这一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了具有山东特色艺术文化建设的一块基石,成为文化再创新过程中所无法忽略的宝藏。

随着历史发展和艺术本身的演变,山东琴书的演唱逐渐打破了旧的演唱陈规。如演唱者可根据故事内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变化、面目呈现传神的表情,有时亦可略加手势以助表演,演员之间在演唱中可进行感情交流,还可与观众直接交流感情,但其演唱风格依然保持了稳重大方的基本特点。

然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由于时代发展相对迅速,文化娱乐也朝着多元化形态发展,在全球化、现代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许多传统民间文化都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山东琴书同样进入了较难的发展境地,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甚至面临着人去艺绝的危险。

新世纪以来,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注重传统艺术的抢救与复兴。2006年,国务院正式将山东琴书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山东琴书又入选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山东琴书这一曾经传遍我国大江南北的传统曲艺,在几百年饱经风霜的时代洗礼之后,又在现代文化浪潮中重新回到大众面前,被社会所关注,被人们所了解,其传承和保护有了很好的社会空间。

二、现代发展面临的问题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革、时尚文化的日益冲击,山东琴书在发展方面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健全的资金规划体系和收入分配体系;人才队伍储备不足,存在文化断层现象;创演资源开发不足,艺术传承创新不够等。

(一)缺乏制度完善的资金规划体系和收入分配体系

当前的琴书大多以剧院汇演为主,而由于观众群体逐渐萎缩,剧院演出机会少,又欠缺商业化运作的经验,剧院生存面临困难,这要求基层院团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科学规划资金使用和收入分配体系。

(二)人才队伍储备不足,存在文化断层现象

山东琴书来自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是民族文化的凝结,数百年来一直处于民间自发传承的状态,其传承方式一直是口传心授。但因为山东琴书将演唱与乐器演奏结合在一起,艺术表演难度高,艺人成才周期较长,导致学唱琴书的人越来越少;由于演出机会少、收入不稳定,部分琴书专业演员、艺术人才转行,一些琴书编创人才以及音乐、舞美等人员流失到影视、舞台剧等领域。

2001年,据山东省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工作统计资料显示,全省有三所独立曲艺演出单位,其他演出团体都因经济效益及人才流失等原因,或被当地文化部门撤销,或归属于当地歌舞团和其他艺术机构。截至目前,山东琴书的市级以上传承人数目为数十人,拔尖人才和后备青年人才还需补充。

(三)创演资源开发不足,艺术传承创新不够

作为一种平民化的艺术形式,山东琴书最大的受众是社会基层群体,不同时期观众的审美理念、艺术趣味决定着山东琴书的作品内容和创作方向。传统社会里,山东琴书以其最平民化的价值取向、最生活化的表达方式,反映着普通民众的心声,获得了观众群体的一致喜爱。但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山东琴书的传统作品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虽然表演者在演出这些传统作品时会融入个人创新与现代词语,但到底还是“换汤不换药”,旧曲目无法真实地反映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琴书的表演逐渐出现内容陈旧、唱腔模式化、表演形式固化、缺乏创新等弊端,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在当下快节奏生活中稍显单薄枯燥,缺乏对现代观众的吸引力。

三、当代发展途径

目前来看,要想使山东琴书重新回归大众视野,更好继承和发展这一传统艺术,需要探寻符合当下时代的发展策略,在建立体系、创作创新、人才培养、发展受众等方面展开工作。

(一)建立健全的资金规划体系和收入分配制度

琴書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的重视,更多的是要在经济上的扶持。山东琴书艺术要走向市场,需要包装打造,打造地方品牌,突出品牌特色,使山东琴书成为传统艺术的一张名片,使山东琴书的编创、演出、人才培养工作常态化;同时有关部门还需建立一个全面的资金规划和收入分配体系,在调动资金投入的同时还能保证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活动开展将多种非遗项目集聚,构建山东琴书产销平台。还可以建立非遗产业市场化运作服务联盟,让非遗传承人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服务机构进行项目对接,扩大非遗项目影响,并从中获得资金支持。

(二)坚持对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与创新的理念

首先,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的大环境下,改善艺术创作的滞后性。对艺术的改革和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发展和完善。现代社会快节奏、强竞争的特点下,迫切需要能与之协调、吻合的艺术形式来达到与观众情感和审美上的共鸣。琴书表演艺术家们在作品的创编和表演过程中,应适当地将个人的创新理念糅合到作品中去,改善这一艺术形式创作上的滞后性,使其达到与现实生活及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进而更好、更贴切地融入人们的生活。

其次,完善表现形式。丰富的音乐内容、灵活的表达方式、通俗的艺术语言构成了山东琴书自身特有的艺术价值。当下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山东琴书应更新传统的单一板腔和艺术语言,取消对曲牌套用的局限,将以往缓慢有序的演唱节奏中适当加入现代的节奏律动,使得山东琴书这一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更富表现力,从而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最后,扩大创作和表演人才的后继储备,培育新一代琴书艺术人才。任何一门艺术门类都离不开艺术创作和表演群体的支撑,优秀的创编人员和演员是传统艺术在新时期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当下大环境下,山东琴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部门应创新性地融合艺术形式与时代的审美观念,创新山东琴书剧目、打造现代精品,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培育一批业务精、素质强的专门人才。这是山东琴书艺术重新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

(三)培养山东琴书的受众群体、拓宽山东琴书的传承空间

没有观众就没有市场,任何一门艺术与市场是不可分割的。市场对地方曲艺艺术的存在和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山东琴书其实早在诞生之初便己 具有商业化、市场化的萌芽。在今天,无论是曲艺研究者,还是琴书创作者、表演者,甚至每一位观众,都要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观众群体,打造市场基础,使得山东琴书能够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和生活,重新走向市场化,并获得再生。

山东琴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一个分支,蕴含着千百年来历史的悲欢离合,记载着历史对文学艺术的眷顾,是一种具有较高历史价值与文化艺术价值的说唱艺术。随着近几年国家开始大力提倡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等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有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山东琴书将通过艺术本体的丰富与完善,在艺术的变革中实现自身的改革和超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婷:《濒临失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 《山东大学》,2008。

[2]吴艳玲:《山东琴书的传承与发展》,《大众文艺》,2010。

[3]骆丽霞: 《再论山东琴书的传承和保护》,《音乐时空》,2012。

[4]张晨:《走进山东(之二)山东琴书》,《艺苑》,2013。

[5]闫永丽:《山东琴书的文化阐述》, 《名作欣赏》,2013。

[6]于雅琳:《徐州琴书曲本传承与保护探讨》,《音乐时空》,2013。

[7]张媛媛:《探析山东琴书的活态传承与发展》,《通俗歌曲》2016年05期,2016。

[8]许媛媛、李林:《山东琴书“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戏剧之家》2017年第24期,2017。

[9]朱路阳:《 对山东琴书发展与现状的几点思考》,《赤子》(上中旬),2017。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山东文化遗产艺术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我和我的家乡
Tough Nut to Crack
纸的艺术
山东老家规 (中)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