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政治文化发展的发生学研究

2019-09-25韦珊珊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年14期

韦珊珊

【关键词】 发生学  网络政治文化  政治民主化

【中图分类号】B27                                【文獻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4.110

网络政治文化是互联网技术和政治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现代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政治文化深刻影响了公民政治参与和国家政治生活,重塑了现代政治文明。发生学理论是解释社会现象、指导政治建设的重要理论框架,对于网络政治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可以用发生学理论考察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逻辑,探索推动网络政治文化有序传播的方法路径。

发生学及其用于政治文化研究的可行性

发生学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发生认识论原理的具体应用,也是经验主义认识论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有机结合。发生学是在研究胚胎发生、物种起源等自然科学问题时所诞生的。作为研究方法及思维范式,发生学将自然科学理论“嫁接”到人文科学研究中,用遗传学、仿生学、进化论等理论考察心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的发展演变,推动了人文学科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创新。达尔文和摩尔根最早将发生学方法用于人类学研究,撰写了著名的《人类的由来》和《古代社会》,为发生学方法在社会领域的运用提供了借鉴。从历史发生学视角看,人类社会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客观世界的发生发展、人种繁衍、生产实践、社会活动等都以历史的方式存在,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理解等往往是主观的,以社会意识的形式存在。显然,历史是第一性的客观存在,逻辑是第二性的意识形态,历史总是在偶然和突变中变得更加严谨,但偶然和突变背后往往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其便是人的主观世界中的逻辑,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把握客观世界演进的逻辑及规律。

此外,在论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时,不得不提及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考察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本源及发展趋势;以溯源式研究、前瞻式叙述等为基本方法,将质变与量变、动态与静态、历史与现在、起源与结果等统一起来,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哲学依据和思维框架。[1]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中“现实的个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和作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这种溯源式的功能主义研究方法为发生学方法在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依据。学者张书琛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得出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多从事物本源解释事物的发展规律,把握事物的本质、必然因素,体现了历史发生学的研究方法。显然,历史发生学原理与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以发生学方法研究现代政治发展、网络政治文化符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社会发展规律。这些分析说明:以发生学理论研究网络政治文化发展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2]

发生学视域下网络政治文化的生成逻辑

历史发生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遵循历史规律和内在逻辑,认识事物就是为了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利用事物的发展规律改造事物,使事物朝人类的目标和方向前进。网络政治文化发展是以生产力要素创新为逻辑起点的,而全球化、民主化和市场化则是网络政治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正是多种变量的叠加推动了网络政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网络政治文化生成的历史逻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产生往往以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只有以生产力、物质生产为逻辑起点分析社会文化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演变历程。所以应当以生产力进步、互联网技术发展等为出发点考察网络政治文化发展,把握网络政治文化传播的内在规律。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两者的辩证关系、发展演变是网络政治文化发生的历史根源。在传统社会中人类依靠铁制工具、农业耕作等方式开展物质资料生产,从而形成了封闭的、孤立的生产关系,产生了以等级制度、君权专制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政治文化;在工业革命以后,机械化大生产占据统治地位,从而形成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政治文化;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交互方式产生了深刻变革,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广度也产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形成了公开、透明、沟通的网络政治文化。显然,网络政治文化是互联网技术及现代信息技术对政治生活浸润式影响的结果,也是网络政治文化产生的重要逻辑起点。[3]

网络政治文化发展的实践逻辑。虽然现代信息技术是网络政治文化发生的逻辑起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就必然会产生网络政治文化,网络政治文化的产生及发展还依赖于特定的时代环境。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已经诞生了现代通讯技术,并且被广泛用于军事、科研、行政等领域,但是当时并未形成网络政治文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网络政治文化缺乏赖以发展的政治环境、国际环境等。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市场化、多极化成为历史发展趋势,在这样的环境下,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发展为“人民的互联网”,同时各种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智能终端、网络社交平台等迅猛发展,从而使网络生活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网络技术与政治文化也渐渐融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公民开始在网络平台上讨论政治问题、进行政治参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传统的政治文化局面,形成了以沟通、公开和透明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政治文化。

发生学视域下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路径

从发生学视角看,网络政治文化的发生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也是以互联网技术、现代政治文化、多元价值文化等为基本前提的,没有互联网技术就无法突破政治文化发展的技术障碍,没有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广泛普及就无法获得广泛的民意空间,所以网络政治文化的广泛传播依赖于历史和逻辑的演进。

以互联网技术推动网络政治文化发展。互联网技术是近些年来产生的伟大技术革新,它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微信、支付宝等互联网应用平台的发展就将人类社会带入了全新的互联网应用时代,这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都带来了深远影响,也给政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环境中,人们开始在网上发表政治观点,表达政治诉求,监督官员行为,比如天价表事件、“躲猫猫”事件等就是网络政治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网民们在网络空间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这既给政府带来了强大的社会压力,也推动了网络政治文化的繁荣发展。此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是推动了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的兴起,给网络政治文化传播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机遇。[4]所以我们应当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为出发点考察网络政治文化的传播逻辑,在互联网技术传播中推动网络政治文化传播。

首先,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促进互联网与政治生活深度融合,不断创造新的社会业态和发展生态。比如,应当推动“互联网+政治”的繁荣发展,以互联网技术推动公民政治参与、重大事务决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提高互联网技术对公民政治生活的渗透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网络政治文化传播。再如,应当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功能,引导网民以合法合规的方式监督政府的行政执法、公共决策以及官员的工作作风、行政行为等;发挥网络平台在纪检监督、行政督察等方面的作用,鼓励网民利用电子邮箱、新闻网站等方式进行政治监督,推进政治民主化建设和阳光化发展。

其次,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创造良好条件。只有不断改善网络基础设施,降低人们的上网成本,提高人们上网的便捷性,才能为网络政治文化传播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应当推动互联网建设的“村村通”,让偏远地区、落后地区的人们也能够上网;应当继续推进移动互联网“提速降费”,降低群众的上网成本和门槛,为网络政治文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应当不断改善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推进“5G”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广泛普及,为网络政治文化传播提供更加良好的条件。

以政治现代化促进网络政治文化发展。网络政治文化既是一种平等、沟通、透明、及时的政治文化,也是现代民主政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显然,网络政治文化发展是以政治民主化、法治化建设为基本前提的。

首先,推进政治民主化建设。所谓政治民主化就是政治决策、行政管理、政治权力等不再由少数人所把持,而由社会成员的大多数来决定。在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政治民主化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坚守的政治原则。比如,在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政府难以有效管理各种社会事务,也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这就需要让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充分参与政治生活及社会治理。所以,应当将政治民主化作为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为网络政治文化建设营造宽松的政治氛围,引导网民们理性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诉求。比如,应当以公民意识培育、网络文明建设等方式提高网民的民主意识、理性意识,使广大网民能够在网络平台上理性表达利益诉求、思想观点等。

其次,推进政治法治化建设。民主和法治是孪生兄弟,没有法治保障的民主并不是真正的民主,只能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自由散漫。在网络政治文化发展中,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完善的监管机制,就无法有效推动网络政治文化的有效发展,反而会导致网络谣言四起、网络暴力泛滥等问题,从而将网络政治文化变成一种影响政治生活的负面文化。[5]所以,应当高度重视法治社会建设,积极推动依法治网,将网络政治诉求表达、网络政治参与等纳入法治化轨道,不断提高网络政治生活的有序化和法治化程度,推动网络政治文化的繁荣发展。比如,应当加强网络立法工作,以法律的方式规范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侵权等行为,对网络生活中的各种乱象进行专项整治。

以文化多元化促进网络政治文化发展。从本质上看,网络政治文化是一种多元互动、开放包容、相互平等的政治文化,在网络政治生态中不论是政治精英、专家学者,还是草根阶层、普通网民,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参与权和表达权。显然,网络政治文化建設是以文化多元化为文化场域的,只有建立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相互包容、相互借鉴的多元文化体系,才能更好地推动网络政治文化发展。首先,应当巩固主流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功能。当代中国的文化多元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多元化,在推动多元文化繁荣发展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大力弘扬核心价值观。比如,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价值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巩固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应当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其次,应当引领多元文化健康发展。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环保主义等西方政治哲学的传播间接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但是在多元文化发展中也存在着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物质主义等不良文化泛滥的势头,比如,在网络空间中各种色情文化、无政府思想、网络谣言、情绪化表达等大肆泛滥,给网络政治文明建设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也恶化了网络政治文化生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大力推进网络政治文化有序化、合理化发展,集中整治网络低俗内容、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行为,净化网络政治文化生态,为网络政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从发生学视角看,网络政治文化是以互联网技术为物质基础的、以政治民主化为时代背景的、以文化多元化为文化背景的,其正是在互联网技术、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发展中,才推动了网络政治文化的病毒式扩散和爆发式传播。所以,我们应从发生学视角考察网络政治文化的传播逻辑,不断改善网络基础设施,推动网络技术创新,推进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进程,从而为网络政治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注释

[1]李娟:《网络政治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发生学解释》,《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2]張书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发生论》,《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6年第2期。

[3]张靖伟:《历史与逻辑的张力——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的思考》,《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

[4]陈留根:《以发生学方法架构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1期。

[5]金民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逻辑和发展机制——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理论思考》,人民网,2013年1月4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104/c148980-20085438.html。

责 编∕周于琬

Abstract: Genetics i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 epistemological principle of the subject-object interaction. The method of genetics originates from natural science research such as embryogenesis and origin of species. Later,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forming a genetic research method which unifies history and log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tics,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political culture is logically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while globalization, democrat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are its background. It is the joint effect of many variables that promotes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online political culture. Therefore, we should study the development logic of online politic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tics, constantly improve Internet infrastructure, promote network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fine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and cultural pluralism, an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online political culture.

Keywords: genetics, online political culture,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