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城市建设70年

2019-09-25刘祯贵

城乡建设 2019年18期
关键词:成都市成都整治

■ 刘祯贵

旧中国留下的成都是一座经济萧条、面貌破败、设施落后、脏乱差齐备、卫生条件尤其差的落后城市。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70年间,成都的城市面貌、城市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令人瞩目的变化,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城市规模与建成区不断扩大,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市政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成都由一个功能单一、设施不全的区域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形象提升、功能多样、配套完善、设施较全的特大区域中心城市。

一、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呈现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态势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其所确定的城市性质,成都进行城市建设时,围绕其西南地区商贸、金融、科技“三中心”和交通、通信“两枢纽”的功能定位,突出成都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调整和优化城市规划,成都的城市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城市功能分区日益明确,城市布局趋于合理。

成都郫都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组组团式林盘

这70年间,成都市先后进行了五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按照国家相关要求,1953年成都市开始编制城市总体发展规划。1953年版成都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确定成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布局是以天府广场为中心区域,向北、东、南方向发展,其中,工业区建在城市东部,文化区建在城市南部,而在城市北部建立大的交通枢纽。国务院于1984年1月批准《1982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2版成都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性质进行了明确,强调对传统历史城区格局进行保护,形成西城居住、东城生产的城市格局。1996版成都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城市向东向南发展,强调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实施东郊工业结构调整。2011版成都城市总体规划突出全域城乡统筹规划。为使城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2011版成都城市总体规划强调中心城区的布局形态要改变之前密集的“圈层式”布局,发展为疏密结合的“扇叶式”布局。2016年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成都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约占整个规划面积94%的四川天府新区于2014年10月2日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四川视察,提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的要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要求,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到2020年公园城市特点得到初步显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到2050年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目标。

据统计,1949年成都城市人口60.9万人,非农人口60.5万人;城市面积29.9万平方公里,建成区达18平方公里。至2019年,成都市域人口达到1633万人,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194.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3.12%,户籍人口1476.1万人;市辖区幅员面积达367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931.6平方公里。

成都熊猫绿道

二、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路网结构日趋合理

经过70年的建设,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基本骨架初步形成。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加快,双流国际机场扩能改造完成,14条国铁实施公交化改造,成绵乐客专、西成、成渝开通运营。完善市域交通体系,三绕高速南段、成安渝高速等建成通车,成宜高速、成资渝、成龙简、成资、天府大道北延线、金简仁等市域骨干道路开工建设。截至2019年,公路总里程达到27731.4公里,等级公路达到27072.4公里,高速公路958.7公里。2018年末,机动车拥有量548.4万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达407.2万辆。加速轨道交通成网,地铁开启成都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先后开通运营地铁1号线、2号线、10号线、7号线等7条线路,截至2019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累计达到240公里,地铁在建里程共计283公里,地铁客运总量累计达到11.6亿乘次。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市城市道路总长仅86.1公里,面积仅68.9万平方米,多数道路路面是泥结碎石路面;城市桥梁仅45座,且多以木桥为主,还有少量石拱桥;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相当落后,道路街灯仅有800盏;城区排水沟大都为明渠或简易沟道,排水沟总长仅272.7公里;城区河道脏、乱、差,处于严重淤塞状态。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市区共有街巷734条,其中,路幅宽度在10米以下的就超过半数,街道狭窄不平。由于市政设施简陋,河渠严重污染,市民生活处于极为不便状态。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成都市城市路网建设始终处于积极推进态势,全市先后新建和改扩建了一环路、二环路、蜀都大道、金凤凰大道、机场路、成洛大道快速路、二环高架路等100多条城市主干道;修建成温跨线桥、青龙场立交桥等大型桥梁数十座,全市城市道路桥梁总体容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已基本形成“五环二十八射”的城市骨架路网格局。实施“科学治堵”,整治改造中心城区中、小街道300余条,仅2018年就打通市区“断头路”80条。据统计,1949年成都城市道路长度127公里、城市道路面积仅89万平方米、桥梁仅45座、路灯800盏、排水管道长度273公里。1950年道路扩建长度1.1公里、道路扩建面积仅0.5万平方米、城市永久性桥梁仅有7座。到2019年,建成区共有铺装道路面积约1.2亿平方米,道路面积率为12.2%。

成都吉泰路慢行系统

1952年公共交通运营汽车31辆、运营线路长度18.8公里、客运总量275万人次。公共交通持续发展,至2019年城市公交线路长度达到15300.3公里,公交营运汽车达到15903辆,公交车线路数量达到997条。慢行交通体系持续优化。到2018年底,成都市中心城区利用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出行人数每日已经超过780万人次,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的分担率上升到53%。共享自行车在城市回归。全市共享单车日均骑行量超200万人次,共享单车与公交、地铁接驳比例达40%。自行车出行比例由原来的3.7%增加至11.6%,相当于每天替代36万辆小汽车出行。方便、快捷的城市交通,一方面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区域的协调发展。

成都临街立面整治

三、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70年来,成都市着力加大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城市综合功能。先后建成西部博览城、成都图书馆、成都博物馆、露天音乐公园、城市音乐厅、新声剧场等一大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为强化城市基础配套功能,先后规划建设了凤凰山体育中心、东安湖体育中心、天府奥体城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

整治前后的成都府南河(府河一号桥至二号桥段)

截至2019年,建成区排水管网密度9.54公里/平方公里,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成都雨污水管网建设处于先进水平;成都市已建立覆盖城乡的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实现中心城区、县城、乡镇三级生活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建成区污水处理率94.1%。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成都市污水处理率、生活污水收集率均处于上游水平,其中,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447万吨,污水处理率94.1%,无害化处理率100%。

城市防涝能力不断提升,基本打通双流府河、新津岷江、金堂沱江三大防洪总出口。都江堰灌区经过改造,除了灌溉外,还具备洪水调节能力。通过实施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沙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干河、饮马河、西郊河等城区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一方面增强了中心城区的城市防洪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城市河道的防洪标准,如:府南河(锦江)与沙河的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江安河、磨底河等城市主干河道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中小河道的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城市整体防洪能力明显增强。

成都市已基本形成“一圈层集中供水,二圈层水量补差,三圈层自成体系”的全域成都供水架构,城市供水能力处于全国一流、中西部领先的水平。结合旧城改造和中小街道整治,同步实施城市给水管道改造,扩大城市供水服务范围、覆盖面。1949年,全市供水管道长度仅为9公里,供水总量仅4万立方米(生产用水仅0.1万立方米、生活用水仅6万立方米),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每日仅0.5万立方米,城市用水人口仅2.6万人。到2019年,成都市区人均生活用水236.1升,供水普及率98.9%,建成区供水管网密度4.8公里/平方公里;自来水供水总量10.9亿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水6.4亿立方米;城市人均供水量达到每天360升。

不断加大城市燃气设施建设。通过改、扩、建旧城区燃气管道,新建新区输供气管网设施,城市输供气管网系统得以完善,城市燃气供应能力基本满足供给需求。1968年天然气供气总量2658万立方米、天然气管道长度9.8公里。1979年,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235吨、用气户数2434户、用气人口0.7万人。到2019年,市区天然气用气人口774.4万人,天然气输供气35.8亿立方米,城市气化率达到94.1%。

四、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市更新持续推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间,成都市以提升城市形象与面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宜居与宜业的人居城市为着力点,先后实施府南河与沙河综合整治、中小河道整治、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道路畅通等城市更新与修复工程,使城市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城市生态得以修复。

上世纪80年代的成都人民南路

如今成都天府大道进城方向(人民南路)

府南河是成都的“母亲河”,整治前的府南河可以说是藏污纳垢的臭水沟,多达3万户、10万名群众长期生活在卫生极差、设施不全、交通不便的棚户区。这些低洼潮湿的棚户房屋,直接影响城市形象与面貌。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从1993年开始动工,1997年12月竣工,共拆迁各类建筑物达60多万平方米,总投资达人民币27亿元,实施了河道整治、污水截流、道路管网建设、河滨绿化、文化建设、住房安居六大工程。竣工后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使中心城区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沿河两岸10万名居民告别了低矮、破旧的危房,搬进了新房。为彻底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形象,成都市在完成府南河中心段综合整治基础上,继续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府南河延伸整治工程、中小河道整治工程,有力推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001年起,成都市又以环境污染治理为主线,结合东郊工业区的结构调整和城市向东、向南发展战略规划,总投资达32亿元,旨在充分发挥沙河的生态、亲水、居住、休闲及旅游功能的沙河综合整治改造工程。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澳大利亚“舍斯河流奖”。沙河综合整治改造工程于2004年底完工,使沙河沿线环境得到彻底改观、城市形象得到提升。

立足塑造城市特色,将城市景观建设与城市文化延续、历史文化保护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春熙路、琴台路、天府广场等城市重要节点旧貌展新颜,一大批城市特色街区、小广场、小游园建设提档升级,一系列内涵丰富、主题鲜明、意境生动的城市景观、景点为古老成都添上了现代而明丽的色彩。此外,为改善城区市民居住、生活环境,成都市将老旧城区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头等大事。2008年~ 2016年8年期间,投入资金812亿元,改造棚户区11.2万户。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成都着眼优化中心城区功能,投资上百亿元对中心城区12个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的“城中村”进行改造。为把城北打造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宜业、宜居、宜商城区,2012年,成都市启动了最大规模民生工程、旧城改造项目——北城改造。截至2018年,北城改造累计投资3605亿元,实施项目1146个。2016年以来,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总体目标,深入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战略,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上世纪80年代的成都天府广场

鸟瞰成都天府广场

为完善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成都启动了2017年9月至2020年新建8类18项公共服务设施2818处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其中,2018年就累计投资104亿元,建成350个公共服务设施、开工建设公共服务设施902个。对文化馆、公共图书馆、乡镇 (街道)以及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均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成都市于2017年被评为全国厕所革命优秀城市,为改善城乡文明及乡村治理,深入推进“厕所革命”,仅2018年就新改建公厕700座。为改善老旧小区生活环境、宜居条件,开展了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试点工作。为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2018年起,实施高效能的社会治理攻坚计划,建成示范性国际化社区4个、社区综合体79个。成都市“创新探索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模式”项目荣获全国“2018年民生示范工程”第一名。2018年,共完成109条特色街区打造和1918条背街小巷提升整治,改造老旧院落327个、棚户区1.2万户,成都城区逐步形成以小街区为基础的、功能完善、形态优美、交通便利、尺度宜人的城市空间。

成都北改项目曹家巷原貌

成都北改项目(建设中的曹家巷)

成都北改项目(曹家巷旁马鞍南路新貌)

五、以改善居住条件为重点,努力营造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的宜居住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成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简棚陋屋;第二个阶段是青砖黑瓦的平房;第三阶段是生态化、智能化的绿色建筑。住房居住条件的改变始终伴随着不断发展的城市建设。发展较快的是自从1992年成都实施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以后,各种现代化的、环境设施完善、功能逐步配套的城镇居住小区不断涌现,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提升。

据统计,1949年成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仅3.7平方米,城市实有房屋建筑面积641万平方米、实有住宅建筑面积425万平方米、实有住宅使用面积374万平方米、实有住宅居住面积224万平方米、居住人口61万人。70年来,成都的城镇住宅建设成效显著,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到2019年,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6.6平方米,城镇居民平均每户拥有的住房居住面积达到了99.4平方米。成都市以创造宜居、宜业环境为导向,努力提高城镇住宅的人居环境质量、居住品质,努力创造具有川西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初步形成优美舒适、宜人居住、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良好居住环境。据统计,2018年,成都房地产开发投资2267.8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659.4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销售额3633.2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2602.1亿元,增长1.8%;房屋施工面积26845.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273.2万平方米。“住在成都”已逐渐成为新时期西南地区的居住时尚,美丽宜居的成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区域外群众来此定居。

六、将绿色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1949年成都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83公顷、园林绿化面积64公顷、公共绿地面积仅64公顷、公园仅9个、公园面积64公顷。1949年生活垃圾清运量0.9万吨。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成都市针对城镇绿化总量严重不足、绿化档次不高的现状,将城镇绿化建设作为城市建设重点,逐渐形成了城乡结合、类型多样、配套完整的城镇园林绿化体系。

从1999年起,市区各城区确定每年至少建一个绿化广场,逐年扩大城区内公共绿地面积、人均绿化面积的目标。先后实施高压走廊建绿、百条景观廊道建设、小游园与绿化小广场建设、浣花溪公园建设、绕城高速公路芙蓉景观带建设、三环路绿地建设、环城十大郊野公园建设等城镇绿化工程,对中小街道、城市社区绿化进行整治、改造、提升,新建上千个城市绿化小广场、小游园。以成都中心遗址公园、交子公园、城市露天音乐广场等公园绿地为重点,进一步夯实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仅2018年成都市区就新建公园、小游园和微绿地188个,新增绿地达到670万平方米。通过加大绿化建设,城市绿地基本实现均衡布局。城镇绿化过程中,为突出成都城市绿化区域特色、个性特点,树种选择上突出乡土树种,绿化做到乔、灌、草、花卉有机搭配,重点选择市树银杏和市花芙蓉等地方树种。

现建成的成都桂溪生态湿地公园

现建成的成都青龙湖

着眼于建立布局合理、绿量适宜、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努力增加城镇公共绿地,先后进行中心城区主体绿化工程、特色街区、林荫街区建设,贯通三环路内外50米防护林带,完成绕城高速路200米生态带建设,初步形成由生态绿地、公园绿地、街头绿地、防护绿地等“点线面”结合的芙蓉景观带。按照市域“两山两环、两网六片”规划,贯彻落实“绿化全川”工作部署,全面推进了全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市域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划定,生态本底进一步优化,形成约26平方公里的6片城市森林,建成高新区桂溪生态公园等一批公共开敞绿地空间。截至2019年,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建成天府绿道2607公里;成都市森林储蓄量达到3506万立方米,森林面积达到56.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9.5%;市辖区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7%,建成区绿化率为38.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上升至12.7平方米。

七、加大环保建设力度,显著提升环境质量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都市坚定推进绿色发展,努力让成都的天更蓝、水更绿、城市更亮丽、生活更宜居。成都辖区内的温江县、郫县、都江堰市于1996年2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成为全国首批69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之一。从2002年起,成都市以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大环保建设力度。重点是通过环境治理、工业区结构调整、旧城改造、绿化工程等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广泛采用绿色建设与发展方式,实实在在改善城镇环境。

成都发起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役,重点是抓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城市扬尘防治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2014年以来,成都坚决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抓好铁腕治霾、科学治堵、重拳治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针对环境突出问题实施环境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努力建设碧水蓝天、绿树成荫、森林环绕的中国典范城市,绘就美丽成都新画卷。通过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全面实施“治水十条”,全面完成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岷江等流域水质逐步趋于向好态势。成都先后成为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发展试点示范城市”“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并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和国家低碳试点市。据统计,2018年成都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51天,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优良率排名前列,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8.9%、8%,均创造了历史上最好水平。2019年上半年,成都市优良天数率上升到78.5%,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降低22.1%、32%;地表水断面Ⅰ~Ⅲ类占比75.5%,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成都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城市面貌和形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功能不断优化,城市设施趋于配套。而今的成都城市建设,正朝着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迈进。

猜你喜欢

成都市成都整治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