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养研究与探讨
2019-09-24田卫红
摘 要: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时期,更多企业以及领导者可能会深刻意识到,在工作中只有融入、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才能打造高品质产品,进而才能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真正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强国的转变。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是势在必行的,“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这种精神需要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能清楚地意识到,并能将这种精神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准职业人。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 工匠精神 培养研究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逐渐增长,应用型人才越来越短缺,而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摇篮。经调查日本、德国、美国等这些发达国家,产品上都制作得十分考究,精益求精。主要原因是企业的经营思路以及工作人员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这些发达国家的职业人员常常将自己工作做得好坏与个人荣辱相联系,就算是十分不起眼的工作,他们也会尽职尽责地完成,力求完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当中对准职业人员灌输的职业精神教育。德国、日本等他们不仅是制造业强国,而且也是职业教育的强国,他们能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是因为他们能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并能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职业教育过程中,让工匠精神在准职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潜移默化。正因为德国、日本、美国等这些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并且在实践工作中传承和发展这一精神。所以才让这些国家的制造业立足于世界顶尖位置。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市场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
2016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说到“提升消费品品质”时,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时期,更多企业以及领导者可能会深刻意识到,在工作中只有融入、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才能打造高品质产品,进而才能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真正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强国的转变。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是势在必行的,“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这种精神需要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能清楚地意识到,并能将这种精神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准职业人。
当前,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选择机会增多,但就业稳定性变差。根据《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3%,与2013届(34%)基本持平;中,高职高专院校2O14届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2%,与2012届(43%)基本持平,离职人群中98%是主动离职;在毕业后工作三年中,职场忠诚度越高收入就越高。毕业生离职率居高不下,不但浪费了企业招聘成本和管理费用,对毕业生自身的职业发展也十分不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没有一个科学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爱岗敬业”职业精神的缺失。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肩负着培养“工匠”的光荣使命,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爱岗敬业、探索创新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因此职业院校教师自身“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每位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职业院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
高职院校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加强自身师德师风的建设,培养工匠精神的准职业人是我们高职院校教师当前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自身首先应做到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除了自身要有理想信念之外,还要帮助所教高职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把工匠精神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潜移默化,让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植入到学生的血液当中,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并培育学生的职业操守。
二、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师资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研究
加强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学,利用任务驱动、项目化、贴近生活的实际案例。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蓝墨云、微课、慕课等云平台,实施翻转课堂,把“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过程中去,用自身扎实学识去培养具有职业技能的学生,同时也促进高职教师专业的成长。既培养了教师的“工匠精神”,又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并促进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师资培养,构建完善的高职教师专业技术技能培训体系
营造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环境,高职院校需要构建起完善的高职教师专业技术技能培训体系,让高职院校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向。从而激励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
四、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师资培养,健全高职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要求是“双师型”的,就是不仅要有过硬、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扎实的实践操作专业技能。但是,对于他们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却比较单一。因此,要提高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就要健全高职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如把教师的科研、论文及著作加入教师的考核中去,把教师平时参与的技能竞赛、技能抽查等加入考核中去,对教师进行脱岗培训、进修等激励机制。进而促进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
综上所述,对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中,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帮助,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更专业的具备“工匠精神”的准职业人。通过对高职教师自身的理想信念、一丝不苟、扎实学识、精益求精的态度研究,为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提供了有利参考依据;从高职教师专业成长、培养精致的学生、提升产教融合的内涵发展质量的研究,为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创新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
[2]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3]虎智猛.高職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6(08).
[4]胡小成.“工匠精神”内涵探析——兼谈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途径[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
作者简介
田卫红,女,讲师,湖南省娄底市潇湘职业学院城建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