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三位一体”专业综合训练平台 推动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2019-09-24王方杰
王方杰
摘要: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综合实践这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深度融合校企资源,搭建“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综合训练平台,以“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引入企业技术专家、引入企业创新思维”的“三引入”,实现学生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选题来自企业;专业综合实践师资来自企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来自企业的教学模式。全面推动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新教育;专业综合实践;“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21-0156-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前言
专业综合训练是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旨在通过学生实践全面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完成实践项目了解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沟通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最终检验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效果。为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实证参考。
2 专业综合训练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完全校内实施模式
2.1.1 教学模式
采取从实践项目选题、教学实施到项目实践,从师资队伍到实践设备完全利用校内资源的模式开展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由专业教师提出选题,带班建制或学生自选确定实践项目,教学实施由专业教师完成,最终由教师评价。
2.1.2 存在问题
1)实践项目选题脱离企业实际需求
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不足,教师选题往往会出现选题带有主观色彩,选题陈旧、重复、面向窄等严重滞后于行业企业最新技术需求的現象。
2)教师实践经验水平不足
因受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现实限制,大部分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实践能力有着较大差距,参与商业项目、实际项目较少,实践经验严重缺乏。在指导学生开展专业综合实践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的现象。
3)实践质量评价与行业要求脱节
实践项目质量评价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有脱节现象,无法真正实现有效及权威评价,严重影响人才培养体系闭环的科学构成。
4)学生缺少内生动力,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
作为教学环节之一,实际教学目的以成绩通过为主,学生按教师指导完成既定任务即可,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学生没有获得感、成就感,缺少内生动力,根本谈不上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
2.2 引入企业资源校内实施
2.2.1 教学模式
采取与合作企业联合培养,通过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利用校内实训资源,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指导,企业指导教师实施评价的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模式。
2.2.2 存在问题
1)企业人才资源有限,无法全身心投入
企业以生产及赢利为主要目的,高水平技术人员精力主要用于企业内部技术研发、技术实施,企业不可能将中坚力量派入高校开展教学,无法全身心投入高校教学实施,往往流于形式。
2)企业技术人员教学能力有限
企业技术人员技术能力高超,但不懂教学规律、不了解学情、知识体系不全、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能力有限,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3)企业技术人员缺乏学生管理经验,无法保障正常教学秩序
企业技术人员以指导项目为主,缺乏动力、责任心不足,课堂教学管理不到位,学生迟到、旷课现象严重,无法保障正常教学秩序。
2.3 校外实训基地实施模式
2.3.1 教学模式
采取将学生送到企业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利用企业人力、设备、项目资源实施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工作的模式。
2.3.2 存在问题
1)增加企业成本,企业缺乏积极性
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实践教学,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精力,大大增加企业负担与成本,尤其是中小企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效益,企业缺乏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必然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2)学生身份变质,无法实现教学目的
部分企业因考虑自身利益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学生身份变质、教学实施变形,教学内容严重偏离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根本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学生对学校教学的满意度。
3)学校难以全程参与,监控无力
高校教师资源有限,难以实现教师全程参与企业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实施,无法及时监控教学质量、学生表现、学生心理,出现教学、管理失控现象。
3 搭建“三位一体”专业综合训练平台,推动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基于以上实施方法存在的诸多问题,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计算机类专业为试点,通过充分利用专业综合实践这一教学环节,深度融合校企资源,搭建“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综合训练平台,实现“三引入”,全面推动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 创新思路
3.1.1 模式选择
为实现全程有效监控,采取利用校内实训资源,引入企业技术人才资源,项目引领、双轨并行、双师教学,在校内实施专业综合实践的模式开展教学。
3.1.2 企业筛选
为避免身份变质、教学变形、质量变差,在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明确以两个标准作为企业筛选的原则确定参与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的企业。一是企业实力:选择具备充沛人才资源,长期深度合作的企业参与;二是企业动力:选择专业实力强且具备教育业务版块的企业参与。
3.1.3 实施思路
深度融合校企资源,搭建“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综合训练平台,以“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引入企业技术专家、引入企业创新思维”的“三引入”,实现学生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选题来自企业;专业综合实践师资来自企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来自企业的教学模式。全面推动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 实施过程
3.2.1 确定合作企业
根据企业筛选原则,选择了南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鼎利集团有限公司、连云港栎洋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东软件睿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万和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等具备充分技术、培训资源的企业开展合作,全程参与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过程。
3.2.2 方向项目选择
在校企共同制定教学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发展需求与意愿,进行研究方向、实践项目选择,确定每一位同学专业综合实践内容。
3.2.3 师资队伍建设
实行“双导师”制教学队伍构建模式。以企业技术人员为教学主体负责项目教学指导;校内专业教师为教学辅助主体负责企业、学生的沟通与学生的管理,实现校企双方全程参与。
3.2.3 实施教学
引入企业实际商业项目作为实践内容,由企业专家主讲、校内教师辅助教学与管理,实行企业轮换、学生轮岗的教学模式,在六周的专业综合实践过程中,学生完成三个企业、三种岗位、三个项目的学习与实践任务。
3.2.4 加强监控
学校通过校内教师日常随堂管理、学生座谈、教学测评等多种方式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3.2.5 综合评价
课程结束,通过企业专家对学生实践项目完成情况评价、校内教师对学生日常表现评价实现专业综合实践环节学生的综合评价。
3.3 实施效果
通过两年的尝试,从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满意度、人才培养效果等方面综合评价,效果令人满意并取得了突出成效。
3.3.1 项目选题质量
通过引入企业实际商业项目,大大提高了专业综合实践项目的选题质量,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在实践教学的同时也引入更多的企业项目作为后期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方向,既保证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的质量也提升了毕业设计质量。
3.3.2 企业参与情况
引入的多家企业之间因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开展以提高选题质量、教学质量、人文关怀等全方位服务的良性竞争,以满足学生技术、发展需求为根本目标提供高质量的教学,给学校、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3.3.3 学生满意情况
学生在实际项目实践中熟悉了岗位、提高了技能、明确了目标,从试点前对专业综合实践满意度不足70%,提升到了91%,普遍认可目前采取的教学模式。
3.3.4 师资队伍成长
双导师制的引入,让专业教师在企业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熟悉项目开发的整个流程、技术规范,积累了教学案例素材,提高了实践能力,丰富了真实项目开发的经验,为以后的专业教学、项目开发、科学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5 人才培养成果
两年来,通过项目实施,学校、教师、学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
1)教师学生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业授权31项;
2)教师学生软件著作权授权57项;
3)教师中文核心论文发表16篇;
4)申报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9项,校级实践创新项目8项;
5)省优秀毕业设计各类奖项5项;
6)教师主持、学生参与各类纵横向课题40余项;
7)学生就业率99%;
8)学生自主创业20余人。
4 结语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计算机类专业为试点,通过充分利用专业综合实践这一教学环节,深度融合校企资源,搭建“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综合训练平台,以“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引入企业技术专家、引入企业创新思维”的“三引入”,实现学生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选题来自企业;专业综合实践师资来自企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来自企业的教学模式。全面推动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将通过对存在的问题分析,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取得的经验逐步推广,以期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益明.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19(6):259.
[2] 谢雅等.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综合实训体系构建与实践[J]. 科教导刊(下旬), 2019(3):45-48.
[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研究与实践[J]. 现代营销, 2019(4):236-237.
[4] 周志成. 高等教育哲学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3).
[5] 曹胜利, 雷家啸. 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R].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09:5-6.
[6] 翟晓松. 基于校企合作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知识经济 2019(15):136-137 .
[7] 王革, 刘乔斐. 高等学校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述评[J]. 中国高教研究, 2009(9).
[8] 王丽娟, 高志宏. 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创新[J]. 江苏社会科学, 2012(5).
[9] 李家华, 卢旭东.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 2010(12).
[10] 郭廣生. 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5).
【通联编辑: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