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的学行素质与教师之道
2019-09-24郑立清陈文彬
郑立清?陈文彬
今年是章太炎先生(1869—1936)诞辰150周年。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章太炎先生不仅是文化泰斗和国学大师,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教师。这一点在鲁迅回忆自己的老师章太炎的文章中有精彩描述。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鲁迅称章太炎为“有学问的革命家”,表彰老师的革命与学问相济,透露出师尊与青年之间心意和精神承沿的纽带所在,值得后人深思。
章太炎率身垂范从事革命和教育的道德与热情,值得后人深思。1906年,流亡东京的章太炎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中说:“大凡非常可怪的议论,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也不敢说。说了以后,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神经病”其实是从事革命和教育的道德与热情,更是一种可贵的意志。
“神经病”往往是由现实社会和革命者生而俱来的热情所引发,但它更需要主体的精神意志加以支持和砥砺。也就是说,“神经病”的迸现更可能是由晚清社会和民众苦难揫迫所致,在近代中国之所以激荡和持护,也有赖于自古而来大丈夫的气概和精神。正是这些原因,留日青年鲁迅对革命学问产生浓厚兴趣,向老师章太炎学习,积极用世,奋力引导文化批判和思想革命,终其一生孜孜以求。
道德和热情并不是简单直接的血性和禀赋,是惨痛经验、苦难人生及不断前行之后的体验与反思,自有其思想的配合和学术的演证:“但兄弟所说的神经病,并不是粗豪卤莽,乱打乱跳,要把那细针密缕的思想,装载在神经病里。譬如思想是个货物,神经病是个汽船,没有思想,空空洞洞的神经病,必无实济;没有神经病,这思想可能自动的么?”道德和热情作为“神经病”,是革命主体源源不绝的内在动力,而思想学术作为“货物”,是革命主体之“船”不断前行的展开、经验和履践。这是章太炎的革命文教的智慧,也是他自身学行的象征。只有思想学术和道德热情两者相济,才能成就真正的革命和革命教育,塑造真正的革命者。
章太炎文教自性的追求和勇气,值得后人深思。所谓自性,就是遵从自身的内在要求和召唤,而不是盲从于别人别家别族和别国。晚清学界,有一味固守传统、排斥西学的保守派,也有以中学附会西学来证明古已有之而不思进取的会通派,更存在由民族挫败和虚无主义而致的抛弃国学、迷信西学的西化浪潮。章太炎大声疾呼,要求民族文教尊重历史,彰显“自性”。他强调,“自国的人,该讲自国的学问,施自国的教育”,“至于别国所有中国所无的学说,在教育一边,本来应该去来补助……要知道凡是不可弃己所长,也不可攘人之善”。
在西潮滔天,精英、士夫大都失去信心的时刻,章太炎奋力鼓吹要“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他所说的“国粹”,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典章制度和人物事物,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留存和长处,是别国不能比拟的自家风土。他强调要丢弃民族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对自家精髓要精心粹取,解剖整理,辗转增进,在此基础上推进自性的教育。国民教育要立足于本国,尊重民族历史。这种提法,现在看来仍有积极意义。
正因为如此,章太炎对近代中国失却信心之后在教育上全盘西化及其弊端的批判,就显得弥足珍貴。比如,他严厉抨击清末众人鼓吹的教育现代化和官学教育,《与梁启超书》中称“中国种种学术,操之官府则益衰,传自草野则益盛”。他认为,官学往往“预设科条,以为裁制”,相形之下,“学在民间”,私学为上。因此,他主张“扶微业辅绝学之道,诚莫如学会便”。在现代化的条件下,普遍独断的官学一旦全盘推广开来,虽收教育常识、文化普及之功,但精深学术和民族文化必定受到戕害。因此,为民族、国家和文化得以保存不致灭亡,学术知识薪火相传,需要大力倡扬民间私学,推动真正民间办学的蓬勃发展。章太炎本人身体力行。辛亥革命后他拒绝了北京大学、清华国学研究院等多家院校的正式聘请,而乐于以布衣自由之身,自行创办学会,或设立讲习会,或周游讲学,自由而又艰苦卓绝地从事教育事业。章太炎这种心无旁骛,强调思想、学术和教育本身的“自性”,勇于在体制外开辟自己道路的做法和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学界和教育史上影响重大。
章太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师之道,值得后人深思。其一,师生共学互动深情厚谊。《章太炎书信集》里收录了章太炎与学生间往来的书札信函,字里行间均透露出章太炎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章门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传统师生间的“传道、授业、解惑”,师生交流和互动已经进入日常生活的范围,老师常常在信中关心弟子的生活。世人皆知章太炎生性桀骜不驯,反抗权威,甚至得罪各路政界商界要人,但他对学生却是春风般温暖、朋友间和煦。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深情回忆:“太炎先生对于阔人要发脾气,可是对青年学生却是很好,随便谈笑,同家人朋友一般。”章氏门下学人后来都有卓著建树,足有自立,但他们对自己的老师都怀着情意深挚的敬仰和关切。
其二,师生教学相长。出身于清末大儒俞樾主持的杭州诂经精舍,章太炎在思想学术上勇于坚持自己的革命见解,从而与老师发生冲突,为此章太炎不得已发表著名的《谢本师》。但作为俞的学生,章太炎表彰先生的学问之道,强调“为学无常师,左右采获,深疾守家法,违实录者”,鼓励勇于突破师道尊而求真创新的做法。对于学生提出新观点,章太炎往往持开放、包容和鼓励的态度。在小学研究上,黄侃既恪守师承,又博综广揽,对章太炎的《文始》亦有观点上的批评,章太炎褒奖黄侃在学术上的增进,“虽以师礼事余,转向启发者多矣”。“五四”运动以后,钱玄同在经学史和语言学上研究路径和观点与章截然不同,但章太炎十分宽容,与钱的联系一直非常紧密,晚年委以《章氏丛书续编》的编校工作。
章氏门中教学相长的师生之道,往往成为佳话。鲁迅在回忆中说,章太严先生身上“最紧要的‘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鲁迅进一步指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这种理解,使“有学问的革命家”的教师之道得到印证,此间深情感念,亦使师生之间的精神承沿得以成立和光大。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