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孩子是“遗传病”吗?

2019-09-24崖柏

现代家长 2019年9期
关键词:遗传病原谅心理

崖柏

棍棒之下出孝子吗

沙先生是一家机械制造厂的金属铸造工程师。他精通业务,为人和善,是厂里出了名的老好人。但谁也没想到,前不久的一天晚上,他居然因打孩子被派出所民警带走。尽管第二天早晨他就被放了出来,没耽误上班,但街坊邻居的指指点点让他感觉非常丢人。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派出所将处理意见通报了机械厂,要求机械厂领导负责监督沙先生接受心理咨询,并定期写出汇报。

沙先生走进我的咨询室时,满脸通红,语气里夹杂着羞愧和迷惑:“其实这是一场误会,我不是坏人,儿子打电话报警是因为他不懂事,我是他亲爸,对,是亲爸……”

他告诉我,当晚的经过是这样的:儿子小珂睡觉前不肯喝牛奶,和妈妈的推搡过程中把杯子打碎了,牛奶和碎玻璃弄了一地。沙先生认为小珂不知好歹,还打坏了漂亮的玻璃杯,就骂了小珂两句。小珂不服,嘴里嘟囔了两声。沙先生大怒,一脚踹向小珂的屁股。正用墩布拖地的小珂冷不防被踹,滑倒在地,额头碰到柜子角,起了一个小包。妻子劝走了沙先生,没想到委屈的小珂拿起电话,拨打了110。

我说:“您不冤枉,这是典型的家庭暴力,准确地说是虐待儿童,警察执法正确。”

沙先生皱紧眉头,说:“谁家大人不管教孩子啊?要是都抓起来,那可够警察忙的了。”

“有人报警,警察必须采取措施,否则就是不作为,算是警察的失职。”我转移话题,“谁说管教孩子就一定得虐待?”

沙先生说:“老话儿说得好,‘棍棒之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明明是司空见惯的家务事,何必上纲上线呢?这下可好,我的形象彻底毁了,邻居、领导、同事肯定认为我是恶魔。”

我严肃地说:“我觉得,你更应该考虑自己在小珂心目中的形象。邻居有好多邻居,同事有好多同事,领导有好多员工,但小珂只有你一个爸爸,如果你是恶魔,那小珂的家便是魔窟了。”

沙先生被我的话震住了。他沉默了一会儿,苦笑着说:“没那么严重吧?我小时候也经常挨打,不是也考上大学了?谁会指责自己的爸爸呢?”他告诉我,小时候他的爸爸酗酒,一喝醉就打他,每周至少打一次,每次挨打都是爸爸没事找事,什么没有考第一名啦,作业完成得太晚啦,书包放的不是地方啦……甚至鞋子没有摆正也是挨打的理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沙先生双手一摊,说:“您看,我不是照样长大了吗?说打孩子会产生恶劣后果,依我看都是夸张的说法。”

我身体前倾,凑近他,不客气地说:“您小时候挨打的恶劣后果,就是您变成了打孩子的爸爸,被派出所聆讯,并被强制接受心理辅导。如果这样的后果还不叫‘恶劣,那您还想闹出多大的乱子?”

轻易被孩子原谅

沙先生脸色铁青,问:“难道打孩子是一种遗传病?”

我告诉沙先生,我们通常所说的遗传病,是指完全或者部分因为遗传基因问题而导致的疾病,在亲子血缘中传递,多表现为家族病史。但同时,还有一类可以表现为家族病史的疾病是由后天生活环境导致的。这些看上去也具有遗传特征的疾病,是由于家族环境的生理、心理因素而导致的,比如特定的家族饮食习惯导致的共同身体问题。打孩子,也就是虐待儿童,是有非常明显家族遗传特征的心理遗传病。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70%被虐待的儿童长大成人后会虐待儿童。

沙先生惊讶地张大嘴巴,微微摇头,又像是不相信:“怎么可能?太不可思议了!”

我解释道:“所有的虐待儿童事件,儿童毋庸置疑是无辜的受害者。但作为当事人,在暴力家庭中长大的人,往往并不这样想。英国心理学家罗纳德·费尔贝恩曾经这样描述过他们的心理:‘他们宁愿成为天堂中的罪人,也不想当地狱中的圣徒。这句话描述了被家庭虐待的儿童的无奈选择:从社会视角来看,他们是无辜的小天使,施暴的家长应该被惩罚,因为施暴的家长要么缺乏对儿童的爱与关心,要么缺乏正确表达爱的能力。但对于孩子来说,接受家长不关心他、不爱他,接受自己生活在地狱中,是更可怕的事情,于是他宁可选择接受施暴的父母是正确的,是爱他的,是自己做错了事情,自己应该被惩罚。所以,大多数被虐待的儿童,尤其是幼小的儿童,被虐待时不会跑开,反而试图贴近家长,不住地道歉,希望获得原谅。”

沙先生说:“没错,小珂小时候就是这样的,打都打不走。要是他妈妈不在家,那他就更乖了,主动跪下来请罪,把一个苍蝇拍递到我手里,然后撅起屁股让我打。”

“孩子这么可怜,您怎么下得去手!”我嗤之以鼻,接着解释,“被虐待的儿童害怕失去父母的爱和关心,害怕被抛弃,因而把父母的虐待合理化,把被虐待归罪为自己做错了事。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不断自我强化这种暗示,认可‘打是亲骂是爱,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解释为什么会被爱自己的父母虐待。当孩子长成了大人,面对自己的孩子犯错时,曾被虐待的他同样下意识倾向于采用暴力甚至虐待的方式予以管教。因为否定这样的方式,意味着否定自己的童年,否定自己父母的爱。这就构成了亲子相传的虐待轮回。”

沙先生示意我说得慢一点,说:“您说得太专业,我听得似懂非懂。”

“就以您的经历来说吧。”我解释道,“您小的时候经常被喝醉的父亲打,这是典型的虐待行为,已经不属于‘严格管教的范畴了,但您在心理上却将父亲的行为正当化,成为您懂规则、考上大学的原因。当您长大后做了父亲,当小珂犯了错误,‘打就成了您下意识的第一反应,因为您在观念上已经认同了父亲的虐待。事实上,您早已原谅了父亲,不是吗?”

沙先生痛苦地垂下头,说:“我承认,我原谅了父亲,但是,小珂会原谅我吗?”

我说:“打孩子這种心理病之所以能遗传,要点是施暴的父母通常轻易地被孩子原谅。如果每个孩子在被虐待时都像小珂那样寻求警察的帮助,这种心理病就不会遗传了。所以,您应该庆幸,小珂可能不会成为一个虐待孩子的爸爸,您更应该感谢小珂,他报警,是让您悬崖勒马,不至于因情绪失控而酿成大祸。”

打破暴力的轮回

沙先生说:“我不能让打孩子这种心理病继续遗传下去!快告诉我,怎样才能打破家庭暴力的轮回?”

我打趣道:“您是想让我尽快出具对您有利的心理测评报告,您好拿去向派出所交差吗?”

沙先生一拍大腿,辩白道:“哪儿啊!我是不想让小珂也像我这样,成为一个打孩子的爸爸!”

我告訴沙先生,打破打孩子的遗传链,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深刻反思,正确归因。

我要求沙先生仔细回忆自己的童年,抛弃固有的观念,认识到被虐待不是因为自己不乖,或者做错了足以让自己接受体罚的错事,而是父亲的错,是父亲不懂教育,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的。做这样的痛苦回忆是有必要的,只有这样,他才能纠正错误认知,认清事情的真相,从而抛弃“棍棒之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的腐朽观念,从根本上唾弃暴力行为。

第二,尊重孩子,树立榜样。

我问沙先生:“您在单位是有名的老好人,回到家却对儿子动粗,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

沙先生回答:“内外有别嘛!我打小珂,真的是因为爱他。”

我说:“依我看,不是您爱小珂,而是小珂太爱您。小珂因为爱而轻易地原谅了您的暴躁,接纳了您的坏脾气,自己抚平创伤。但这不是您经常动粗的理由!您应该回应儿子的宽容和善良,更平和地对待他。”

沙先生抿紧嘴唇,点头道:“您教教我,具体应该怎么做?”

我说:“三件事:第一,向小珂正式道歉;第二,告诉小珂您爱他,但是因为不善于管理情绪,把事情搞砸了;第三,保证下不为例。”

沙先生苦笑两声,小声说:“其实,我可以默默地做到这些。”

我说:“派出所都介入了,您还有什么磨不开的?当面道歉,不是惩罚您,而是打消小珂心中的错误观念,以免他把您的虐待行为合理化。”

闻听此言,沙先生爽快地点了点头。

第三,管好情绪,有话好好说。

沙先生诚恳地问:“您刚才提到管理情绪,请问这方面有什么技巧吗?怎样跟小珂说话才能既亲切又有效?”

我说:“丰子恺写过一篇回忆老师李叔同的文章,提到李叔同教诲学生时,总是这样的态度——‘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这句话值得我们细究。轻而和气,不失严肃。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需要强调重要性时,可以严肃,但是语气尽量轻柔平和。要知道,大声吼叫、发脾气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多年之后,孩子能记住的不是教训,而是父母刺耳的责骂和失望的眼神,继而让自己也成为没有耐心的人。所以,下次有发火冲动的时候,要自我提醒,深呼吸,内心默念:平和平和,不要吼,不要动粗!一次改不了,好好反省,继续改,直到有一天,您会发现自己能控制住这种坏脾气。这就是一场修行,证明您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总之,对孩子,要用爱来引导,用规矩来惩戒,而不是靠脾气来震慑。”

第四,建立规矩,严格执行。

我告诉沙先生,不打孩子,不意味着放纵孩子,而管理孩子日常行为的最好方式是建立规矩,让规矩约束孩子,不仅是给孩子的成长指明方向,而且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为孩子的社会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沙先生问:“我打过小珂好多次,会不会给他留下心理阴影啊?要不要带他来接受心理辅导?”

我说:“如果小珂有异常表现,随时打我的电话。不过,他能在被虐待时打电话报警,说明他还没有把您的虐待行为合理化,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您现在要做的,是尽快修复父子关系,不要因为他报警而怨恨他。”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遗传病原谅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原谅
高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知识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人类遗传病
换个说法
心理小测试
原谅别人也很快乐
会原谅我吗
几种常见类型遗传病的概率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