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导引配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疼痛和活动受限的临床效果
2019-09-24陈功
陈功
(贵州省清镇市麦格乡卫生院,贵州 清镇 551400)
0 引言
肩周炎是临床中多见的一种疾病,其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造成负面的影响,临床中患者主要会表现肩关节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等症状,因此需要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以免造成严重的影响[1]。本次研究就对导引配合温针灸在肩周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我院收治的患者中抽取肩周炎患者210 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10 例,男60 例,女50 例,年龄40~67 岁,平均(53.96±3.14)岁;研究组100 例,男55 例,女45 例,年龄41~68 岁,平均(54.12±2.85)岁;比较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依照《针灸治疗学》的相关内容选取患者的穴位进行临床治疗工作,包括肩髃、肩髎、肩前、肩贞以及臂臑和阳陵泉[2]。将患者调整为坐位,取以上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先进行局部皮肤消毒工作,之后使用30 号不锈钢针1.5 寸毫针进行操作,保证针身与患者的皮肤呈90°角,快速刺入患者的穴位之后采用捻转提插法进行操作,平补平泻,待得气后即可将其与电针机相联机,使用疏密波进行刺激[3];进行20 min 的治疗后即可将针取出,每天进行1 次治疗,治疗10 次为1 个疗程,连续进行3个疗程的治疗[4]。
1.2.2 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则采用导引配合温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选穴与对照组相同,操作如下:在进行针刺前,首先指导患者在可耐受的疼痛范围之内进行肩周导引动作,即双手伸展以及单关辘轳等,然后再将患者的体位调整为坐位,进行针刺操作,操作内容与对照组相同,但是研究组患者在进行疏密波进行治疗的同时,要对其肩髃、肩髎、肩前、肩贞四个穴位进行温针灸操作,将长度在2 cm 左右的清艾条直接穿置在针柄,然后点燃施灸,等到其燃尽后即可将灰烬取出,最后取针[5]。同样每天进行1 次治疗,治疗10 次为1 个疗程,连续进行3 个疗程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肩周炎治疗效果以及肩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分,比较相关的数据。
疼痛评分:①0 分:患者无任何症状;②1 分:患者存在轻度的疼痛,但是处于能够忍受的状态,患者能够进行正常的活动;③2 分:患者存在轻度的疼痛,较难忍受,尚能进行一定的活动;④患者存在重度或者极度疼痛,极难忍受,患者活动受到严重的限制[6]。
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肩周炎疗效判定[7]。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 对患者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 %,对照组为70 %,研究组数据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表1。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肩周关节活动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处于相近的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患者的肩周关节活动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则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表2。
3 讨论
在我国传统中医中认为,肩周炎是由于静脉受到长期的压迫,导致患者出现气血阻滞而形成的一种肩痹情况,随着患者疾病时间的不断延长,患者会出现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瘀滞等情况,最终使得患者的患处出现肿胀粘连的情况,使得患者关节出现僵直,肩臂不能够自由举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中医中提倡采用针灸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一方面是为了起到行气活血的效果,以疏通患者的经络,使得患者的阻滞情况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进而实现镇痛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祛除病邪,扶助正气,改善患者的情况,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8]。导引术则是临床中一种通过主动性修炼和调摄手段,来改善自身身体状况的方式,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即采用导引联合温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则单纯使用针灸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疗效要更好,肩周关节活动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要更高[9]。
表2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肩周关节活动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s)
表2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肩周关节活动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s)
综上所述,在临床肩周炎患者的治疗中,较之单穿的针灸治疗,采用导引和温针灸联合的方式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