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想联翩
——观察需要想象
2019-09-24游增良
●游增良
清代才子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有次参加朋友母亲的寿宴,朋友要他即席做个祝寿诗助兴。纪晓岚也不推托,抓起笔在宣纸上写“这个婆娘不是人”。大家都面面相觑,老妇人也脸色大变。老纪不慌不忙写出了“九天仙女下凡尘”。老夫人顿时喜笑颜开,大家赞不绝口。纪晓岚接着写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这位朋友怒火冲烧之时,纪晓岚紧接着写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全场立刻欢呼起来。
纪晓岚让人一惊一乍、最后赞叹不已的原因是什么?他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把高寿的老夫人想象成“九天仙女下凡尘”,把孝顺的儿子想象成“偷得仙桃献母亲”的贼。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诗句都是在观察中产生的想象,描绘的事物也更生动形象。因此,著名作家张天翼认为,一个作者如果只限于写真人真事,那是自己拘束了自己,一定要去想象才能写好文章。对大家而言,在观察中想象,主要就是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让事物“活”起来。
一、在观察人物中想象
在写人的作文中,大家可以对人的外貌、动作、神态等进行想象。《鱼游到了纸上》写聋哑青年“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把明亮的大眼睛想象成“玉泉的水”,突出了他眼睛的纯净明亮,惹人喜爱。
《小兵张嘎》里描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阵起来”“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走马灯似的”让动作变得具体形象,写出了他们摔跤的气势。
二、在观察活动中想象
下面是写放风筝活动的一个片段,同学们找一找有哪些想象?有什么作用?
“我一手握住线轴,一手扯着线,丘祯敏托住风筝,我的眼里充满着憧憬,兴致勃勃地对她说:‘放!’她把风筝一扔,我如离弦的箭往前冲,回头一看,风筝像个醉汉,跌跌撞撞地飞向空中,忽然一个极速打转,猛地栽在地上摔了个嘴啃泥。我还使劲儿地往前奔跑,风筝像扫把似的在稻田里‘啪啪啪’地扫起地来,同一小组的同学扯着嗓子大喊:‘停下来,停下来!’一看风筝的尾巴都快断了。”
风筝“像个醉汉,跌跌撞撞地飞向空中”“猛地栽在地上摔了个嘴啃泥”“像扫把似的在稻田里‘啪啪啪’地扫起地来”。因为有这些拟人、比喻,我们读着读着就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三、在观察事物中想象
在四年级的课本里,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丰子恺的《白鹅》、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老舍的《猫》,都是写动物的文章。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运用拟人化手法。在这些作家们的笔下,它们与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读来让人感同身受,无比喜欢。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白鹅》)
“要是可以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上将衔了。它板正的姿态啦,步态啦,和别的公鹅攀谈时的腔调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白公鹅》)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母鸡》)
四、在景物描写中想象
“绿”是最常见的景色,因为有不同的想象,绿的味道就不一样了。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陈淼笔下漓江水的绿。
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你看,梅雨潭的绿赠给轻盈的舞女,她会临风飘举,赠给善歌的盲妹,竟然可以让眼睛亮起来。作者还将其比作“十一二岁的小姑娘”,给她取名为“女儿绿”。这想象多么神奇,令人拍案叫绝,产生神往之情!
于漪老师曾说:“训练观察和训练想象相结合,既调动感觉器官,又调动思维器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同时获得发展。”于老师告诉我们,在观察中要养成想象的习惯,文章就会变得文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