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池州市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19-09-23赵永兴

山西农经 2019年12期
关键词:体育文化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赵永兴

摘 要:结合池州市乡村旅游与文化的融合现状,从精准扶贫角度出发,分析了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池州市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照。

关键词:精准扶贫;体育文化;乡村旅游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2-0117-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2013年11月,习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根据池州市地域特点,实施精准识别、精准扶贫,探索池州市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对池州市发挥自身潜在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1  池州市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现状

1.1  池州市文化現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也是其文化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池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类别众多,形成了一定的地域特色。池州傩戏已成为池州文化符号性的代表,并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东至花灯”九华山庙会、青阳腔等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但与这些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池州市文化旅游资源没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协调共生、相互促进发展。到目前为止,池州市还没有一个将文化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打造特色文旅品牌的案例。

1.2  池州市乡村旅游现状

池州市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来自江浙沪一带及池州周边市区。旅游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年龄段,且以男性为主。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男性生活、工作压力较大,以旅游方式远离城市快节奏生活,释放生活及工作压力,而女性闲暇时间倾向于购物、在家打理家务等。

出游方式以自驾游为主。目前池州乡村公交系统相对落后,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到景点不是很便利。旅游者以短期旅游为主,游客利用周末及节假日采用自驾方式出行,可以观赏田园风光。目前池州市乡村旅游景区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游客基本都是单日旅游,在景点住宿的人数不多。

1.3  池州市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现状

池州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休憩娱乐、观光旅游的绝佳之地。池州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杜牧、李白等众多文人墨客都曾行至池州,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池州傩戏享誉世界,形成了池州一张独特的名片。九华山是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牯牛降风景区、醉山野景区、九子岩景区等景区每年吸引百万游客观光游览。

2  体育精准扶贫对池州市体育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2.1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体育精准扶贫有利于弥补医疗保障体系发展不足之处,形成“体育+医疗”的新型扶贫模式。这一新型发展模式有利于减少农民支出,提高农民收入,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1]。

2.2  促进池州市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

体育扶贫是一种新型的扶贫模式,已促使池州市孕育出了第一批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九华山茶溪小镇等。这种新型发展模式下,农民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体育资源为其带来的丰富经济利益,有助于其正确认识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作用。

2.3  促进池州市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

立足于池州山区地貌、佛文化、傩文化等众多优势,不断开发攀岩、徒步、马拉松等新兴体育项目。建设特色运动小镇,将池州市资源与体育项目结合起来,促进池州市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2]。

3  池州市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景区建设和市场开发滞后

池州市旅游资源丰富,但除九华山景区除外,其余景区配套设施相对落后、活动缺乏多样性,不能充分展示各景区特色,导致一些景区知名度较低、存在感不强。旅游景点的基础服务设施与游客预期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消费渠道较少,难以提供一站式的旅游服务,可能导致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缩短。在景区整体开发过程中,缺乏合理规划,运营管理不够规范化,缺乏科学性。

3.2  旅游产业链不完善

目前,池州市旅游产品形式过于单一,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要发展旅游业,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3.3  服务质量不高

旅游业相关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服务人员素质偏低。多数景区只关注对景区资源的开发,忽视了对景区人员的管理。许多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就直接上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务水平的提高[3]。

4  池州市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4.1  积极扶持,科学规划

政府应指导旅游相关部门立足于池州市生态环境、资源等特点进行调查与分析,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并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力度。

4.2  建立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

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首先要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相融合。要将文化融入到产业集群,渗透到旅游相关企业中去。同时,还要构建一些网络平台,对景区进行宣传。

4.3  注重培训,引进专业人才

在政府部门加大对乡村旅游投资开发力度的同时,还要组织居民进行教育培训,全面提高社区和乡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培养社区和乡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服务人员综合能力,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和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使乡村旅游逐渐步入自主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285-295.

[2]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3]葛晓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9):23-25.

猜你喜欢

体育文化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试析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高校学生体育比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