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研究
2019-09-23刘耕良
刘耕良
摘 要:水土流失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不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政府根据人们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提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政策。在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当前我国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经济发展;策略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6-009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157;X171.4 文献标志码:A
水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资源,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物质。土壤作为万物生长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水土流失不仅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会使大面积土地荒芜,进而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面对这些情况,我国目前已经加大了对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的保护力度,生态修复和保持水土生态建设工作已经成为了当前推动我国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1 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1.1 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就是指利用一定的生态或者工程技术手段,改变不利于生态系统发展的因素,并针对当前系统发展的现状,为生态系统配置所需的资源、能量和信息服务,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辅助生态系统实现自我修复。
1.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水土流失的区域进行人为干扰和辅助,帮助自然发挥其自身的修复功能,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该模式能够有效发挥生态系统修复和自我调节的功能[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针对生态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依靠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最终实现生态系统平衡。
2 生态环境退化与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退化是指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或者过度利用,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功能衰退以及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出现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缩减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等现象。研究发现,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其自我修复能力就会受损甚至丧失[2],后期修复需要的时间长、资金投入多,且生态系统破坏和水土流失一般为不可逆的。水土流失严重的话会导致耕地面积缩减,加剧土地沙漠化,进而引发一系列环境危机,甚至会改变当地的气候条件,并加快当地农耕、畜牧环境的恶化速度。生态环境退化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生态环境内的植被消失,裸露的地面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进而加剧生态系统的退化。大规模的水土流失不仅会导致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也会破坏当地的土地结构,使土地更加贫瘠,最终出现土地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以及河床位置抬高等问题。长此以往,会对水利工程造成严重影响,进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脚步。
遏制生态环境退化就应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恢复和重建,不仅要严格限制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还要合理引导和管控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还要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以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速度。由于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新建生态系统基本难以实现。因此,有关人员应限制破坏环境的行为,加大对环境修复的重视和投资[3],使生态环境恢复至一个稳定的状态,对于已经完全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应采用重建的方式进行修复,但该过程非常缓慢。
3 生態修复对于治理水土流失的必要性
生态修复就是要纠正人们以往生态重建的思路,在修复和治理环境的过程中要以引导为主,通过有效的干预,减缓环境恶化的速度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速度,加速地表植被的恢复,降低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首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生态环境的负荷不断增大。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而且近年来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仅依靠人为干预的方法已经很难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但是完全通过生态重建来治理环境,则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所以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和环境保护工作都是在小范围开展的。
其次,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政策来修复生态环境,就目前的结果来看,该措施被有效实施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过多年的生态保护宣传,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一定的认识[4],对自然环境的复杂程度和自我修复功能也有了深刻的了解。目前,我国所开展的生态系统重建工作主要是在西北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种植人工防护林和草场,虽然在防风沙和防止水土流失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所种苗木单一,导致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一,对恶劣天气的抵抗能力较弱,重建的生态系统很容易发生病虫害。
最后,随着退耕还林、禁止放牧政策的实施以及森林保护区的建立,我国各地的森林覆盖率明显上升,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改善。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共同在黄土高原设立了水土历史试验站,通过大量种植苗木以及禁止放牧等,使得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植物种类也更具多样性。一些沙漠绿洲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不仅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修复,还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黄土高原以及沙漠地带的生态功能,治理效果明显。
4 生态修复与封山育林的区别
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地区来看,有关政策主要针对人口密集和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区域,而在其他区域对环境的修复和保护非常少,力度也较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生态修复与现有的封山育林以及退耕还林具有较大的区别,生态修复旨在停止人为破坏或者消除人类活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压力,促进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所以不能有太多的人为干预,要让生态系统自己修复,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地广人稀且水土流失较轻的中部地区,而对于环境污染严重的东部沿海地区,仅依靠生态修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人为地辅助和引导。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是我国进行水土流失治理以及环境保护的又一历史创举,这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也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新世纪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国利用生态修复原理开展了许多水土流失控制工作,这些工作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成绩。但是,仅通过封禁山林和禁止放牧并不能快速恢复生态系统和治理水土流失,必须要有科学的引导以及人为地干预才能有效修复我国的生态环境。例如在黄土高原上若仅依靠自然的修复能力,那么很难在短时间内长出一定规模的森林和苗木,所以就必须要依靠人工种植,扩大森林和绿地的规模,进而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恢复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治理水土流失。
5 生态修复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在我国大范围修复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以及增加绿地面积,最终治理水土流失,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5.1 我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现状与效果研究
我国政府应该建立对各个区域水土流失现状以及环境现状的监控、资料收集和处理系统,通过分析一些重点区域的资料,实现对重点区域生态系统现状以及生态修复效果的跟踪和监控,进而为我国开展生态系统修复和水土流失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使我国生态环境修复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5.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机理研究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机理研究是当前生态修复研究的核心,要想提高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技术水平和控制能力,我国相关部门就必须要加大对水土流失原因以及生态系统退化原因的研究,并对生态系统问题的解决方案、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恢复机制以及生态系统自身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我国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理论参考和资料支持。
5.3 不同水土流失区生态修复潜力研究
在现有经济发展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林地置换,实行退耕还林和草皮种植,在保证农民收入的同时,提高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同时,相关部门以及人员要加大对于气候条件、环境、土壤类型、人口密度、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和探讨,并针对我国中西部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同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我国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5.4 水土流失区生态修复的环境效应
我国相关部门应该针对环境修复区域内不同年份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进行持续的跟踪、监控以及评价,并从生物多样性、土壤类别、水土流失量以及水资源和气候等多方面来进行考察,对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环境保护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为水土流失区域生态修复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5.5 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效应的监测与评价体系建立
根据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生态修复的实施效果,建立完善的、先进的、覆盖面广、统计和计算方法快速的生态修复评价体系,对生态修复区域内的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率以及生物多样性进行科学的监控和统计,并通过对相关资料以及数据的统计和计算,为生态系统修复制定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6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对策
6.1 加强宣传,提高认知
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要以自然为主,以人为干预为辅,实现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以及控制水土流失,进而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人们对于生态修复理念的认识不到位、不透彻,导致生态修复在生态保护以及水土流失中的应用并不广泛,效果也不明显。因此,相关专家学者应该加大对生态修复理念的宣传,改变民众对于生态修复的认知,及时纠正错误的观念。同时,我国政府也必须要从保持社会稳定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宣传和推广生态修复理念,以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
6.2 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生态修复的研究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即退耕还林和种植草皮。我国各级政府以及相关专家和学者要对其进行有效分析,对有关工作进行科学布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理念创新来提升我国生态系统保护水平,制定适合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生态系统修复规划,建立评价体系,提高我国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6.3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修复的主体是自然,所以我们在修复生态系统和保护环境时,一定要牢记自然的主体地位,树立以自然修复为主,人为干预为辅的方针来实施生态修复。
根据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生态修复的实际开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推进我国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例如南方地区雨水充足,苗木生长速度快,自然的修复能力强,而北方地区雨水少、风沙大,所以苗木的生存环境恶劣,这就大大制约了苗木的生长,需要通过人工和灌溉来确保其成活率。
6.4 健全监督执法体系
任何政策的顺利推行,都离不开政府的监督,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而言更是如此。首先,我国政府应该加大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力度。其次,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工业园区、建筑、电力以及化工等企业的监管,禁止随意丢弃废弃物以及随意排放废水等,加大对于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进而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为生态修复提供可能。
7 结束语
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所以在进行自然修复和控制水土流失时,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于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的监测和统计,针对相关问题,制定专业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并加大对于自然环境修复以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促使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王彬彬,金凯.吉林省水土流失概况及生态修复探讨[J].吉林水利,2018(4):45-47.
[2]邱耀军.水土流失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研究[J].江西建材,2016(9):118+120.
[3]劉延柱.生态修复与水土流失治理之我见[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19):36-37.
[4]高智,刘志强,李援农.浙江临安市水土流失现状及生态修复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5):327-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