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找准乐山市市中区率先发展“战略支点”的思考

2019-09-23陈有波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对策思考实现路径

陈有波

摘   要:立足乐山市市中区自身在交通区位、文旅资源、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围绕乐山市委赋予市中区建设“文旅融合城市旅游示范区”这一重要使命,深入分析了市中区做强旅游主导地位、全面深化创新驱动、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城市品质内涵的现有的基础条件和瓶颈制约,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核心区”为引领,以打造改革创新先行区、商贸物流集聚区、公园城市示范区为支撑实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率先发展;实现路径;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9.04.005

文章编号:1009-6922(2019)04-26-05

乐山市市中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及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来乐调研重要指示精神,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市中区自身在交通区位、文旅资源、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围绕中共乐山市委赋予市中区建设“文旅融合城市旅游示范区”这一重要使命,研究提出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核心区”为引领,以打造改革创新先行区、商贸物流集聚区、公园城市示范区为支撑,勇当乐山建设全省区域中心城市的“排头兵”,为推动乐山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开创新局面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一、做强旅游主导地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核心区”

乐山市市中区作为乐山市域核心,是来乐游客的“第一站”和主要集散地,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良好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先后成功创建为“四川省旅游强区”“四川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对乐山做强旅游主导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龙头作用。通过扎实做好文旅融合、扩容提质、景城一体、全域旅游“四篇文章”,深入实施“旅游+”战略,加快实现旅游业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推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核心区”,市中区有条件成为乐山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强力支撑。

(一)基础条件分析

从旅游资源看,市中区古称嘉州,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之一的乐山大佛与中心城区仅一水之隔,还拥有东方佛都、乌木文化博览苑、天工开物、金鹰山庄、平羌小三峡、苏稽古镇、嘉州古城墙等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天下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的美誉。从文化底蕴看,三千多年的历史让市中区形成了汇集三江文化、佛禅文化、古城文化、崖墓文化、美食文化、农耕文化于一体的厚重文化底蕴,跷脚牛肉、甜皮鸭、钵钵鸡、米花糖等美食在国内颇具名气,舞龙、舞狮、蛋雕、宋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从产业基础看,全区旅游经济总量长期位居乐山市第一,2017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298.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3.04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5.4%、35.5%。嘉州绿心公园生态搬迁、“夜游三江”、麻浩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张公桥特色美食街等一系列项目的打造,有效破解了“上山不进城,进城不过夜”的旅游模式,游客平均停留天数提升至2.1天。

(二)瓶颈制约分析

一是传统旅游要素不够完备。“三江六岸”、嘉州綠心公园、凤洲岛湿地、平羌小三峡等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美食、土特产众多但缺乏龙头品牌,缺乏游乐园、主题公园等大型游乐场所,酒店数量多达421家但星级酒店仅12家,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二是旅游产业层次较低。入境旅游市场弱小,2017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仅8.32万人次,不足接待旅游者总数的1%。旅游产业过度依赖“门票经济”,与一二三次产业融合程度不深,文化创意、康体养生、休闲度假、农业体验、工业旅游等新兴旅业态发展不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尚未真正转化为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三是旅游发展能力仍需提升。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旅游资源整合、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等程度不足,在协同整合艺术创意、技术制作、规划设计、投资运营上尚未形成成熟模式,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旅游行业管理等制度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实现路径建议

一是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梳理嘉州古城的千年历史文化脉络和乐山大佛景区的佛教文化脉络,打通沿乐山古城墙、上中顺、叮咚街、文庙·老霄顶、桂花楼·黄华台形成的回字形文脉通道,以及沿竹公溪两岸、嘉州绿心公园到乐山古城墙的水脉通道,加快老城区历史文化保护挖掘、龟城山国家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培育以佛文化为核心的文旅产品;充分利用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金字招牌”,重点面向泰国、缅甸、新加坡等佛教信众较多的东南亚国家开展对外宣传营销,为提升乐山旅游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贡献更大力量。二是推进景区扩容提质。以实施“立体礼佛”计划为引领,加快推进拜佛大道、南游客中心、乌尤坝禅修小镇、凤洲岛旅游开发项目等“扩容提质”项目建设,规划打造融合文化创意、声光科技、山水风光的高品质文化旅游展演项目;狠抓旅游秩序规范、旅游安全管理、服务质量提升,大力优化景区交通服务,丰富文化原创产品和旅游纪念商品,努力实现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粗放低端旅游向精细高端旅游发展。三是推动景城一体发展。高标准打造嘉州绿心公园、峨眉河湿地公园、竹公溪湿地公园,丰富提升“游江、游山、游城”项目,提升打造张公桥、上中顺等特色街区,积极引进培育高品质星级酒店、主题酒店,按照“一街一景”规划打造多彩嘉州,实现景区、城区的深度融合和无缝连接。四是拓展全域旅游版图。加快推动苏稽古镇、悦来荔枝湾、平羌小三峡等旅游资源的升级打造和开发利用;大力推进苏稽海棠香山、悦来潘家园农场等农旅结合项目,积极培育生态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高标准建设乐山全域旅游运营LOTS平台,打造乐山本地的携程、美团,鼓励国内外大型旅行社在市中区设立分支机构,主动承办国际性旅游会展、体育赛事活动,推动形成覆盖全境、层次分明、特色明显的全域旅游版图。

二、全面深化创新驱动,奋力打造改革创新先行区

乐山市市中区具有比较优化的产业结构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现代金融、科技服务、新型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政府职能向创新服务转变,突出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改革创新先行区,为乐山培育四川新旧动能转换“增长极”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一)基础条件分析

从增长动力来看,市中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7.6:51.9:40.5调整优化为2017年的6.3:37.4:56.3,第三产业占比分别较全市、全省、全国高12.7、6.6、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5%,并成功申报为四川省服务业强县,第三产业已成为市中区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从创业环境看,市中区创新要素、创新平台集聚,区境内各类金融机构总数多达122家,是全省除成都以外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的城市,区境内已建成省级以上实验室、技术中心10个,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7户,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55亿元。从发展潜力看,2016年市中区被国务院确立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县,为实现市中区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提供了契机;2017年,市中区被四川省政府确立为省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区县,通过整合职能、简化流程、优化服务,在全市率先启动“一窗受理”,为进一步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奠定了基础。

(二)瓶颈制约分析

一是服务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市中区刚进入“三二一”产业发展阶段,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较大,但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占比不高,批发零售、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产值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达52.4%,信息、咨询、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占比仅47.6%。二是新兴产业培育力度不足。工业企业产值普遍较小,缺乏高附加值、支撑性强、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年产值仅2.4亿元,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仅乐山无线电1家,上市企业仅2家;纺织、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滞后,市场竞争力不足。三是创新创业环境仍需改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未不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2017年全社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仅1.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2个百分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仅2.8件,而全国平均水平为9.8件。

(三)实现路径建议

一是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集聚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入驻,搭建完善的银政企交流合作平台,积极筹办高端财务论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以苏稽新区大学城建设为契机,积极整合科技资源优势,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科技服务业产业集群,增强科技服务业对新旧动能转化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健康养老、新型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二是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以全省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为契机,围绕电子信息、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具备一定发展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支撑性和带动性的龙头企业。推动纺织、农村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落实创新财税激励政策,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多方位精准服务,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内外拔尖人才,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三、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奋力打造商贸物流集聚区

乐山市市中区地处成都平原、川南和攀西三大经济区结合部,是乐山改革开放的门户,是南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交汇点,具备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优渥地理区位、交通体系和对外开放基础。通过全力推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优化升级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全力打造商贸物流集聚区,有利于乐山将成都平原、川南、攀西“三大经济区”交汇处通道劣势转化为经济走廊优势,为乐山打造成都平原南向开放“桥头堡”提供优越的对外开放窗口。

(一)基础条件分析

从交通区位条件来看,成绵乐铁路客专和成乐、乐雅、乐自、乐宜高速四条高速交汇市中区,成昆铁路横贯全境,拥有乐山港和500吨大件码头,可直达长江沿岸各大港口,是成都平原经济区重要的港口城市。随着乐西高速、成贵高铁、成昆铁路复线、连乐铁路、岷江港航电、乐山军民合用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的逐步建成,将形成通江达海、南北通畅、空水公铁无缝对接的立体交通网络。从开放合作基础来看,上世纪90年代初摩托罗拉在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菲尼克斯落户市中区,全国最早形成的街头民间股票市场闻名海内外,具有改革开放的优良“基因”。近年来,先后与奥地利巴特戈依瑟市、上海金山区、张掖市甘州区、成都市锦江区、柳州市城中区等国际国内多地缔结友好城市;成功举办环中国自行车赛、乐山国际马拉松赛等国际国内体育竞赛;在全市率先启动行政审批“一窗受理”,具备进一步提高开放合作水平的良好基础条件。2017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8.7亿元,占到全市总量的29.8%。从商贸物流发展来看,市中区商贸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老城区、新广场、青江片区三大商贸中心,王府井、万达、华联、重庆百货、沃尔玛、伊藤洋华堂等大型综合体竞相入驻,是全市的批发零售、生活购物中心,2017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全市总量的30.6%;棉竹、茅桥、全福三大物流园区具备良好发展基础,专业物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传统仓储基地等物流服务功能走在全市前列,全年公路货运周转量450172万吨公里,占全市公路货运周转总量的37.2%。

(二)瓶颈制约分析

一是外部竞争压力加剧。天府新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建设所产生的巨大虹吸效应,对市中区的招商引资、人才引进造成较大影响。加上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市中区原有的交通、资源优势逐渐减弱,与眉山、雅安、自贡、宜宾等周边城市城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二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缺乏高附加值工业产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带动,缺乏保税物流中心、临港、临空物流园等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国际交流活动虽有所起色但程度不深,2017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仅1.57亿元。三是营商环境仍需改善。主城区范围内的规划、国土、城市管理、水电气等资源审批管理权限等均在市级部门,市中区无相应权限,在制定招商引资政策、项目融资等方面掣肘明显。虽然成立了行政审批部门,但市、乡两级无相应政策支撑,均未成立对应机构,业务开展和工作衔接存在诸多不便。

(三)实现路径建议

一是推动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建设。打好新一轮交通大会战,全力保障乐西高速、成乐高速扩容、成贵高铁、连乐铁路、成昆铁路复线、眉乐快速干道、省道215线、省道308线改线等省市重点交通项目市中区段按时完工,将市中区打造成为连接成都平原、攀西、川南三大经济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二是大力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开放型经济政策、管理、服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聚焦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积极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开展互利合作,主动承接天府新区外溢产业,支持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外向型实体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三是推动商贸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以老城区为核心,以苏稽片区、青江片区、通江片区、柏杨片区、棉竹片区及全福、茅桥的物流中心建设为基础,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专业市场、物流园区,积极引进知名电商、物流企业,不断优化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格局。

四、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奋力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

乐山市市中区作为乐山中心城区,有着“半城山水半城绿”的天然优势,具有山、水、佛、城自然组合的独特山水禅意城市特质,具备辐射周边的较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市中区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绿色打底、山水为骨、文化为魂”的建设理念,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强化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全力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能够切实增强乐山打造全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

(一)基础条件分析

从城市特点看,市中区境内三江汇流、七河贯通,河流总长度达279公里,中心城区坐落着幅员10.77平方公里的嘉州绿心公园,是中国地级市中最大的城区绿心,岷江航电老木孔枢纽建成后还将形成20多平方公里的广阔湖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森林在城市里,城市在山水中”。从城市功能看,市中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在全市优势明显。区境内有乐山师范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和乐山职业技术学院3所大专院校,中学46所、小学29所、幼儿园110所,在校学生、幼儿总数超过15万人;有各类卫生机构549个,三乙以上医院6所,每万人拥有床位数117.7张。文化体育设施完备,群众体育普及,群众文化丰富,社会保障有力。从发展潜力看,“一城两新区”“一总部三基地”“一带两核九组团”“一湖五湿地”等全市重大战略部署均与市中区密不可分,中心城区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截至2017年底,市中区政府债务为3.77亿元,政府负债率为1.2%,相对于其他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区县,债务风险可控,还款压力较小,在地方政府性债务宏观政策收紧的大背景下,市中区仍有一定潜力可挖。

(二)瓶颈制约分析

一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中心城区潮汐式交通拥堵明显,行车难、停车难问题凸出,主城区范围内存在大约3万个车位缺口;农贸市场规划建设滞后,中心城区和乡镇农贸市场以街为市、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区域内仍有2个乡镇未覆盖天然气管网,超过30%的村未通自来水,农村“水冲式”户厕覆盖率仅52.65%,有3个乡镇还没有建设集镇公厕。二是公共服务资源不平衡。公办幼儿园、小学、初中学位严重不足,区境内小学大班额占比29.86%,初中大班额占38.49%,人口激增的肖坝片区没有一所公办中小学;全区卫生资源主要分布在城区二级以上医院,床位占全区的56.9%,在辐射人口约20万人的通江片区无一家综合医疗机构;全区共有公办养老机构13个、民办养老机构12个,无法满足主城区内庞大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三是污染防治任重道远。空气质量不佳,2016年空气优良率72.1%,2017年优良率70.7%,呈现不升反降趋势,2018年以来改善较为明显,但优良率仍未达标。水环境质量仍需改善,中心城区生活污水排放量和污水处理量不成正比,泥溪河、剑峰河、磨池河出境断面为V类或劣V类水质,还有36.3公里农村黑臭水体未完成整治。土壤污染不容忽视,耕地土壤抽检重金属超标占比高达38%。

(三)实现路径建议

一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城市道路桥梁改造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苏稽古镇和峨眉河流域旅游综合开发、嘉州绿心公园生态整治、竹公溪湿地等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停车场、公厕、農贸市场等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大力实施缓堵保畅、腾空建绿、绿秀嘉州等行动,不断提升中心城区的品位和档次。二是强化城市服务功能。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着重优化城市教育资源布局,积极与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加快促进民大附中乐山国际学校项目签约落地,积极推动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乐山市市中区区肿瘤医院搬迁和嘉州妇女儿童医院新建工程,提升医院硬件条件,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经营新模式,高标准建设市中区市民文化中心,持续扩大和改善公共服务供给。三是全力守护绿水青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加快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严格环境准入条件,全面抓好空气质量联防联控、河长制湖长制、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监管整治等污染防治措施,积极为环保产业提供必要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加快奥甘霖、光大静脉产业园、污水处理设施管网等环保项目建设,探索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新模式,不断提升区域污染工程治理能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在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全省发展浪潮中,市中区将始终坚定“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工作取向,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主动融入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以更加优异的工作实绩,勇当乐山建设全省区域中心城市的“排头兵”,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核心区”,向省委、市委和全区广大人民群众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责任编辑:康   璇

猜你喜欢

对策思考实现路径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关于中高职联合办学的思考
高校大学生对MOOC认识的现状调查及思考
中学生课外作业家庭作业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