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毁容式修复”的敏感并不多余

2019-09-23李思辉

科学导报 2019年14期
关键词:双塔古塔青云

李思辉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网友发帖称,位于广东佛山的古建筑青云塔经过修缮后,颜色变得十分鲜艳,失去了原有古韵,并上传了修缮前后的对比照片。对此,管理方回应称,对比照片中并非同一古塔,而是青云塔和太平塔两座古塔,二者被当地人称为“双塔”。“双塔”修复全程都经过专家组指导把关。

四川安岳石窟千年佛像被刷上彩漆,浓妆艳抹的“土式审美”广受诟病;遼宁朝阳云接寺精美的清代壁画遭遇“破坏性修复”;有着170年历史的浙江温州平阳鳌江福星桥,由原先的五孔桥“修复”成四孔桥,凡此种种实在令人痛心。

网友的一次次随手拍、媒体的一次次曝光、有关部门的一次次追责,提升了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激发了人们举报的积极性,也让简单粗暴的“毁容式修复”变得非常敏感。文物一旦破坏就难以复得,公众对此高度敏感,并不多余。这种敏感对“毁容式修复”等乱象可起到一定程度的阻止作用,但真正能够给分散在各地的古文物、古建筑以科学修复方案,并且指导和参与完成科学修复的还是专业的文物修复人员。而在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却严重不足。

据国家文物局2014年的调查显示,全国文物系统3000多万件馆藏文物中,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需要修复。但全国真正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尚不足2000人。几年过去了,文物修复缺人、留不住人的尴尬依然存在。文物和古建修复是一个涉及建筑学、美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知识,以及宗教文化、道德伦理等文化素养的工作,专业性较强。如果我们不尽快补上文物修复人才不足这块短板,专业的事没有专业的人来做,一些地方在修复文物时,恐怕还会出现外行的“土味审美”。

“每一件文物都有生命,它在风中诉说着往来古今。”我们既要在网友对“毁容式修复”的高度敏感中看到文物保护的坚实群众基础,也要看到尽快培养更多文物修复人才的迫切性。文物代代相传,文明才能延绵不息。

猜你喜欢

双塔古塔青云
西湖
古塔
双塔食品“兜底增持”致机构逃离 散户“站岗”
和古塔叔叔度周末
大底盘双塔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他找到了第一个甲型流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