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宜恩:在艺术与商学之间
2019-09-23唐亮
唐亮
在北京顶尖的商学院北清智库,每年都会评选出10~20位优秀学员,基本以三四十岁的企业家为主。然而,在2019年初,一位身份特殊、于企业日常经营之外的油画家,被推举为了十佳优秀学员—拼搏极致奖。
他就是吴宜恩,与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等中国当代美术大师齐名、集中西写实技法融会贯通于一身的中国油画大师。
吴宜恩如今在艺术界是个名人,可仍在商学院求学。他说:“以谦卑之心学习经营之道,回馈行业与广大画者。”
宛如他的过往人生,朝乾夕惕做如诗之画,一幅艺术产业模式创新的新画已然铺开。
中西贯通,学海无涯
2014年11月,极少为个人屈尊的北京首都博物馆,为吴宜恩举行了专场画展。名动全国的背后,吴老师在上海闭门潜心作画,已有十来年的时间,并非一日之功。
绸缪的江南水乡,沧桑的藏民,浪漫的田园,吴宜恩在业内被誉为古典写实主义的当代大师,兼中西油画技法,融写实、抽象、印象风格为一体的集大成者。而事实上,吴宜恩的成名要比外界所认为的更早,长年、复合、多元的艺术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大师造诣。
吴宜恩出生于江苏连云港一个书香门第。不满10岁时,吴宜恩在路边涂鸦作画,被文革中“发配”于连云港的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高材生桂有声意外发现,遂收为学生。
虽是因一段奇遇才拿起画笔,吴宜恩学画几年后便在连云港小有名气,16岁时就被连云港守备军特招,成为一名文艺兵。
“军旅画家”的经历由此展开,吴宜恩在部队的第一幅作品《唱不尽社会主义好》就入选全军美展。随后,他被调入济南军区政治部,1974年还获得了去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的机会。
吴宜恩高超的写实技艺,正是在部队中养成的,他什么都画,画什么都精,显示了非比寻常的天赋。1977年,年仅21岁的吴宜恩作为年龄最小的油画家,与陈逸飞等知名画家一道入选“建军50周年全国美术展”50人创作组。在4个月的创作期后,吴宜恩以一幅画艺、主题双绝的《攻打石家庄》震动全国,作品被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
1989年转业后,吴宜恩回到连云港文化馆工作。按照一般模式,他应该倚靠已有的军旅画家名气,逐渐发展仕途,最后安稳退休。然而,本着对艺术境界的更高追求,吴宜恩选择再入校门,自主攻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拜师于油画大师秦大虎。
罕有地集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两家特色于一身,吴宜恩完美地习得了中国“学院派”的精髓,写实亦能写意,以意胜艺,一以贯之。
上世纪90年代初,吴宜恩多次入藏采风,创作了系列西藏题材画作。在他的笔下,逼真的肌理效果和色彩关系,细致入微的局部处理,构图的简单明快,深刻而“高级”地反映了藏民内心的悲欢喜乐,让观者过目不忘。更重要的是,西藏系列题材后来帮助吴宜恩打开了国际市场。
1995年,吴宜恩受邀参加“世界名人名作邀请展”,很快就被美国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经纪人相中,对方提出直接签约合作。
在油画行业,欧美是发源地,也是市场高地,汇聚全球名家与艺术资本。中国画家里的有识之士频频出国考察,与欧美同行学习交流的同时,更希望能够打出中国画家的一片天地。但是,大多数中国画家赴美后都很难打开市场销路,一些国内知名的画家出国后也不得已需要靠做洗碗工、服务员谋生。
吴宜恩则不然,他刚到美国就是纽约知名画廊的签约画家,作品供不应求,多次举办画展并出版画册。甚至,在去美国一年后,吴宜恩就受邀为里根、基辛格等社会名流繪制肖像,作品被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的收藏家收藏。
不过,就在旅美职业画家的生涯如鱼得水的时候,一次巴黎卢浮宫的参访让吴宜恩又重新冷静下来。
在巴黎,吴宜恩第一次领略了那些印在教科书上的世界名画的真迹,几百年前的超高技艺映入眼帘,一度让他感到绝望,“再画几十年也无法超过”。
然而,对油画、对艺术的热爱,最终激发出吴宜恩高涨的求知欲望。很快,他就全身心地扎入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即融合世界油画的多种技艺,在写实作品中汲取印象派、抽象派的表现手法,力求在其画作中同时兼具写实与浪漫。
吴宜恩开展的这项“试验”,首先具有市场考量,融合多种技艺,画面的效果处理明显优于其他绘画。更重要的是,吴宜恩在实践中实际上充当了中西油画文化、世界油画不同技法间交融交织的一个探索者,中西合璧,博采众家之长,具有非凡的意义。
比如,吴宜恩创作的江南水乡系列,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油画”。但是,吴宜恩借鉴了抽象派的表现手法,加强其视觉冲击力,造就了别具一格的表现效果,赢得国际画商的大力追捧,“中国水乡第一人”的名气不胫而走。
从军旅画家,到学院派,再到中西合璧的集大成者,吴宜恩用接近40年的时间探索艺术的至高境界。回忆那些往事,吴宜恩坦承自己的运气一直不错,不过首先还是要有对自己事业的热爱,常年坚持的积淀和修炼,以及主动去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挑战自己。
近年来,当中西方画坛都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古典断代”,年轻一代画家对毕加索类抽象主义风格趋之如鹜时,以吴宜恩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油画家,当仁不让地开始引领国际画坛古典、传统、写实市场,成为其中的绝对领导者。
商业模式助力中国画坛
2000年,从美国载誉而归后,吴宜恩衣食无忧,名声斐然。就在这个时候,老师靳尚谊建议吴宜恩闭门作画,“研究点东西出来”。吴宜恩谨遵师嘱,在上海闭门谢客,一画就是14年时间。
喧嚣与寂寞,皆随己心,吴宜恩的画艺与心境堪称双绝。当吴宜恩再次“出山”,北京首都博物馆为他举办了个人专场画展,并聘用其为油画院院长;上海市政府在海湾旅游区文化一条街上,为他落成了颇具规模的“吴宜恩美术馆”,而“为在世美术家建馆”几无先例;国内国外的画廊、经纪公司也纷至沓来,希望与之开展合作。
德高望重,可以用来描述现在的吴宜恩。然而,喜欢形容自己“一辈子顺顺利利”的他,此时的心中却有着些许惴惴不安。
中国油画市场,并未如中国的油画大师那样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油画市场主要由一级市场画廊与二级市场拍卖行构成,目前的情况是:一、二级市场都呈现过度集中的状态,上规模的画廊和拍卖行主要还是在海外,或集中分布于国内一线城市,渠道稀缺且昂贵;同时,作为连接画家与收藏家的主要渠道,国内画廊行业充斥投机者,以倒卖为主,普遍缺乏发现、培养、包装画家的服务机制。
渠道不力,制约着中国油画市场的交易规模。吴宜恩注意到,数不清的青年画家难以找到变现渠道,一线画廊的预约期长达半年以上,且收费昂贵。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全年拍卖次数和曝光时间有限,大量作品被闲置在画家手中,市面上可供流通的作品无法满足不断膨胀的投资需求。
中国油画行业里并没有纾解渠道难题的人才和方案。于是,又是吴宜恩,他迈出了前无古人的一步—报读商学院,学习企业经营与商业模式。
显然,这是一位特殊的学员:同学都是企业家,他是艺术家;同学都是同学,他既是同学,也是老师。在商学院里,不断有人向吴老求画,或请他辨别名家画作真伪,他皆欣然应允。不过,吴老师始终没有忘记他的学习使命,寻找解决油画行业渠道难题的方案。
免费模式,是吴宜恩感兴趣的第一个方案。他大胆设想,可将吴宜恩美术馆免费出租给来上海办画展的书画家,以纾解他们的租金、预约难题;同时,美术馆可在与画展相关的酒会、冷餐会、分享会中收费,或在作品交易中抽成,完成变现。
当吴宜恩把有关免费模式的思考分享给老师和同学们时,众人都向他投去了敬仰的目光。须知,如以连锁模式在画廊行业复制免费模式,它将极有可能颠覆一个行业。
吴宜恩并没有停止在商业模式上的探索。2019年,他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油画艺术运作方案。
方案一,吴宜恩油画资本运作方案
一直以来,吴宜恩的画作广受国内国际市场追捧,其小幅作品(50cm×60cm)的成交纪录,已从最初的几千元上涨至48万元,约合每平尺18万元,且仍以每年15%的速度稳定增值。
良好的交易纪录与增值前景,使吴宜恩的作品具备投资属性,但受制于渠道不对称而只能小规模流通。
吴宜恩油画资本运作方案则巧妙绕开了传统渠道,由投资者与吴宜恩美术馆直接交易,一次性投资比如50万元,从而每年获得吴宜恩小幅作品5幅,连续10年。由此,投资者相当于以50万元的现值,持续获得50幅作品,增值部分忽略不计,投资款终值可达2 400万元,是无风险投资收益的16倍。
该方案的意义在于复制简单。以吴老师的画力,每年可出产500幅小幅作品,募集100~250位投资者,这还只是一位油畫大师的运作资本容量。
方案二,“一带一路”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巴黎、伦敦艺术展暨拍卖会
巴黎、伦敦艺术展暨拍卖会,是将传统意义上形式固定的拍卖会、画廊模式,与游学、艺术展、会销模式相结合,邀请投资者、艺术家、艺术机构、企业家、政府官员、媒体等,参与到艺术展暨拍卖会的各项环节中。
游学复合形态的拍卖会,其意义在于打造流动的渠道,并在持续、多元、沉浸的场景中消除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促进画作的大规模交易与变现。
吴宜恩把游学的场地,设在了历史悠久的巴黎大皇宫与英国王宫。在那里,法国总统将为吴宜恩授予骑士勋章,英国女王将收藏吴宜恩的画作并与之签约,世界知名的奢侈品机构也将与之开展合作。这些复合多元的游学内容,显然将助推吴宜恩相关画作的增值潜力,同时也为行业的渠道创新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样本。
如今,每个周末,吴宜恩都往返于北京与上海之间,仍然坚持在商学院学习进修,他的商业模式创新项目已经陆续落地,并开始实施。
如果说前50年,吴宜恩在油画艺术领域不断求学、求知,那么在新的征程里,吴老师开启了一段类似创业的征程,不但为自己,更是为整个行业。
2018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交易额达到128亿美元,占全球艺术品市场19%的份额。在庞大的市场规模下,中国油画细分市场即将面临一场价值重构的历练,从小众走向大众,从机构走向个人,从配角走向主流。
宛如吴宜恩老师的奋斗,艺术没有尽头,中国油画市场也将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