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理论下的土味视频
2019-09-23黄圣
黄圣
摘 要 以土味视频的制作与传播来分析新媒介时代下农民自我诉求的另类化表达。通过“抵抗与收编”的范式对土味视频的使用以小见大,提供一个另类的观察视角。
关键词 农民;城乡二元对立;想象的共同体;土味视频;土味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5-0091-03
1 土味视频
从2017年开始,微博上出现了很多发布土味视频的微博博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味老爹”“土味挖掘机”。大部分的微博账号都是以搬运社交短视频App“快手”上的内容为主。因此快手成为了土味视频的集中地。据2019年快手数据研究院联合中国青年报2019小镇青年报告显示,每年约2.3亿小镇青年活跃在快手平台,发布视频28亿条以上,视频播放总数超过26 000亿次①。得益于手机、移动互联网络的普及以及普惠的流量分发机制,用户开始大规模使用“快手”等短视频软件。来自快手的数据显示,2018年,在中国832个贫困县中,每5人里就有1位快手活跃用户。这些用户基于技术跨越时空的汇集为土味视频的诞生准备了必要条件。
对于土味视频目前学界没有明确定义。但就目前已有文献,大家对于土味视频的论述观点趋于一致。陈志翔在《抵抗与收编:土味视频的亚文化解读》中认为土味视频是以“土味社会摇”和土味情景剧为主要内容、发布于快手、微博等平台的短视频。他对土味视频的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以拍摄地点作为硬件设施,视频背景多选在乡镇田野等娱乐场所;以视频中的段子故事以及演员的表演风格作为视频的软件设施,拍摄粗糙及表演浮夸。王纪春、贺赵松认为土味视频是一种发布于快手等视频App、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网络亚文化,主要包括社会摇、喊麦和土味情景剧,突出特点是环境土、内容土。这些相似定义集中反映出土味视频的如下特点。
1.1 内容方面
在内容制作方面,这些视频的生产者都是来自我国三四线城市、乡镇以及农村地区。他们大多都是农民、农民工、小镇青年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等。视频内容多是以土味情景剧、“社会摇”、农村生活日常等为主。土味情景剧的内容往往是拍摄者自编自导的情景短剧,剧情千篇一律,如激励奋发早日买车买房娶媳妇;或是情侣恋爱分手等情绪宣泄;或是在视频中宣扬一种拜金享乐等内容。而“社会摇”视频中的表演者都是跟随一段大众口水化的网络歌曲进行舞蹈,动作简单。视频中的人物往往无来由的便跟着音乐舞蹈起来。因此土味视频的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既有积极向上的内容也有缺乏完整性和审美性的部分。
1.2 平台方面
这些土味视频最早是来源于贴吧和快手“中华土味系列”幽默视频图文等。后来以快手App作為土味视频的主阵地。目前土味视频逐渐实现了多平台转移的趋势,最近两年陆续向新浪微博、A站②、B站③转移。基本实现了全网主要社交媒体的全方位覆盖。
1.3 风格方面
在这些土味视频中我们往往能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染着五颜六色的头发在田间斗舞;留着光头带着金链子、手臂绣满纹身在乡间的舞厅、台球室表演着情景剧;或是身穿紧身背心、脚踏豆豆鞋、梳着比天高的大背头、手夹公文包在镜头前对着镜头大声诉说着自己的成功与激励的心灵鸡汤。这些表演者的打扮另类多元,行为举止夸张豪放,并且选择拍摄的地点多是乡间田野、乡镇舞厅、网吧以及台球室等具有乡土风格特色的场所。
2 技术的连结——土味视频作为农民诉求的另类化表达
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技术门槛的不断降低。农民作为低教育程度群体也在电子化媒介的普及浪潮中受益。他们对于互联网的使用率在逐渐上升。近年来大热的短视频App逐渐向乡镇地区蔓延,农民群体将短视频作为主要表达方式向外界传达着自身的利益诉求,技术赋予了身体的连结并为想象性关系的产生奠定技术基础。基于文化审美的差异,农民群体拍摄制作出的短视频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不乏精品:如反映乡土文化与独特美感的作品。也有一部分短视频无论是取景、内容还是表演风格都充满着浓郁的乡土“味儿”。
2.1 技术的普及——身体的同时在场
作为新的传播方式的短视频,一般以5分钟以内为时间单位进行传播。抖音短视频则更短,以15秒为单位进行录制。这样的内容时长制式赋予了短视频以“短、平、快”的特点,受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将碎片化时段进行利用。同时傻瓜式的拍摄操作方式,使得用户能够快速学会短视频的录制。除此以外,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处于天南海北外乡务工的农民工,还是身处各地家中耕田务农的农民,大家通过媒介技术手段在互联网数字空间实现身体的虚拟同时在场。
物理身体被时空所限制,但在土味短视频中,身体实现了虚拟的同时在场,时空限制被打破,网络空间呈现偏平化。通过使用者的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连结了物理实体空间中的身体。农民群体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汇集。一个群体的凝聚产生出了对于这个群体自身的关注与认同。
2.2 农民阶层土味视频的传播——想象的共同体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中提出“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概念。这个关于民族理论的观点认为判断一个民族的标准,不是从语言、文化、历史地域各种层面。安德森说民族应该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不在于语言、文化的相似,想象的共同体指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对于乡土的记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正逐渐消逝。在土味视频中,用户通过拍摄具有乡土气息的生活琐事或是反映乡间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都是在唤起受众的一种内在集体记忆。观看土味短视频的受众在看到视频中的乡土生活时,对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群来说,这是在反映自己的生活,这会引起一种内在情感上的共鸣。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对乡土的遥远记忆也被唤醒。同一种对于乡土风貌的共鸣进一步上升为对农民阶层的心理认同逐渐在城乡两个区域的居民之间形成。
3 媒介技术下土味亚文化的抵抗与收编
若按照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两元划分方式,我们可以将短视频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实践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反映大众主流生活情趣以及文化审美趋势的主流文化;第二类是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经验与记忆,并与主流审美情趣存在较大差异的土味文化,这种文化的主要生产者是来自于农村与乡镇地区的用户,因为教育程度低、媒介素养缺乏,其中部分作品在某些程度上体现出一定的低俗化倾向。土味视频折射出的土味文化作为一种边缘文化抵抗并反哺着主流文化的排斥与收编。
3.1 土味亚文化的抵抗
英国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中,亚文化对主流文化和霸权的抵抗是一个主要问题。英国学者迪克·赫伯迪格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中认为亚文化并非从正面直接面对主流文化进行挑战,而是通过风格来表达其抵抗意义。风格的具体体现,即作为拼贴的风格、作为同构的风格、作为表意实践的风格。
3.1.1 作为拼贴的风格
迪克·赫伯迪格使用人类学的拼贴概念,解释亚文化风格的建构。拼贴是对现有物品的挪用,通过这种挪用,亚文化群体拼贴着独特的风格样式。正是因为物品挪用和拼贴的多样性,亚文化群体就表现出艾柯所说的“符号的游击战”的特征。这是一种符号化的抗战。在土味视频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一些符号元素,比如服装上,这些拍摄者身穿的都是紧身背心、豆豆鞋、破洞小脚裤。在发型上要么是染着五颜六色“杀马特”的发型或是平头配上大金链子。这些服装造型风格都是土味视频中演员的标准打扮。作为一种对于主流造型风格——一种白领阶层正装打扮或主流时尚造型的另类化抵抗方式。这些夸张造型是农民群体效仿主流时尚进行的风格拼贴,期望借以获得关注的目光。同时视频中的金链子、车子、房子作为一种的拜金符号表现出农民群体对于城乡贫富差距的另类化控诉。
3.1.2 作为同构的风格
亚文化群体内部虽然看似杂乱无章,随意挪用,但亚文化内部却井井有条,形成了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伯明翰学派借用了一个同样来自人类学的概念——同构。所谓同构,简单地说是对某种结构的复制和翻版。保罗·威利斯率先用“同构”借此描述一个群体的价值观、生活风格的象征性一致。农民群体在土味视频中体现出的风格与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与影视言情剧中人物形象具有象征性一致。土味视频中的生活风格往往都拥有“江湖气息”,视频中人物讲情谊与义气,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呈现文艺化或极端化处理,如有拍摄者对着镜头落泪咆哮、或是拿一罐啤酒往自己头上浇。以豪迈态度面对生活,往往具有被鼓励的心理需求,因此他们在视频中会喊出各种心灵鸡汤、奇葩的土味情话如“爱情里没有错与对,夜深我也会流泪”“南墙我不撞了,你,我不爱了,爱也没用,倒不如,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甩一个”。显然农民群体亚文化风格受到了言情剧人物角色表演风格的影响,存在着某种结构上的“复制”和“翻版”以及象征關系。
3.1.3 作为表意实践的风格
迪克·赫伯迪格借对英国朋克文化的分析指出表意实践概念主要是指在亚文化中一种可能出现多意甚至无穷意义的符号实践,指风格中出现了的固有颠覆成分。土味视频中,一直以来便被大众所诟病的低俗问题不绝于耳。这些视频中,表演者进行着十分夸张式的表演,或用酒瓶砸自己到头破血流;或嚼碎玻璃;或是穿着暴露;更有甚者,一些男性画着浓妆穿着暴露的女性服饰在镜头前搔首弄姿。这些行为已经完全脱离了表演行为本身的审美性和艺术性,更多是一种恶意夸张的审丑化表达。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连接群体认同的技术平台成为一场群体的媒介狂欢。
3.2 商业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收编
当亚文化的特立独行成为社会瞩目现象时,主流文化相应地对其开始进行收编。这种收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商品收编,二是主流文化收编。
3.2.1 商品收编
商品收编是指亚文化的表意实践被商业化,将亚文化符号(服饰、音乐、舞蹈等)转化为商品形式,进行大规模生产。在这一过程中,亚文化的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消费行为。一些出现在土味视频中的文化符号被商业生产导向消费。一些国内知名的土味视频博主在完成了前期粉丝积累后,利用极高人气和网络号召力走上了商业化收编的结局。凭借“社会摇”大红的牌牌琦,以其黑色印花T恤以及高仿皮草的另类时尚风格受到粉丝的竞相模仿,其同款服装成为淘宝爆款。一些粉丝也身穿同款服装在镜头前缇跳起“社会摇”。这种对于社会江湖气质展示的服装风格与舞蹈行为在粉丝们的狂欢中,被模仿与被解构。舞蹈背后的抵抗与风格意义逐渐消失了。
3.2.2 主流文化收编
主流文化对于土味视频中的亚文化进行着一种“去风格化”的改造,这一过程是通过媒体的正面报道,对异常行为贴上标签,重新加以定义,模糊亚文化群体的“他者性”,消除其差异性。通过这种方式,亚文化和主流文化实现双向妥协。一方面,亚文化在被收编的过程中丧失其批判性。另一方面,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主流文化,促使主流文化做出部分妥协。在2018年4月,新华网官方微博点名批评了“社会摇”以及一系列土味视频,认为这一类视频内容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随后,国家广电总局约谈了“快手”“新浪微博”等平台主要负责人,之后相关平台的大量土味视频博主账号被封杀。主流话语将部分土味亚文化贴上“低俗”的标签,被主流话语排除出主流文化的行列。这种排除的语言对土味文化重新进行界定,一种反映乡土生活的异质内容被抹去了其自身的“他者性”。主流文化对于土味亚文化的收编是符合大众生活审美情趣的主流文化对土味亚文化的一种调整与溶解。但土味视频中一些积极的文化实践也反向影响着主流文化,如拍摄反映乡土美景、生活美食等内容的“华农兄弟”由刘苏良、胡跃清两个人组成,主业是竹鼠养殖,业余时间拍摄竹鼠相关的视频。因向受众展示竹鼠的饲养技巧以及烹调方法等在网路爆红,也引起了主流文化的关注与借鉴,对于反应乡间农家生活日常以及农民积极创业的优质视频内容极易成为主流文化的内容之一。两者由冲突实现妥协并最终走向一致发展。
4 总结
对于土味视频的风靡背后,不仅仅是农民阶层的土味亚文化的表达。在这些亚文化背后是对于城乡经济、教育差异的更深层次矛盾的凸显。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城镇网民规模为6.07亿,占比达73.3%。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4.6%;而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8.4%。对于网络普及的城乡间不均衡,导致的对于媒介素养的普及教育也存在差距。我们往往在批评土味视频的“土味儿”乃至低俗化倾向时,却没有看到背后更深层次社会结构性差异。
除此以外,这些土味视频传播对于受众的影响也不能被忽视。我国学者张蕊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省1 000位10所中小学城镇化留守儿童④进行的“土味短视频”使用行为研究指出,目前快手等App“土味短视频”素材内容一共可分为以下五类:搞笑恶搞类;创意新奇类;生活小技能类;唱歌跳舞类;生活展示类。共有41.70%的城镇化留守儿童选择观看内容为搞笑恶搞类的占比最高,其次是创意新奇类内容。可见土味短视频对于儿童的交互涵化效应十分显著。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土味视频也是需要关注的内容。
注释
①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2682625364071287&wfr=spider&for=pc。
②AcFun弹幕视频网,简称“A站”,成立于2007年6月,取意于Anime Comic Fun,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弹幕视频网站。
③哔哩哔哩(bilibili)现为国内领先的年轻人文化社区,该网站于2009年6月26日创建,被粉丝们亲切的称为“B站”。B站的特色是悬浮于视频上方的实时评论功能,爱好者称其为“弹幕”,这种独特的视频体验让基于互联网的弹幕能够超越时空限制,构建出一种奇妙的共时性的关系,形成一种虚拟的部落式观影氛围,让B站成为极具互动分享和二次创造的文化社区。B站目前也是众多网络热门词汇的发源地之一。
④城镇化留守儿童在该研究中指因农村中小学教学点撤并而不得不进城就学,被长期在大城市务工的父母由农村转移到城镇中独自寄宿或由单亲及老人照顾、缺乏完整家庭教育环境超过半年的16岁以下的,被城镇化了的农村儿童。他们在城镇生活却拥有农村记忆,且生活条件水平以及媒介使用情况要高于农村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4]张蕊.交互涵化效应下土味短视频对城镇化留守儿童的影响[J].现代传播,2019,41(5):162-168.
[5]王纪春,贺赵松.浅析网络亚文化的新形式——以土味视频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2):56-57,59.
[6]陈志翔.抵抗与收编:土味视频的亚文化解读[J].新闻研究导刊,2018,9(7):74,76.
[7]吳劲昭.土味视频的制作心理和受众心理简析——以灵寒子和华农兄弟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8,4(23):128-129.
[8]郭哲一.“土味”亚文化场域构建下的价值排斥与认同——基于AcFun弹幕视频网站“土味社区”的观察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8(31):141-142.
[9]马德峰,李梅.透视街角社会——对苏北小镇一街角青年群体的调查[J].社会,2002(9):29-32.
[10]刘诗捷.从快手到微博:“土味文化”的发展历程[J].视听,2018(7):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