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治疗方案对川崎病患儿临床疗效及CRP、PCT的影响

2019-09-23林爱弟蓝陈福李司鹏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川崎冠脉阿司匹林

林爱弟,蓝陈福,李司鹏,胡 辉

(丽水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浙江 丽水 323000)

川崎病是儿科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病属于一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发病初期可明显表现出两侧性结膜炎、不同程度发热及大面积红斑等[1],随病情发展短时间内患儿冠状动脉血管将受到一定程度损伤,而此时若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冠状动脉血管损伤情况可能恶化为冠状动脉瘤[2]。总之,川崎病的发生对患儿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均有较大程度影响,同时随病情发展还可能直接威胁到患儿生命安全。因此,对川崎病患儿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尤为重要。以往,临床上针对川崎病主要采用人血免疫球蛋白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长期临床研究证实,该治疗方案在实际临床应用时仍存在局限性,部分患儿对阿司匹林表现出明显的不耐受,因此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较长,治疗效果并不显著[3]。近期相关研究指出,在针对川崎病患儿临床治疗时,在常规人血免疫球蛋白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双嘧达莫行联合治疗有显著疗效,且该治疗方案安全性较高[4]。本次研究为明确针对川崎病最为安全、高效的治疗方式,共选取近5年间收治的多例患儿,就双嘧达莫联合人血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对象均为丽水市妇幼保健院2012年1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川崎病患儿,共91例,随机分组法下观察组46例,对照组45例。其中观察组中,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21例,患儿最大年龄5岁,最小年龄7个月,平均年龄(2.47±0.82)岁,最长发热时间13d,最短发热时间4d,平均(7.35±1.08)d;对照组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22例,患儿最大年龄5岁,最小年龄9个月,平均年龄(2.54±0.81)岁,最长发热时间12d,最短发热时间5d,平均(7.51±1.12)d。两组各项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1.2纳入标准

本次研究所有入选患儿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HA)川崎病诊断指南》[5]中相关诊断标准,患儿均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且持续时间在5d以上;口腔与咽部黏膜存在弥漫性充血;躯干存在多处红斑或大面积红斑;双侧结膜存在充血症状;所有患儿在入院后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后检出存在冠脉瘤或扩张。排除年龄不足6个月的患儿;排除机体合并有多项器官严重功能障碍的患儿;排除存在糖尿病及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儿;排除对本次研究所采用治疗药物存在严重过敏反应的患儿;排除多项临床病案资料不全及治疗依从性极低的患儿。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在入院后均采用针对性的退热及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常规处理,对照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采用人血免疫球蛋白与阿司匹林治疗,给药方式为:人血免疫球蛋白每次取量2.0g/kg,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初始滴注速度为20滴/min,在持续15min内对患儿临床表现及症状进行观察,若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则可加大滴注速度,但不得超过60滴/min;阿司匹林(国药准字J20130078)每次取量10mg,对患者进行每日4次的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双嘧达莫片行联合治疗,双嘧达莫片(国药准字H14020968)每天取量5mg·kg-1·d-1,分3次口服治疗,具体疗程根据患儿自身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治疗时间为1~2个月。

1.4观察项目

观察并对比两组不同用药方案下疗效、各项临床指标及C反应蛋白、PCT表达水平的差异。其中疗效判定均参考《川崎病的药物治疗与临床评价》[6]中相关标准进行综合评价:显效:治疗5d后患儿发热、结膜充血等症状均基本消失,冠状动脉造影下冠脉瘤消失、扩张现象消失;有效:治疗后5d患儿发热、结膜充血等症状均显著改善,冠状动脉造影下冠脉扩张现象消失,冠脉瘤缩小;无效:治疗5d后患儿发热、结膜充血等症状未出现明显改善,冠状动脉造影下冠脉扩张现象、冠脉瘤无变化。C反应蛋白、PCT表达水平的检验主要采用散射比浊发与化学发光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d、治疗后8d、治疗后16d抽血患儿肘静脉血液5ml,常规分离血清作为检验样本进行检验。

1.5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疗效分析

不同药物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分析

观察组发热、黏膜弥漫性充血、躯干红斑、颈淋巴结肿胀及结膜充血等症状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两组疗效对比[n(%)]

表3 两组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对比

2.3 C反应蛋白、PCT表达水平分析

观察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d、治疗后8d PCT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但治疗后第16d PCT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d 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但在治疗后8d、16d 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Table 4 Comparison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PCT expression in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3讨论

3.1川崎病治疗进展

川崎病属于一种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该病主要表现为全身性血管炎性病变。早期陈嘉蕾等[7]就在研究中表明,川崎病的发生与患儿突发感染及自身机体免疫异常有明显的相关性。以往,临床中常采用人血免疫球蛋白对患儿进行治疗,该治疗方式能一定程度缓解患儿临床症状,但其治疗效果在短时间内并不显著,因而在患儿接受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异常情况发生。近期有学者指出,双嘧达莫与人血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的疗效显著,同时对患儿血清中PCT与CRP等炎性因子表达水平也有不同程度影响[8]。

3.2研究进展及结果

本次研究我们为探讨上述报道的可信度,并明确针对川崎病患儿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共选取近5年间收治的91例患儿进行分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双嘧达莫与人血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治疗的观察组在临床疗效、各项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我们结合多位学者相关研究报告进行分析发现,阿司匹林本身具有解热镇痛的效果,可调节患儿体温,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9-10]。但长期临床研究发现,部分患儿在接受该药物长期治疗后可能出现冠状动脉血栓,最终引发心肌梗死。观察组加用的双嘧达莫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有效减少血栓栓塞形成的同时,与人血免疫球蛋白有一定的协同作用。除此之外,何国华等[11]也指出,双嘧达莫还对患儿血管扩张有一定促进作用,其能降低患儿体循环与冠状血管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量,最终改善心肌供血,因而其对患儿心血管的保护及各项临床症状的缓解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治疗前后,我们所有患儿机体中血清PCT与CRP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发现,治疗前、治疗后1d、治疗后8d PCT表达水平两组对比差异并不显著,但治疗后第16d PCT表达水平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治疗后1d 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两组对比差异并不显著,但在治疗后8d、16d 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3 PCT、CRP表达意义

PCT作为一种能反映全身炎症反应活跃程度的因子,其表达水平突然升高一般是在机体受到严重细菌感染或多脏器功能逐渐衰竭的环境下[12]。而CRP则可用于机体不同炎症反应的监测,且对其表达水平的准确监测还可对后期不同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因而血清PCT与CRP表达水平在川崎病患儿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13-14]。研究中,观察组用药后16d PCT表达水平就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CRP表达水平则是在用药后8d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直接说明了人血免疫球蛋白与阿司匹林治疗对患儿病情的改善效果亚于联合用药效果。除此之外,本次研究中我们考虑到双嘧达莫对年龄在12岁以下的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尚未确定[15],因而在研究进行时我们对所有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密切监视,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儿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但观察组2例患儿存在轻微头晕、头痛症状,因此临床采用双嘧达莫治疗时尤其需要主要用药安全性。本次研究虽取得一些较以往学者类似结果,但因所取样本量较小,因而后续还需增加大样本量及更细致实验求证。

综上所述,双嘧达莫联合人血免疫球蛋白与阿司匹林治疗可有效缩短川崎病患儿多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同时相较于人血免疫球蛋白与阿司匹林用药治疗,联合用药后患儿血清PCT与CRP可在更短时间内显著下降,用药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川崎冠脉阿司匹林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两种64排GE CT冠脉成像信噪比与剂量对比分析研究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