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抓粮食强基础调结构抗灾害发展现代农业综述

2019-09-21张桂英

黑龙江粮食 2019年8期
关键词:农业

□ 文/张桂英

八月龙江,草长鸢飞,正是粮食作物生长的关键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在产粮大县哈尔滨市双城区,农业局种植业科负责人姚宏鹏几乎天天都要开车沿着102国道、双周公路巡查一遍各乡镇(街道)的作物长势。每次巡查,他都心生感慨:“多亏了深松整地秸秆翻埋,松软的黑土地,仿佛是一座无边的土壤水库。”

原来,今夏的雨水格外多,双城区的降水量至少比往年多三成。但经过秸秆翻埋的深松地块,尽管雨多、雨大、雨急,但落地即渗,踪影全无。“现在看,玉米长势为历年来最好,平均株高比去年同期高出20厘米左右。”姚宏鹏说。

双城玉米的幸运与健硕,是我省“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方向,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省十二次党代会以来,黑龙江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和“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殷殷嘱托,坚定地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毫不动摇抓好粮食生产”,咬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发挥农产品出口导向作用,坚持国际标准、国内一流,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标准、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充分保障,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勇担重任连年丰产无愧国家粮安“压舱石”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时评价:“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块‘压舱石’”。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黑龙江,在建三江农场,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习近平总书记的赞誉和嘱托,成为粮食大省的第一重任,3800万龙江人的使命担当——

省委省政府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牢牢抓在手上:第一时间出台实施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意见》; 连续以省委1号文件部署农业工作,并在政策、资金和工作力量上予以优先支持和保障;即使在粮食价格受到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和挑战呈现下行时,依旧毫不动摇地抓粮食生产,千方百计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2018年,我省以1501.4亿斤的总产量连续第8次摘得全国粮食生产桂冠,玉米、水稻、大豆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刷新了产粮大省的能力记录,续写了“十五连丰”的辉煌成就。我们一省的粮食总产量就占全国的1/9,商品量占全国的1/8,调出量占全国的1/3。国人吃的9碗饭中就有黑龙江生产的1碗;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3804元,增幅9%,增速高于全省城镇和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响当当的数字,是沉甸甸的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现实注解;这些辉煌成绩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勇担“粮食安全”重任的忠诚与担当,是龙江人“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的决心和气度,是全省农业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标准化、生态化建设的坚实步伐和累累硕果。

成绩来自上下一心的勠力拼搏。

农以水为命。面对我省薄弱的农业水利设施现状,在中央财政的连续支持下,我省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总额持续飙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势如破竹——三江治理工程、三江平原系列灌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一大批水利工程相继竣工,为农业生产筑起丰收的堤坝。

国家支持精准有力。农业农村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各级各地一以贯之地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着力稳定提升粮食产能,使“压舱石”更有份量;着力提高多元有效供给,使“压舱石”更有质量;着力加快发展粮食经济,使“压舱石”更有效益,不断续写粮食生产新辉煌,奋力谱写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壮丽篇章。

目前我省多项农业现代化指标领跑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亿亩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7%,高出全国平均30个百分点,遥遥领先,基本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科技贡献率达到67.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建设1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370个现代农业科技园、千公里科技示范带,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农产品优质化率均达到100%,四大作物生态标准高产配套技术实施面积稳定在1.97亿亩次左右;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种植面积达2240万亩,阿里巴巴订单农业项目“聚土地”首站落户黑龙江;高标准农田质量不断提高,全面完成1.67亿亩“两区”划定任务,建设旱涝保收生态高产标准农田7768万亩,其中今年新增780万亩,占全国增量的1/10;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创新业绩,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3%,粮食加工转化率59%,农产品加工正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县域经济也在产业融合中实现快速发展;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五常大米”品牌价值达677.93亿元,位居全国大米类榜首。

发力供给侧春耕一役力克挑战获全胜

绿色生态是黑龙江农业最靓的底色。如何发挥绿色优势,让“中国饭碗”多添优质的龙江粮?龙江人高起点攻坚——“变大路货种植为精优品种植,变单一种植为多元种植,变分散种植为集约规模种植,增加高端优质绿色产品供给”。2019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以绿兴农、以质兴农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目标直指优质农产品供给数量巩固、质量提升、高效多元。

春播过后,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呈现“一增二减”,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大豆增,玉米、水稻减;非优势产区的玉米面积大幅调减,大豆种植区域向单产更高的一、二积温带南扩,在积温偏低的井灌稻区和渴水及低洼易涝稻区开展水稻休耕试点,在西部半干旱地区发展耐旱的杂粮杂豆,在大中城市周边和沿边县市扩大蔬菜种植,在西北部冷凉区和山区半山区力推市场俏销的寒地坚果和北药,在农牧交错区发展更有利畜禽健康的饲料饲草作物。

布局科学,政策更得力。全省各级农业部门第一时间释放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信号:还未出正月,省农业农村厅就向社会公布了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政策;刚进阳历3月,又将大豆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向农民详解;积极协调省财政厅安排农业良种化工程资金2000万元。研究制定了《黑龙江省2019年农作物优质高效品种种植区划布局》,将各积温带详细的用种指南陆续发放各地。投资7012万元,新增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000万亩以上;落实农业“三减”高标准示范基地面积4000万亩,增施有机肥1800万吨;利用省级财政1000万元资金,新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点1500处;在80个县(市、区)建设2000个病虫乡村监测点,落实全程一体化绿色防控示范项目,预计可减少农药浪费2000吨以上,减少农药包装废弃物200吨以上。

然而,春耕以来,干旱、阶段性低温等不利天气接踵而来,粮食生产遭遇严峻挑战——西部地区发生较大面积春旱,进入6月,全省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1℃~2℃,同时降水偏多,日照时数偏少。

面对干旱和低温寡照的双重挑战,全省农业系统因势利导,采取封墒保墒整地作业全力抗旱保苗:指导一、二积温带不起垄直接开展平播,水分适宜的地块实行一条龙整地作业,哈尔滨西部、绥化西部、齐齐哈尔地区重点推广免耕播种和坐水种,水田实行节水整地;组织各地加强旱田铲趟、放寒增温,加强水田水层管理、浅水灌溉、提高地温;加强病虫草害监测,落实设施棚室保温措施。

由于应对及时、措施得力,不利的条件并未阻滞春耕一役的全面胜利,新粮生产夺取了历史少有的好苗情——苗齐苗全苗壮,丰收的基石已然筑牢。

悠悠新绿给人以无限希望,天然好粮让国人对中华粮仓充满敬意。而为了建好沃野千里的绿色粮仓,为了给“中国饭碗”装进更多龙江优质好粮,我省绿色发展早已先行。

从一村一屯的小流域治理到一江一河的大流域保护,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到建立黑土地保护长效机制,从推进秸秆还田到开展农业病虫害全程一体化绿色防控,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综合运用,近年来我省全方位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发展——

十年来,省财政累计投入17.03亿元用于深松整地补助,全省旱田耕层平均提高6厘米,每亩增加蓄水能力4.4吨;自2015年起组织实施国家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510.2万亩;2016年开始耕地轮作试点;2018年增加了休耕试点,建立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25个。近两年,仅省县两级财政就投入110亿元用于秸秆综合利用,推广秸秆还田。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从2017年的64%提高到2018年的70%以上,今年有望达到80%。全省绿色食品产业蓬勃发展,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已达7396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650万亩,其中欧盟标准有机食品认证面积165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

勠力战困难誓夺粮食生产“十六连丰”

入汛以来,强降水、冰雹、大风等极端天气带来的更大挑战,骤然袭向郁郁葱葱的龙江大地——

6月,产粮大市绥化共经历8次强降雨过程,进入7月,强降雨频次多、雨量大,导致境内多个河流超警戒水位;8月7日,该市明水县通达镇24小时降雨超过180毫米,是有记录以来最大值;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21.9万公顷。位于我省西部的齐齐哈尔市,局地连续遭遇短时强降水、冰雹、大风等极端天气,造成部分农田受灾严重。我省农业生产力水平最高的垦区,降雨比历年偏多30%以上,造成大量内涝。

今年7月以来,我省共发生6次强降雨过程,全省累积面雨量32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列1961年以来最多。

面对灾害,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迅速部署,主要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组先后四次进行农业气象灾害形势研判,分别制定生产措施;与气象部门建立了灾害防范预警联动机制,实行灾害预警信息共享和联合发布;组织各地加强风险监测,快速将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村到户到人;先后下发5个通知,微信提示19次,农情调度17次,分5批次派出20多个工作指导组、专家组奔赴受灾重的县市区现场指导,全力防灾减灾、抗灾自救,把损失降到最低。

风雨中,全省上下勠力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80万亩的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宝泉岭分公司已经于16日启动防汛抗灾二级应急响应预案,分公司和15个农场防汛指挥部全部进入战斗状态,各级领导干部和责任人上岗到位,加强巡查值守,坚守一线。绥化市已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抗灾自救保丰收上来,明确要求主要领导全在岗上,一个留在政府指挥,一个深入一线。雨下到哪儿、台风刮到哪儿,工作重心就转移到哪儿。克山县已出动铲车10台、大马力拖拉机5台,组织干部群众1980人,深入田间地块抢排积水,对排水沟渠进行抢修加固,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小……

令人欣慰的是,为农业保驾护航的水利化建设和持续推进的亿亩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在这次抗御强降水灾害中已经显效——投资300万元的五大连池市新发镇青山村侵蚀沟护砌项目,凸显护砌和防止雨水冲刷农田作用,同等条件下未护砌农田水土流水严重,作物减产30%以上,项目区内农田却幸免于难。2014年中省投资7500万元改善提升甘南县农业基础设施,实施旱改水5万亩,建设涵洞256座,河道清淤14公里,排水沟23公里,打井532眼。这些项目在今年的雨水涝灾害中表现超强:其它受灾严重的乡镇基本绝产,而经过项目改造的长山、兴十四等乡镇,损失很小。

目前,全省已出动48.9万人(次),抢排农田积水面积1515.7万亩,其中水泵强排面积690万亩。对水淹地块,指导农民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喷施叶面肥加快生育进程,已喷施杀菌剂、叶面肥和植物调节剂4539多万亩,稻瘟病统防统治近200万亩。玉米保粒数、增粒重,大豆保荚数、保粒数、攻粒重,水稻攻大穗、攻粒数、增粒重——分品种保产量保丰收的方案细致,措施周到。与此同时,组织各地协调保险公司深入农业保险的受灾地块,核实受灾情况,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按照上限额度标准,早赔付、早兑现,减少因灾损失。

尽管台风“利奇马”“罗莎”带来的阴雨还在继续,但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当前全省各类农作物长势良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生育进程与正常年景基本持平。玉米抽雄期已过、授粉情况历年最好、正处于灌浆初期;水稻处于抽穗扬花期、授粉好、病害少;大豆处于结荚至鼓粒初期、三四粒荚明显增多;小麦处于成熟期,一、二、三积温带已收获,截至8月14日,垦区收麦1.54万亩。从目前形势看,后期如无特殊灾害,粮食生产将属平年偏丰,“十六连丰”依然可期。

猜你喜欢

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山西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原始农业、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5G+农业”:5G如何为农业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