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明仁恕 宽以待人
2019-09-21
宽,本义为三维空间里相对较短的某一维尺寸,也指面积范围大,后来引申为度量宽宏、宽绰富裕,等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宽与恕相通,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品格之一。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宽与恕是中国传统处世智慧的精华所在,也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加强道德修养所亟须汲取的重要营养。
宽明仁恕 以宽为本
《论语·八佾》中,孔子云:“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意思是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的时候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此注曰:“居上主于爱人,故以宽为本。”孔子与朱熹均认为,居上位者是君,要以仁心待人爱人,君仁才能臣忠;仁的表现就是宽厚待人,宽是根本。可见,孔子所讲的宽与我们今天所讲的宽恕同义,但是侧重于为政者自上对下的宽恕。
儒家主张实行德治,宽明仁恕、以宽为本是对为政者的道德要求。因为“宽则得众”,为政宽容,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和爱戴,就会使有才干的人各尽其力;如果不够宽宏大度,下属就不会甘心为其效力。春秋时,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争夺王位而战。鲍叔牙助小白,管仲助纠。双方交战中,管仲曾用箭射中了小白衣带上的钩子,小白险些丧命。后来小白做了国君,即齐桓公。他宽容大度,不记射钩私仇,任命管仲为相国。管仲协助齐桓公进行改革,数年之间,齐国转弱为强,终成春秋首霸。
三国时的蜀国,诸葛亮去世后,蒋琬任宰相。他属下有个叫杨戏的人,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指责他怠慢宰相。蒋琬坦然一笑,说:“人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赞扬我,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作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因此,后人称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宽容是为政者所应具备的一种良好的素质,它不仅包括理解和原谅,更彰显了气度和胸襟,蕴含着无形而强大的力量。因为宽容大度不仅能够化解是非,还可以让自己内心平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东周列国志》中“绝缨会”的故事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春秋时,楚庄王是一个英明果决、豁达大度的人,在他的治理下,楚国逐渐变强。有一天,楚庄王宴请文武百官。席间,他让自己宠爱的许姬给大臣们敬酒助兴。忽然,一阵风将大厅内的烛火吹灭,黑暗中许姬感到有人拉住她的手摸了一把。许姬恼怒中顺手扯断了那人帽子上的缨饰,悄悄告诉了楚庄王,要求惩罚那个大臣。按照当时的法律,调戏王妃的人是要被处以死罪的。楚庄王认为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下令暂缓点灯,并要求群臣全部拽断帽子上的缨饰,尽情狂欢,只字不提此事。次年,楚国与郑国交战,副将唐狻出生入死,为大败郑军立下战功。楚庄王要重赏唐狻,唐狻却跪倒在地,说战场上将生死置之度外,实乃报答楚庄王昔日“绝缨掩过”的恩典。
宽猛相济 刚柔有度
宽是为政者的一种德行,宽可得众,不宽则失去人心。但凡事都有两面,宽容不是放纵,宽容是有限度的。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一直注意并提倡在宽容与严厉之间寻求平衡,即主张宽猛相济、刚柔有度。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郑国的大夫子产得了重病,料定自己死后儿子太叔会执政,于是他对太叔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意思是,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够用宽的方法来使民众服从,差一等的人不如用严厉的方法。火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柔弱,百姓轻视它,便有很多人死在水中,因此为政宽柔是很难的。
子产去世后,太叔执政,“不忍猛而宽”。结果郑国偷盗劫掠的人多起来了,聚集在崔苻一带。太叔后悔说:“如果我早点听从老人家的话,就不会到这种地步了。”于是,他派兵去攻打崔苻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从此盗贼活动才稍稍平息。
孔子知道这件事情后,说:“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即政令宽柔,民众就容易怠慢,民众怠慢就用刚猛的政策来纠正。政策刚猛民众就会受到伤害,这时就应实行宽厚的政策。只有做到宽猛相济,政事才能得以和谐。
宽大仁慈,并不意味着软弱,其中既体现了涵养与明智,也是自信心的表现,为的是让人口服心服;威猛严苛,也不意味着残忍,它所体现的是决心和力度,为的是以强硬的手段迫使越轨者遵纪守法。但是,过分的宽大仁慈容易使人误以为软弱,从而得寸进尺;过分的威猛严苛容易导致残暴,从而引起强烈反抗。所以,要宽猛相济,掌握好其中的度。
值得一提的是,为政者欲做到宽猛相济、恩威并重,需要强大的实力做后盾,即“打铁还需自身硬”。这种实力,首先来自为政者自身优良的道德素养,其次来自为政者自身卓越的才能。三国时,诸葛亮为了稳定蜀汉政权,决定出兵云贵川交界地区,讨伐少数民族叛乱。出发前,他接受了参军马谡“攻心为上策,攻城为下策;心战为上策,兵战为下策”的建议,以柔克刚,软硬兼施,用强硬手段七次抓住孟获,又以仁慈之心七次释放了孟获,从而平定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叛乱,为稳定蜀汉政权奠定了基础。试想,如果诸葛亮不是七次打赢孟获,孟获又如何能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对于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而言,这意味着精湛的业务技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 “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作为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应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视野,克服本领恐慌,成为自身工作领域中的行家里手。
处世贵宽 恕人以宽
儒家不仅认为宽是为政者必备的道德素质,而且将宽推及到普通人的待人接物中。孔门弟子子张,曾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恭、宽、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即庄重、宽厚、诚实、敏捷、慈惠,能够处处实行这五种品德,便是仁了。仁是孔子所推崇的做人的最高境界,而宽被孔子认为是仁者所必需的、仅次于恭的品德,其重要地位与作用由此可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人际交往中,应当承认并尊重彼此之间的个性差异,求大同,存小异。对待他人不可求全责备,要多看他人之长,容人之短,与人为善;还要眼光长远一些,胸襟开阔一些,凡事让一步,留人以余地。中国是一个讲究涵养和宽容的国度,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伟人留下了许多以德报怨、化敌为友的故事,教育人们做人要宽容。
同僚之间恕人以宽的有之: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羞辱他。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不与廉颇发生冲突。门客以为他胆小怕事,蔺相如却说:“强秦之所以不敢入侵赵国,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我之所以躲避廉将军,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啊!”廉颇闻之,甚觉惭愧,便负荆登门请罪,说:“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于是将相重归于好,成了生死之交。
邻居之间宽以待人的有之: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在这期间,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人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于是留下了闻名遐迩的“六尺巷”。
以宽容为家风传世的有之:深谙儒家忠恕之道的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存一番熏陶玉成之心,使人乐于为善。”他还对几位弟弟说:“吾兄弟须以恕字痛下功夫,随时皆设身以处地。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有必要指出的是,宽以待人与严以律己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密不可分。《尚书·伊训》曰:“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对人要宽,对己要严;不计较他人,不放纵自己。这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怀,一种豁达。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法国的雨果先生也曾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从宽字入手,从律己做起,高风亮节,虚怀若谷,先人后己,宽厚待人,多从党的事业的高度着想,多从工作的大局着想,谨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做到“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方能营造一方安定和睦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