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9-09-20王娟陈琨张海英
王娟 陈琨 张海英
[摘要] 目的 研究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的实效。方法 以心内科2017年未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的患者为对照组(B组),以2018年心内科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活动的患者为研究组(A组),回顾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管理记录资料、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测试平均得分情况。结果 A组护理滿意度99.19%,B组护理满意度89.4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20,P<0.05);A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2,P<0.05);A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0,P<0.05);A组理论和技能测试平均得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4,P<0.05)。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提高了护理管理服务水平,满足了患者日护理服务需求,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医德医风、临床技术技能水平;值得在心内科病房中持久推广。
[关键词] 护理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心内科护理;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6(c)-0054-02
护理管理是以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目的,对参与护理流程的人力、物力等各种要素予以合理规划和配置,保证最大可能地满足患者需求的管理过程[1]。随着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心内科以老年患者为主要患病人群。此类患者群体往往伴发糖尿病、慢性胃炎、哮喘、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他们的平均文化程度低,理解与沟通难度大,心理稳定性差,对护理管理工作提高的要求相对于其他科室高很多。2018年以来,该院心内科护理管理开展了“持续质量改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在该院心内科病房患者988例为研究组(A组),其中男患者561例,女患者427例;年龄34~84岁,平均(58.5±3.2)岁;以2017年度在该院心内科病房住院的患者995例为对照组(B组),男患者579例,女患者416例;年龄32~82岁,平均(56.5±3.5)岁;所有患者均以心血管疾病治疗为主,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①精神意识障碍,严重沟通困难者;②治疗中转诊至其他科室病房的患者。
1.2 方法
(1)B组患者来源于2017年内入院治疗患者,2017年内该科采取常规护理管,未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活动。
(2)A组患者为2018年内入院治疗患者,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开展了“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管理活动。①成立领导小组,查找问题。心内科成立以科主任和护士长为正副组长的持续质量改进活动领导小组,组织科内护理人员学习了解活动的原则和方法,研究上年度检查记录,查找护理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质量控制标准、改进措施,以保证各护理环节的质量[2]。如工作缺乏激情、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不扎实、制度执行不严格。②制定计划制度,持续改进。结合心内科的实际情况,主任医师提出护理意见,护士长组织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制定实施计划,通过科内业务培训,将计划传达给每一位护理人员。首先把加强医风医德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学习相关文件,观看视频,开展微笑服务之星评选等活动,不断提高心内科护理人员的医风医德水平,逐步树立起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其次提高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对于静脉穿刺、留置针处理、心电监护仪操作等基本技能要求零失误,专业技能测试成绩跟绩效工作与职称晋升挂钩;再次严格落实制度:如三查七对制度、微笑服务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隐患缺陷报告制度、健康宣教制度等常规制度落实狠抓落实,同时对于持续质量改进活动中的新制度如:入出院迎送制度、首问负责制度、护士长夜班巡查制度等也通过定期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督查落实,以确保持续质量改进活动落到实处,开花结果。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该院护理部制定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分3个档次: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②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风险事件和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③比较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后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测试的平均得分,以护理部组织的理论与专业技能测试平均得分为比较对象,对比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活动前后护理人员的理论与技能测试平均得分情况。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情况比较
A组患者819例非常满意,161例满意,8例不满意,满意度99.19%;B组患者643例非常满意度,247例满意,185例不满意,满意度89.44%,A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较B组高,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0,P<0.05)。
2.2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和护理纠纷发生率比较
A组的护理风险事件0例,B组护理风险事件17例,A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2,P<0.05);护理纠纷事件为3例;护理纠纷事件22例,A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0,P<0.05)。见表1。
2.3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后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测试平均得分比较
A组理论和技能测试平均得分为95.7分,B组理论和技能测试平均得分为81.8分,2组测试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04,P<0.05),说明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活动后,极大地促进了护理人员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3 结论
心内科是以心血管患者为治疗群体的临床科室,随着新时代生活水平、生产方式变化,老龄社会到来,心血管患者群体与日俱增,心内科成为医院最繁忙的科室之一。同时全社会对心内科医疗水平和治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心内科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持续质量改进是基于以服务病人为中心理念,通过成立质量管控体系,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等内容,充分激发护理人员职业责任心的一种管理办法。持续质量改进活动注重过程管理,护理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步骤、人员均渗透着质量持续改进。质量改进无时不在,质量改进无处不在,向细节要品质,向过程要质量。持续质量改进應用于护理质量管理后提高了所有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4-5]。该研究也很好地验证了上述观点。2018年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护理满意度提高至99.19%,比未实施前的2017年护理满意度89.44%有了显著,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风险事件和纠纷事件也显著降低,分别由1.71%降至0.00、由2.22%降至0.30%,数据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护理人员的理论与技能测试平均得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由2017年81.8分提升至2018年95.7分,前后数据差异明显(P<0.05)。张艳芳[6]以90例心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达到97.78%,与该次研究数值极其相近。张霞[7]曾报道对持续质量改进研究,观察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将为0例,与该研究结果是完全一致的;护理纠纷发生率与我们的相近。
持续质量改进提高了护理管理服务水平,满足了患者日益提高的护理服务水平要求,降低了护理风险,减少了护理纠纷;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理论基础知识、临床技术技能;实现了医患双方共赢,和谐医患关系,值得在心内科病房中坚持推广。
[参考文献]
[1] 郗昕.护理管理对老年冠心病及高危因素的预防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3):26-27.
[2] 李淑华.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8,3(24):196.
[3] 张娴.持续质量改进在社区老年病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S2):311-313.
[4] 郑贵清.持续质量改进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5):155-157.
[5] 梁筱兰.持续质量改进对护理质量管理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5,13(1):86-87.
[6] 张艳芳.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华夏医学,2018,31(3):120-121.
[7] 张霞.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18,11(8):56.
(收稿日期:2019-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