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综艺”:新媒介环境下综艺节目的模式创新
2019-09-20郭明
郭明
摘要:我国综艺节目的内容制作与播放模式都已日趋成熟,在移动互联网直播平台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综艺节目寻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直播+综艺”的新模式。《十三亿分贝》运用“直播+综艺”的新模式以“直播视角”创新和丰富内容,节目满足受众需求并形成了独特的“参与式文化”。“直播+综艺”是直播平台的一次伟大尝试,更是传统综艺节目在形态演进过程中的一次巨大跨越。
关键词:直播综艺 文化价值 发展趋势
随着庞大的用户群和网络付费模式的利益驱动,网络直播与综艺节目的模式融合也迅速成为各大平台竞相争抢的新高地。从2015年起,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三大视频网站纷纷上线网络直播类综艺节目。例如腾讯视频攜手芒果娱乐、熊猫TV采用“直播+点播”形式的真人秀节目《Hello!女神》、优酷美食类直播综艺节目《茜你一顿饭》。爱奇艺音乐类直播综艺节目《十三亿分贝》更是首创“直播+综艺”的新模式。
“直播+综艺”的典型特征
网络直播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媒介中,直播主体利用直播技术实时发布现场信息并与受众直接参与互动交流的活动。直播技术既可以做到同一时间接收信息,又可以在不同平台上推广相同的内容,直播平台也顺势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交方式。不同于博客、论坛、贴吧、微博等社交平台,网络直播平台更注重实时性和交互感。直播综艺就是互联网直播行业与综艺节目行业的融合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娱乐节目内容形式。与电视综艺、互联网综艺的不同之处在于需要大量用户的在线参与,游戏进程中需要获得用户的实时反馈。
实时互动的直播综艺。网络综艺节目是实时录制在线播出的,“一镜到底”则更加需要主持人和表演者的临场应变能力。这种原生态的节目运作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但更加考验主持人专业能力。《十三亿分贝》中,主持人汪涵不仅在选手演唱期间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同时又将歌曲中所包含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知识对观众进行讲解,使得节目在娱乐大众的同时还更具知识性。在网络直播综艺节目强调实时性的同时,还具有互动性。《十三亿分贝》的“互动性”体现在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汪涵和大张伟两支队伍通过各自房间的直播设备,实时在线与观众交流赛况,参赛嘉宾和节目组可以得到实时的反馈,从而不断丰富节目内容。观众通过发送弹幕和语音发表自己的意见,做到了交互式传播,不仅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还使目标受众获得极大的参与度和满足感。
网络直播综艺节目中的双向即时互动是其他的节目类别难以匹敌的。不论是微博还是自媒体,创作者与受众的交流明显较弱,而且信息无法实时得到交互反馈。实时性和互动性是网络直播综艺节目的本质特征。
原生态的节目内容。网络直播综艺节目拍摄实时性与“一镜到底”的特点使得节目内容无法进行二度创作和后期剪辑。因其节目内容未知、原生态,网络直播综艺节目则更能吸引受众眼球,满足受众猎奇心理。在《十三亿分贝》中,来自四川达州渠县的张若水一出场就给观众留下悬念,他拖着一个红色的编织袋进入了汪涵的直播间,在线观众纷纷发送弹幕猜测是送给主持人的礼物。当特邀嘉宾撒贝宁打开编织袋的时候发现里面是一只风扇、一些报纸和花露水。正当观众疑惑不解的时候,张若水把报纸铺在了地上席地而坐,拿起吉他演奏歌曲。“地摊歌手”的形象立刻深入人心。节目中出现的“悬念”是真实、原生态的,因此节目带给了观众很强的参与感,实现了节目与在线观众的“零距离”。
在《十三亿分贝》中,主持人为了给自己的队伍增加人气,他们需要听从来自在线观众临场提出的要求,就有了汪涵的说唱以及大张伟合伙抢人的桥段。观众可以实时观察选手的表现,节目根据观众的反馈同步进行调整。网络直播技术让受众直接参与到节目内容的生产当中,从而放大节目的效果,吸引受众人群。
满足受众的社交体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受众接受信息不是被动的,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使用与满足”即人们的需求与使用,进而产生期望,达到最终的满足。网络直播综艺节目中的受众是实时在线参与互动,具有极强的主导性。在《十三亿分贝》中C-BLOCK组合是湖南长沙本地年轻人最为热爱的团体,他们选择了由大张伟带队的北方阵营。在线用户纷纷在南方阵营的直播间留言,希望汪涵能够将该队“抢”过来,于是就有了汪涵和大张伟抢人“互怼”的画面。
“直播+综艺”的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同时也是社会产物。客体具有满足主体的某种文化需要,主体获得或者反映某种文化需要而形成的文化价值关系。个人不仅是文化的需求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网络直播综艺节目将受众群体化,通过直播的集聚效应传递独特的文化现象。
集体参与的视听狂欢。《十三亿分贝》的节目定位是寻找最美乡音,以传播本土音乐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制作人参与比赛。例如来自来台湾的“饶舌天团”玖壹壹,在现场演唱了原创歌曲《9453》。这首歌曲将国语和闽南语混搭融入西洋流行音乐曲调当中。此外还有“西北鼓王”赵牧羊、“帝都”说唱组合霍佳辰和于子涵、潮汕姑娘叶子、重庆的BMX组合等为代表的来自全国7大区域,3个重点省份,159座城市的本土音乐人。网络直播综艺节目《十三亿分贝》将致力于对方言文化保护的主持人汪涵、对本土音乐喜爱和猎奇的观众、参赛的音乐人聚集起来,共同组成了一个具有社交性、多样性的社会群体,促成了方言文化集聚传播效应,实现了受众的“参与式文化”。
弹幕文化的价值认同。网络直播受众的参与式文化是通过“弹幕”来进行交互式信息反馈的。“弹幕文化”是由二次元的网站(NICONICO动画)发源而不断形成的弹幕系统。透过弹幕,观众在与表演者互动的同时,也在与其他观众进行实时沟通,来实现社交和达到相互的价值认同。弹幕在网络直播综艺节目中同时也实现了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观众不仅把弹幕作为表达自身情感的工具,同时又通过语言和打赏的方式来凸显自我获取心理上的满足。《十三亿分贝》中,来自河南的打鱼天团BIG YOUNG演唱了一首由豫剧改编的流行歌曲《Super Star》,弹幕评论中立刻涌现一批“我大河南”“大郑州”的热评,实现了屏幕外用户之间的身份认同。观众通过刷“铁粉卡”“比心”“金币”等虚拟礼物在节目中进行打赏与消费。网络直播综艺节目中的弹幕,相较于传统的综艺节目具有“实时互动性”的特征。传统综艺节目上的弹幕,仅仅是观众对于当下内容的反馈,并不能做到实时的与节目表演者及其他观众进行参与式的交流。
“直播+综艺”的发展趋势
网络综艺节目给网络直播开辟了新的路径,网络直播也给网络综艺的节目创造了崭新的模式。怎样寻找“直播”与“综艺”之间的平衡?从网络直播综艺节目的叙事来看,因其受众的实時互动,造成节目在内容走向上不确定因素较高,节目的节奏很难把握。节目内容也容易出现尺度较大的问题,怎样确保节目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节目主持人的积极引导、节目环节设置合理以及避免内容的同质化。个人直播具有即时性、真实性、动态性特征,强调观众的个人体验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主播的表演和传播的内容次之。录播的综艺节目是封闭的、孤立的。怎样在“第一视角”与“第三视角”,“受众互动”和“内容反馈”之间作出平衡,是值得深思的。《十三亿分贝》中,本土音乐人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应网民的要求主持人中途打断其表演进行“抢人”,主持人与嘉宾之间插科打诨现象时有发生。虽然节目刻意营造与观众的“零距离”,但网络直播综艺节目的整体呈现出了一种无序性和混乱感。“出现”与“呈现”,是横亘在直播和综艺两极之间的难以弥合的审美鸿沟。①一些网络直播综艺节目做成了“直播”和“录播”两种模式,很显然,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网络直播是2016年才逐渐起步的新兴行业,网络直播平台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诸多弊端。其中主要包括:内容低俗、泛娱乐化现象严重、版权问题和弹幕的言语暴力对观众的年轻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当直播技术融入到网络综艺节目当中的时候,同样也面临着相同的挑战。直播“去污化”“泛娱乐化”,急需政府的监管和互联网视频直播平台的约束。
对于直播平台、视频网站还有广大受众来说,“直播+综艺”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对于网络直播综艺节目今后该怎样发展,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网络直播+综艺节目的制作成本较高。直播设备的使用以及技术的研发、舞台场景的搭建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当前,直播综艺模式还正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短视频和直播逐渐取代图片信息进行传递,再加上5G通讯技术的突破,未来信息传播必将进入实时共享多屏交互的时代,而直播综艺或许是通向未来的一次伟大尝试。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注释:①冉 桢:《浅谈“参与式文化”的概念变迁》,《新闻研究导刊》,2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