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间的智慧
2019-09-20朱红兰
朱红兰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其许多教育思想在后世的教学中影响深远。“教学做合一”则是其中精辟的教学方式之一,主要阐述只要通过学生自身不断探索和感悟才能更好吸收知识。本文就手指间的智慧——“做”中学数学展开分析。
关键词 做上教;做上学;做中获知;做中得法;做中长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0-0185-01
做数学就是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从事数学练习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工作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做”中探索,在“做”中体验求知的无穷乐趣,并不断地产生“做”的需要,以不断地获得新的动力,不断地得到新的发展。
一、“做数学”的基本概述及意义
陶行知老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这一理论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是:“要在做上教,做上学。”
那么,什么是“做数学”呢?简单地说,“做数学”就是将学习对象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自已(独立或是几个伙伴的)探索性活动,包括操作实验、合作探索、预测假设、共享交流、尝试修正等一系列主体性的活动,来主动构建数学知识。不难看出它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将数学学习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数学学习是儿童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数学学习的探索性与体验性;强调数学学习也是一种认识现实世界的一般方法;强调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
下面,从几个教学课例中谈谈如何在做中学数学。
二、开展“做数学的措施分析”
(一)动手操作,实现对知识进一步认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做数学”的核心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和创造出来。在这节课上,分数的认识是建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基础上,在折纸的过程中,一个个分数诞生,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如一个个充满灵性的小精灵,在双手间诞生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分数这一抽象概念,而这一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做”中学数学,就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就是尊重学生,只有给放手让学生“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从而真正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因此,让学生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学习数学,是“做数学”的关键。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可能会产生种种担心: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担心学生思维一发不可收,出现教学的意外而令人尴尬;担心课堂教学秩序混乱,难以控制局面;担心困难学生更难跟上等等。然而我们应该知道,不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者教师过多的引导,这种教学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学生的思维是得不到发展的。只有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得来的,学生才会有长足的发展。例如:
生:我是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再重新组合拼在一起,发现它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与原先的平行四边形是有联系的。我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它们的大小是一样的,由此,我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不仅会动手,也会动脑!其他同学也发现这个规律了吗?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呢?且都有这种关系呢?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生: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转化”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当我们遇到个新的问题时,可试着,把它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知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割补平移也是很好的方法……
(二)着重实践,总结方法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尝谓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让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提倡人人做数学,并不是走过场,图表面的热闹,而应让学生在“做”中悟出方法,在实践中发现规律,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三、总结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强调人人做数学,这是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实践证明,人人做数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學生主动探求知识,不断增长智慧的有效措施。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参与从事实践活动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做数学中获得体验,这是每位数学教师应负的责任,只有成为使学生“人人做数学,人人会做数学”的精心设计者,我们数学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演绎生命的华丽乐章。通过我们灵巧的双手,让学生“做”中学数学,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智慧。
参考文献:
[1]谢清霖.数学课应追求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J].中小学数学,2005(4).
[2]佚名.创设情境应突出“四性”[J].小学数学教学,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