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探讨
2019-09-20杨希斌
杨希斌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给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使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也为教师提供了展示个人风采的平台。而在多种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才能得到充分落实,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很好地培养。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方式,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 阅读教学;自主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D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0-0182-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实施自主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基本环节,是为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训练,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功训练。在小学语文课里有讲读、阅读和独立阅读三类课文,阅读课文在类别上占了三分之二,可见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作为语文学习的先导,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学生自主尝试解读课文的过程,既可让学生对以前掌握的阅读方法有迁移运用的机会,又为下一步“导学”提供反馈信息,使教师能拨在点子上,导在疑难处,其方法可概括为:读、划、思、写。
一读,读正确,读流利,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划,读书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感受最深的语句和自己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等划出来。三思,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将划出的疑点结合上下文尝试解决。四写,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点或问题写下来,在自主交流阶段提出来。要达到预期的预习效果,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课前预习带来的成功体验。
二、抓好课中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或施教者,而要成为学生阅读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应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感悟”还给学生。首先要让学生读,读通了才能说,读通了才能交流,读通了才能对话。这读的过程便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过程。其次要创设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让他们在争论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相互碰撞,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情入境地体验,从而与作者达到思想上的沟通,心灵上的共鸣。
三、抓好课后巩固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它不局限于课堂,阅读教学应体现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的教学思路。语文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能在课外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等进行更为丰富的语文实践,巩固和强化语文能力,丰富知识和情感。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读写结合:砍去了重复抄写、死记硬背的作业,增加阅读作业。如学完了《慈母情深》,让学生会仿写《我的母亲》、《我的爸爸》等。有的課文让学生写读后感。除了利用教材内容,确定读写结合训练形式之外,课外还培养学生阅读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二)课外阅读: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一个学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光靠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都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量。从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喜欢阅读与教科书相关的材料。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课前我就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和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事迹,课后推荐学生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长城》,引导学生看《世界奇观》一书,学习《海上日出》,引导学生阅读《海行杂记》等。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学中从一篇、一类文章扩散去阅读,有利于扩大学生阅读面,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存。
(三)自我总结。总结有助于进一步的学习,我经常采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在阅读过程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如:我是怎样预习的,背诵课文的方法,我是怎样看课外书的等等,有时让学生淡淡阅读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带来的帮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更好地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教是为了不教。
总之,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自学能力对其他能力的形成又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自己去探索知识的奥妙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