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2019-09-20陈正求胡利萍
陈正求 胡利萍
摘 要 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难点,也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本文基于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0-0120-01
问题解决从广义上来讲,是为学生提供在实践过程中应用所学数学知识的机会。从狭义上理解,则是创造性、综合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并强化学生的各方面综合意识和能力。
一、情境类问题解决策略
(一)明确问题类型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编排呈螺旋上升式结构,这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于问题进行信息感知后,要基本地能够对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进行归类。如图形类问题包括图形周长、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底面积、侧面积等。再如分数、百分数问题包括已知单位“1”,未知单位“1”的情况下,A占B的百分率是多少;A比B多多少或是少多少;总量、剩余、使用;年利率等。
(二)圈出题目中的关键词 句
准确地找出问题中关键的词句,对于问题解决有着重要帮助。通过对语句中的关键词 进行圈画,可以使学生将问题进行细化,进行归类。如图形问题中的周长、面积、表面积、体积等词语就可以让学生明确这是哪一类问题,进而找寻相对应的解题方法。再如,在明确百分数类问题后,语句中的“是”“占”“比”等次都是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单位“1”的关键。
(三)直观材料促进理解
數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且带有极强的应用性。所以教师有必要利用图示或者表格的方式来将问题中的主要信息展示在学生面前,将问题简单化,信息清晰化,突出问题本质。例如,甲乙两个蚂蚁分别沿边长和直径相等的圆和正方形走一圈,圆的半径是1cm,那么谁走的路程比较长呢?将正方形和圆形图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第一种方法可以直接求出两个图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也可以根据正方形周长是边长的4倍,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所以4>3.14,乙走的路程长。
二、寻求方案类问题解决策略
(一)综合思维类型
数学思维是解题的关键,在遇到数学问题时,题中的信息与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之间不能完成直接连接,这就需要一个过渡问题来完成衔接。首先要明确已知条件,然后有目的地从问题中找寻相关信息,从已知条件入手,找出数量关系,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一般是需要学生先审清题意后,然后直接从问题入手来找寻需要的条件,这样便可以快速地过滤掉无用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二)解题方法多样化
多样化的培养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形成宽阔的视野。学生个体的数量决定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着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所以也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尝试多种算法,总结每一种算法的优点,这样一来,既能够为自己形成快速找到最有效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奠定基础,也可以使学生多借鉴别人思考问题解决的角度和方法,从而改进自己的认识。
三、检验反思问题解决策略
(一)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适当地延长思考时间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质量,丰富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增强学习自信心,促进其有效建构。
(二)思考错误原因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在每一道题解答完毕后,要重新去读一遍题,自己在解题过程中是否把握了题目中的所有已知条件,尤其是定型条件和隐含条件;是否把握了问题的整体结构;是否需要通过画图来进行辅助和检验等等。及时地对自身学习过程进行合理调控,可以使解题过程更加清晰,并能够快速找出错在哪里。
(三)养成验算检查习惯
常用的验算检查方法有代入法、常理法、估算法等等。例如,两个电线杆,埋入地下的部分都是1/2米,第一个露出的部分是全长的7/9,第二个的长度正好是第一根的6/7,那么这两个电线杆各长多少?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第一个长为9/4米,那么在检查的时候就可以将9/4代入到题中,用9/4×7/9等于7/4米,再用9/4-7/4,看看是否等于埋入地下部分的1/2米。
综上,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真正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付国清.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71、73.
[2]马贞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小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