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例谈

2019-09-20李偲

读写算 2019年10期

李偲

摘 要 本文首先阐释了情境创设概念以及创设合理情境的原则,通过具体上课的实际案例分析,使我们认识到情境创设对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的确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情境创设概念;创设合理情境的原则;情境创设的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0-0091-01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数学科目却被贴上了枯燥无味这类的标签。作为一线教师,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所教学生转变思想,原来精心准备的课堂是良药,而课堂的引入——合理的情境创设又是最佳的药引子。

一、“情境创设”的概念

我们都知道情境创设,是指在备课或上课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特点的不同,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选取恰当的问题素材,设置合理的情境结构,逐步展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二、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合理情境的原则

那在创设合理情境时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呢?

(一)目的性原則。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教学情境必须从课本内容出发。

(二)启发性原则。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

(三)发展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体,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层次性原则。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五)探究性原则。情境材料或活动应富有探究性,在内容与问题信息量上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利于学生探究思考。

三、情境创设的实施策略

接下来我就以实际上课过程中的几个案例来进行说明。

【案例一】绝对值。

绝对值这节课的难点是绝对值意义的理解,所以借助创设出的情境突破这个难点。

星期六小明去同学家过生日,晚上回来之前在同学家里打了一个电话,请父母到离车站5公里的公路旁接他,(公路为东西走向)父母到达车站准备打的的时候,他们却犹豫了。(此时我会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你知道小明的父母为什么犹豫了?

(2)你觉得小明他可能在什么地方?

(3)为了尽快接到小明,父母决定分头向东西两个方向打的去A点与B点,他们到达A点与B点后,各自所付的车费一样吗?为什么?

通过这一启发式的问题串,学生思维随着这个情境创设层层递进会轻松发现车费与方向无关,只与行驶的路程有关。这时,公路变成了数轴,人物变成了数轴上对应的点通过类比,学生会发现数轴上的点不管它是在原点的左边还是右边,不管它是表示正数还是负数,最后它到原点的距离都为正数,与方向无关。这是一种十分有趣的数学现象,值得我们去研究。由此就自然而然的引入了绝对值的课题。此时特殊变成一般情况,具体数值变成了字母a,数a也在原点的左侧,也表示一个负数,但是它离原点的距离也为一个正数。学生在此前的基础上可得到绝对值的意义和概念,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这样绝对值的意义难点就得到了突破。在突破这一难点的时候,深入浅出的把生活现象抽象为数学问题,公路变数轴,人物变数轴上对应的点让学生对绝对值的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借助数轴,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可以很快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案例二】切线性质。

切线性质教学引入,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圣诞节来临,圣诞老人来到孤儿院,带来巧克力口味曲奇饼干作为圣诞礼物,有两种形状,一种是空心圆环状,一种是实心圆形状。小朋友们犹豫了:“哪种形状饼干的面积大呢?”圣诞老人看着小朋友们争执不下就说:“我来想想办法。”他随即拿起身边一根细线,摆在圆环饼干内侧,然后与圆形饼干一比较,随即告诉小朋友两种饼干大小相等。你能说出圣诞老人这么斩钉截铁的理由吗?

所创设的情景原始素材来源于教材课后习题复习巩固的第4题。

圣诞老人的细线就是习题中的线段AB,既是大圆的弦又是小圆的切线。学生易得圆环面积为,由本节所学知识切线性质——切线垂直于过其切点的半径,得出圆环面积变为,又由垂径定理可知为圆环面积的最终表达式。学生也能轻松求得实心圆面积为。

此情境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融入学生生活中。情境有故事性,贴近学生生活;有数学味,建立于所学知识;有创造性,把课本习题进行生活化改造。

总之,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以问题情景为主线,通过创造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学习状态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奠宙,赵小平.当心“去数学化”[J].数学教学,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