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我抱抱你

2019-09-20芳芳

分忧 2019年9期
关键词:家人奶奶爸爸

芳芳

一个关于拥抱的故事

奶奶在3年前去世。我仍然记得,她在我的怀里,安详地闭上眼睛,轻轻地撒手,停止最后一次呼吸。

按照习俗,我们那里,在确定老人即将去世的时候,需要把他(她)抬下来,放在堂屋用稻草铺的临时地铺上,大概的意思是不让老人背着床走到阴间,否则,老人到了阴间也会永远背负重压。这种做法是否有道理,肯定难辨真伪,或者是流俗在代代相传的时候,以讹传讹也未可知。所以,爸爸他们一帮孝子孝女知道奶奶到了最后的时刻,就要按习俗把奶奶往堂屋里搬。

那是农历十月的天气,秋的肃杀寒冷之气早已降临,空荡荡的堂屋,加上门口早给奶奶预备的棺材,在这种气氛下,让奶奶躺在冷冷的稻草铺上,我想想都觉得寒冷。我坚决不同意爸爸和叔叔伯伯的做法,我说,奶奶目前需要的是安静地陪伴,是拥抱,让她老人家免除孤独面对死亡的恐惧。

但是爸爸他们像看外星人一样看我,他们说这是习俗,人早晚都有这一天的,奶奶已经89岁,是喜丧了,不应该有恐惧——

我仍然不同意,爸爸他们似乎也觉得我说的有道理,而且,他们将来也都会有这么一天的,或者,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在子孙的怀抱中没有恐惧地离开人世,所以,他们做了让步。爸爸是长子,由他开始,抱着奶奶,和奶奶说话,其他避开,让环境保持安静。一个小时后,爸爸出来,换二爸进奶奶的病房,然后是三爸,大姑,二姑……

其实,爸爸他们拥抱奶奶是有障碍的,他们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打从娘胎里出来,有记忆开始,就再也没和奶奶拥抱过,虽然是至亲的人,但是拥抱却是陌生的。所以,当爸爸他们刚刚接触到奶奶身体的时候,是非常僵硬不自然的,慢慢地,随着和奶奶说话,动作就自然多了。此时的奶奶已经不能说话,只是从声音能模糊地辨人。爸爸他们这一辈轮完一轮,就轮到了我们孙辈。

因为隔代亲,我们和奶奶就亲近随便了许多,只是,轮到我的时候,奶奶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我清晰地感觉到了她的最后一次脉搏,就如一缕青丝轻轻扫过皮肤,轻得让人不易察觉。

奶奶安详地离去。她的不一样的临终仪式,给我们那片土地上的习俗带来巨大改变:从那以后,临终老人不再被孤独地放到堂屋地铺上,而是由至亲的人拥抱陪伴着离去。爸爸曾经对我说:“孩子,你的坚持是对的,我希望将来我能在子孙的拥抱中死去——”

我们渴望拥抱却羞于表达

拥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甚至可以穿透死亡的恐惧。拥抱是人类在子宫内的第一感觉,即使1.5厘米的胚胎都能感受到。然而在我们拘谨羞涩的文化里,拥抱太奢侈了。拥抱本是一种本能,然而,伴随着成长,我们却在逐渐丧失这项“本能”。尤其是步入社会后,快节奏、压力大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推越远。即便是最亲密的家人、爱人之间,似乎也无暇拥抱,遗忘了我们最初的温暖记忆。

擁抱可以滋润身心

拥抱是一种肢体语言,可以给人以安全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人们的交往与交流。美国杨百翰大学心理系博士朱丽安·卢斯塔德观察了34对健康且结婚至少半年的夫妇,在亲密的肢体接触后,他们的生理机能会发生哪些变化。结果发现,被要求接受肢体触摸训练课程的实验组,参与者的血液及唾液中检测出的催产素比另一组高出很多。

拥抱还能化解伤痛。2018年美国佛罗里达州斯通曼·道格拉斯高中遭受了校园枪击事件,造成17人死亡。事后,该校校长泰·汤普森说:“我答应大家,我会一个个拥抱你们,不管多少次、不管多长时间,只要你们需要我。”在他的拥抱鼓励下,师生们的伤痛情绪得到了缓解。

拥抱的健康益处不局限于心理层面。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拥抱可以增强免疫力。研究中,受试者在同样接触感冒病毒的情况下,常被拥抱、较能感受社会支持的受试者,较少患严重病症。卡内基梅隆大学学者麦克·墨菲认为,肢体接触能减少体内分泌刺激压力反应的激素,有效降低了对心血管系统的冲击及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缺少拥抱的负面影响在孩子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童年时期情绪不佳,会导致其成年后出现精神与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增加。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朱迪斯·卡罗表示,孩子在儿童时期与父母的亲密接触,尤其是拥抱,产生的影响可能延续到成年,儿童时期的社会关系与身体各系统健康都有密切关联。

现代社会浮现“拥抱危机”

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抱都在减少。一些人出于对疾病感染的担忧以及个人安危的顾虑,提议减少拥抱,不少学者担心这是社会疏离的表现。英国《卫报》就曾以“我们是否身处拥抱危机”为题,提出了人际疏离的严重性。受访专家们认为,导致“拥抱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生活节奏太快。拥抱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形式,但当人们忙于生活,疲于奔命时,即便内心对家人是关心的、充满爱意的,也容易忽视了形式上的表达。很多时候可能并不是不想拥抱,而是顾不上拥抱。

2.交往形式多样化。现在,电子产品的出现让人们时刻都能保持联系,就算是很久没见的老朋友,再见面可能也不会有那么浓厚的想念,也很少有想拥抱的冲动。

3.一些社会因素引发的顾虑与危机感。现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包括恐怖袭击等社会事件时有发生,让人们缺乏安全感,所以人们不再像过去一样愿意拥抱他人。还有一些人甚至出于自身安全或避免纠纷的考虑,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反拥抱”热潮,增加了人们对拥抱的顾虑。

4.传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拥抱作为一种表达友好与亲密的交流方式,在西方国家更为盛行。一些东方国家,比如中国人在感情表达上就比较含蓄、内敛,不太习惯拥抱,就算人们彼此之间很亲近,也很少去拥抱。即使现在人们的思想更加包容、开放了,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还是很难改变。

找回丢失的拥抱

正是因为拥抱是人类在子宫内的第一感觉,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维琴尼亚·萨提亚提出过“四个拥抱”理论,她认为人一天至少要有4个拥抱才能生存,8个拥抱才能维持生活,12个拥抱更能促进成长。近些年,很多国家都意识到拥抱可以表达友善、关爱等正面情感,有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于是开始帮助人们找回拥抱的温暖记忆。

美国鼓励人们更多拥抱。美国波特兰有一家“拥抱商店”,里面有专业的认证拥抱师坐镇,每位拥抱师都有各自擅长的拥抱类型和性格特质,有的人喜欢大笑,有的人善于倾听……人们可以网上预约适合自己的拥抱师,每小时收费80美元,这项服务很受欢迎。

人们需要拥抱,再深厚的感情、再热切的关爱如果不表达出来,即使是亲近的家人也可能会有隔阂或误解。但是让那些性格内敛、不习惯拥抱的人主动去拥抱,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办法入手,学会拥抱。

1.从拥抱家人开始。拥抱其实也可以是一种习惯,建议人们先习惯拥抱爱人、孩子,然后再扩散到亲密一些的朋友,亲戚。上班出门前、下班回家后,都不妨给家人一个拥抱。养成宽松的不缺拥抱的氛围,非常有助于你在外面的人脉经营。

2.巧妙利用契机和场合。有些人并非不愿意拥抱,而是不好意思拥抱。如果无法做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拥抱,也可在一些时机或场合给家人一个拥抱。比如,当爱人在工作中受到了挫折,当孩子考试没考好,都可以给他们一个安慰的拥抱;又或者父母生日以及母亲节等特殊的日子,给长辈一个拥抱,既温暖也不会显得太突兀。

责编/昕莉

猜你喜欢

家人奶奶爸爸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我的家人
与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身体健康
奶奶驾到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
我家也有奶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