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话古代的“高考”

2019-09-20孙荔

醒狮国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准考证会试乡试

孙荔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千万考生和家长的心,他们怀着不同的心情,来面对这场意义非凡的考试。有人说:没有经历高考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在古代科举制度和如今的高考有些类似,也可以称之为“古代高考”。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自隋代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共经历了1300余年。那个时候,科举考试还不是十分完善。直到后来的大唐王朝建立后,科举考试才逐步完善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对科举制度的完善有着重大作用。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是,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共五种。

科举考试制度自隋唐至两宋,都没有很大的变动,到了明清时期才有所变化。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唐宋两代的考试,由民间先在地方政府呈报,由地方送上中央,这些人就叫进士。明清时期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即府县考、乡试、会试和殿试。

府县考试,录取了叫入学,又叫县学生,人们常说的秀才,是科举功名中最低级的一等。乡试一般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参加乡试的秀才,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京城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和如今的高考一样,古代的“高考”完毕后,也需要阅卷,阅卷完毕后,主考官会根据考生文章的质量甄选出考生名次,然后张榜公告。这就是古代的“放榜”,与如今的高考公布成绩大同小异。不过也有不少区别,比如说,殿试第一甲的前三名一般是由皇帝来遴选,另外假如主考官喜欢你的文章风格,那你就有福了。

状元一般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擅长文学书法者授为庶吉士,人翰林院学习,其余的分别授为各部主事和知县等,正式进入了仕途。在北京孔庙院内,今天仍然竖立着元、明、清三朝的进士题名碑。据说,最后一位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刘春霖,第二年清廷即下令停止科举。

民国时期的大学一般都是独立招生,与今天的自主招生有些相像,各大学都是自主命题,所以当时的高考试题也是形形色色。1946年西南联大北返,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联合招生,其国文试题可以说是简单至极,有些不可思议。题目共两道,一是作文:学校与社会;二是解释成语:指日可待、变本加厉、隔岸观火等。这些简洁、精炼的试题,与今天动辄长达十余页,似是而非的考试题目相对比,哪一种更接近我们教育的初衷呢?民国是乱世,但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这与当时那种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无关系。

宋太宗淳化年问,考试封卷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糊名考校”法。考试时,一律把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信息都糊住,等阅卷完毕,成绩公布后,再拆卷。“糊名考校”法防止了考试舞弊行为,使科考制度更加科学。可以说,这是现代高考封卷制度的“鼻祖”。

现代高考,要求字迹工整、美观、大方,尤其语文试卷。古代考生书写方面更加出色,书法艺术堪称一绝。比如唐代的柳公权,柳体书风刚劲有力,还有宋代的文天祥,明代的杨慎、吴宽,清代的翁同稣、刘春霖等都是状元,他们的书法令人赞叹。

如今高考凭准考证入场,上面有照片、姓名、学校、身份证号等考生信息。古代考生进入考场,需核实身份,也要携带“准考证”。但由于古代科技落后,没有照片,画像也不能保证没有误差,只好用语言描述。比如,姓名:赖以尊。年龄:二十岁。体貌:中等身材,没有胡须。考号:治字三十一号。这就是准考证,古代叫“浮票”。

古代的高考可以说比现在难上几十倍,所以有“苦读寒窗数十年,只为金榜题名时”这种说法。现在我们可以说是幸福的,因为高考相对来说还是最公平的一次競争,不分贫福贵贱,只要你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等待你的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猜你喜欢

准考证会试乡试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高考准考证7大作用
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
明代《会试录序》的史料价值探析
明代乡试副榜及其成效研究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从明朝会试看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