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促进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的研究

2019-09-20周华玲曾煜

时代经贸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京津冀大数据

周华玲 曾煜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的国家战略,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应用越来越普及,其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为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后盾。然而,目前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投资结构单一、监管不到位以及人才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本文分析其原因,并从建立京津冀三地节能环保产业互联网共享平台、提高三地信息利用效率以及提升政府监测环境质量的能力方面,提出促进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大数据,指一种数据集合,并且这种数据集合无法在一定时间维度内用一般软件工具进行操作和处理,它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而节能环保产业在节约能源的同时还要发展循环经济以及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其涉及的数据信息无比庞大与复杂,而大数据为其提供了新的处理模式以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的决策力。

一、京津冀三地节能环保产业的现状及问题

(一)京津冀三地节能环保产业的现状

2016年是“十三五”元年,交通运输部专项发布了《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十三五”发展规划》,打造以大数据中心为基础,以采集、处理、共享三个平台为核心、多个服务于交通细分行业应用为窗口的“1+3+N”模式下的多维多层次整体交通节能减排能力平台。由此可见,大数据已经与节能环保产业密不可分。故本文从大数据时代如何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展开研究。

早在2009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节能环保产业就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经过八年的发展,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北京市节能环保产业位于全国最前列,尤其是中关村凝聚了全国环保、能源领域科技资源的四分之一,主要是提供环保服务:天津节能环保产业的代表为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在全国具有示范地位:而河北省则是主攻资源循环利用,其节能环保产业处于萌芽期。

然而,即使京津冀三地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京津冀三地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研发实验和产业链经营较低。在2016年曾对74个地级以上的城市实施出台空气质量新标准之后的第一阶段监测,空气质量较差的10个城市中有6个城市来自京津冀三地,并且京津冀三地空气污染存在跨界运输。从2012年到2013年,北京市PM 2.5受周边地区污染来源的影响达到28%到36%,尤其在特别气象条件下,跨界输送的特征尤为明显,其PM 2.5可达到40%之多。

(二)大数据时代下京津冀三地节能环保产业的问题

1、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缺乏合理的投资结构

由《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可知,从2013年开始,中央财政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共安排254亿元。到2016年,中央财政下达奖励资金53.81亿元,中央财政共拨付专项资金131亿元。据统计,2011年,北京市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以及事业单位数量高达2000多家,其从业人数远超5万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元,大约占比全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的10%左右。据测算,北京市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增加值占比全市GDP2%左右:2015年天津市滨海新区节能环保总产值逾700亿,但是其产值占比不到天津全市GDP的l%;2015年,河北省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2130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占比达到14.3%,其产值增速更为缓慢,由此看出京津冀三地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增速较为缓慢,表明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资结构还不合理,三地节能环保产业对大数据的利用率较低。由此,相当一部分投资企业会由于缺乏节能环保的信息而不去投资这些环保企业,所以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过多依赖于国家政策和经济扶持,也就表明其主要资金来源为政府。

(三)京津冀相关环保部门监管不到位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的前八个月中,石家庄的优良天达到139天,同比增加了24天,尤为突出的是8月空气质量获得了全年第一个全月优良。而9月份,由于“灰霾”,空气质量直线下降。并且,据调查,位于石家庄的市行唐县玉晶玻璃有限公司生产线项目批准和建立不相符批的情况,部分生产线无环评审批手续且未经验收即投入生产:2017年1月,石家庄PM2.5浓度达到每立方米200微克,相比2016年1月上升了不止51%:天津汇达热力有限公司静湖供热站燃煤锅炉改造进度滞后等。以上列举的情况直接反映了相关部门对部分污染性企业的监管不到位,而这种情况会传递出国家政策倾向污染性企业的错误预测,这会直接影响三地节能环保产业的收益率,打消积极性。

(四)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人才资源分布不均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海淀区是全世界智力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其科研机构非常密集,大学数量也很多,尤其是国内顶尖学府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而在这些大学里面集聚了中国的大部分工程院士,并且这些大学里每年都会培养杰出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京津冀三地设立环保专业的大学北京和天津居多,例如:清华、北大、中国农大、北京林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等,而河北就相对较少。清华大学所设立的环境保护学院其下有12家不同种类的环境研究所,比如水环境保护教研所、地下水与土壤环境教研所等,而环保资源较缺乏的天津和河北并沒有高效率地研究和利用这些数据和信息。据2017全国环境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环境工程专业排名前十的大学里面在北京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而在天津的大学有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而没有一所大学是属于河北的。

二、大数据时代下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京津冀三地对节能环保产业缺乏投资信息及宣传

自2009年以来,京津冀三地大部分的节能环保产业主要是以发展高效节能技术等为主,提供的环保产品往往价格较高且缺乏宣传,由此部分污染性企业由于监测成本和治理费用相对较高,而在罚款成本较低的情况下随意排污。另外,由于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周期较长、资金需求较大,此时,一部分投资企业处于缺乏节能环保产业数据与信息的情况,所以造成三地节能环保企业融资渠道有限。由此得出,三地节能环保企业没有多功能地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和展览,这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京津冀三地环保、监测等数据信息不对称、不共享

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是的地位类似于“石油”资源,首先是因为其数据的珍贵性,其次是由于数据的流动才会推动企业的发展,创造价值。在“互联网+”的影响与推动下,数据共享可以在偌大的数据库中提取最有效的数据以创造企业的价值。然而,现在京津冀三地环保、监测等数据对外开放,但其取得成本太高,还没有形成长期共享、合作的机制。京津冀三地不缺乏数据的储存,但是京津冀三地现阶段基本是独立的数据中心,有区域条线的限制,部门之间还存在数据保护主义,并且对区域的地位、利益、声誉等影响的顾虑,导致京津冀三地监管力度不够,让京津冀部分节能环保企业钻法律的漏洞。

(三)京津冀三地节能环保产业数据利用率低

河北地区对北京和天津地区节能环保产业资源信息获取率低,所以河北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远不如北京及天津,导致相关优秀学生或是有经验的员工没有留在河北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同时。河北地区对节能环保产业人才奖赏制度也不够完善,导致许多综合性管理人才不愿意从事节能环保的工作。由此,京津冀三地缺乏人才的相互流动,换言之,京津冀三地没有将节能环保产业与其他热门产业如互联网等进行人才引进资源的整合,以及人才奖励机制的创新。

三、大数据时代如何促进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一)建立京津冀三地节能环保产业数据及产品展示平台

建立企业的微博、微信、QQ等信息平台,在彰显企业形象和提升品牌价值的同时,可实现很多重要业务信息的反馈和搜集。比如,节能环保企业可用直播流水环境治理或者如何循环利用资源等的方式与群众实现互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既能宣传企业品牌,又能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需要将融资渠道多元化和通过例如私募基金、众筹等方式收纳民间投资,以丰富投资来源,为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支持力度。这不仅加强京津冀三地节能环保产业的合作,还多元化京津冀三地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投资渠道。

(二)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技术使京津冀三地政府监管质量透明化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逐渐从“三废处理”为主的经营模式向覆盖环保产品、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转变。在大数据时代,节能环保企业的发展正逐渐从市政公用领域逐渐向环境治理的全领域转型,借助环境信息平台的数据共享逐步实现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借助互联网技术,例如一些京津冀节能环保公司利用App移动客户端实现对旗下工厂的排污检测等进行互联网监测和操作,既能促进企业人力和物力的节约,又能推动企业环境信息的公开。此外,构建环境数据平台有助于政府加强对相关企业的监管,便于政府制定政策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节能环保企业,为一些具有潜在市场需求的创新节能环保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实现对节能環保产业的改造升级,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为支柱性产业。将京津冀三地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等环境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融为一体,打破三地数据保护主义,实现信息共享。

(三)建立三地节能环保企业人才资源数据共享交流平台

节能环保产业需要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丰富的京津地区充分发挥优势推进河北地区人才的发展,加强人才专业知识素养以及专业水平的提高,拓展人才技术应用新方式。通过京津冀三地企业人才的相互交流,建立三地企业交流平台,这个平台对教学、人力资源相对缺乏的河北地区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京津冀三地节能环保企业人才可以通过在这互联网交流平台上发表自己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想法来号召其他感兴趣的学生或者相关人士参与其中,成立科研小组并研究课题,三地企业还可以成立交换学习小组,组织优秀员工去对方企业交换学习,这不仅推动了京津冀三地人才交流,还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提升了对节能环保产业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京津冀三地的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京津冀大数据
京津冀协同发展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京津冀协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