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经济发展研究

2019-09-20许任伟周宛竞

时代经贸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新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许任伟 周宛竞

【摘要】河按照2019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结合传统技艺类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如何进一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方面的价值,是新形势下的新课题新任务。当前有些传统技艺类项目形成产业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安阳井店西瓜酱为例,对发展发现状进行剖析研究,结合当前的时代要素,探讨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新思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乡村经济;新思路

河南,以古文明以今出彩,是著名的文化大省农业大省资源大省,同时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截止目前,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外,河南省共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92项,种类繁多,包括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杂技、民俗等。

一、河南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现状

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众多种类中,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具有较强的商业属性,易于开发的特点,在政府机构和民间团体的努力之下,一些项目已获得了经济价值的增值,如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信阳毛尖采制、禹州钧瓷烧制、四大怀药等。但与此同时,不难发现,更多项目得开发利用非常有限,其经济价值并没有充分发挥。以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四批次共计94项传统技艺中被综合利用广泛推广的比例并不高,很多项目申报之后并没有真正获得活力。很多传统技艺项目来自农村,然而申报后“圈养式”、“展览式”的保护是僵化的没有活力的,不能使实现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应有的价值。

今年刚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简称为意见)中明确指出,

“要创新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这以指示给很多传统技艺类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开发利用的指导性意见,政府和民间团体应该据此根据区域特色和传统技艺,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本文接下来将以安阳井店西瓜豆瓣酱为例,分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经济发展中的新思路。

二、安阳井店西瓜豆瓣酱经济发展研究

1、简介:井店镇有着深厚的农业基础,自古就是农业主产区,现在发展蔬菜种植,是周边地区的“菜篮子”。井店西瓜豆瓣酱起源于清朝后期,到如今其技艺已经传承了五代,有上百年的历史,西瓜豆瓣酱也成为当地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味品。2015年,安阳内黄县井店西瓜豆瓣酱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井店西瓜豆瓣“李大干西瓜豆酱”获得第四批“河南老字号”。井店西瓜豆瓣酱从家庭作坊发展为现代化车间,年产量30吨左右,现在不仅在当地声名鹊起,还远销到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带动了井店一代的农民就业制服,推动了井店镇的经济发展。

2、发展现状:随着需求的变化,西瓜酱的生产工艺也在不断创新,配料也是千变万化,口碑非常好。但据了解,在井店西瓜豆瓣酱发展蒸蒸日上,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传承人表示当前井店西瓜酱发展遇到了瓶颈,原因有三:第一,急缺人才。西瓜酱豆制作工艺的人才面临断档,由于老艺人的谢世,年轻艺人迫于生活压力转行,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所以保护和抢救井店西瓜豆瓣酱工艺技术迫在眉睫。第二,西瓜豆瓣酱是纯手工制品,成本高,产量低。第三,市场竞争激烈,受其他酱制品冲击大。

3、发展新思路:笔者通过资料查阅信息分析,认为当前井店西瓜豆瓣酱以遇到的瓶颈可以以新思路解决。

首先,人才断档,可以通过政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引导,投以更大的关注和保护解决。同时也可以通过产业本身解决,若行业本身可以解决年轻艺人的经济压力和后顾之忧,何愁没有年轻艺人。

其次,要努力创新技艺流程,改进工艺方法。传承人在新形势下要具有创新精神,在传统技艺基础之上敢于专研、创新,推进技术升级,改变成本高产量低的现状。需要说明的是,在传承人不具备相关能力之时,可通过引进技术开发团队的形式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实现迭代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当地政府、高校、科研机构、返乡大学生都有责任。

再者,要改变市场营销的观念。目前井店西瓜酱的销售还是传统的批发零售模式,没有引进“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销售模式已经不是新事物,然而目前在线上极少能直接买到其产品。而其他的还不具备老字号的同质产品在网上可以轻易购到。除此之外,其产品推广、商业模式等都还处于市场营销初级阶段。然而当下已经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秉着“我产品好我不愁销”的理念经营固然是落后的。故要么学习,要么寻找或者引进团队,进行新营销,新推广,打开新市场,从而取得新的局面。市场做大做强了,形成产业化了,人才断档的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发挥老字号的魅力,树立品牌,建立企业愿景,及时调整企业团队,加强团队建设和产品经营管理,以现代化的理念经营传统的品牌才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更好的推动经济发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发展新思路

在井店西瓜酱的开发利用中,也不难发现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导致人才匮乏的现状。年轻人为了高的经济收入留在城市发展导致了农村的空心化现象,留守问题层出不穷,如此便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形成了极大挑战。故笔者认为,我们要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并积极鼓励青壮年回乡,拓展当地的非遗文化产业品牌,为其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推动经济发展。《意见》指出,要适应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在此形势下,拟提出以下新思路:

1、抓重点,投资重保护传承: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地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多样、复杂、脆弱的特点,所以政府要对以“保存”和“传承”的方式进行投资保护。于此同时,政府要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并努力为非遗搭台,让其自主唱戏,发挥其能动性,激发活力,推动经济发展。如2007年以来,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把“河南老字号”和“中原贡品”的调查、申报与认定列入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截止到2018年5月,河南省共评出六批281家“河南老字号”,五批87家“中原贡品”。此举大力的推动了传统技艺的经济价值实现。

2、补短板,投智助经济发展:在安阳经典西瓜豆瓣酱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艺术是真艺术,产品是好产品,然而由于大多数民间艺术传承人源于民间,在生产管理等等方面观念朴素、缺乏新思维,新精神,生产、营销观念相对落后。故而在投资进行保护传承的同时,也必须投智,对这些项目的经营人员进行培养、或者引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投入到非遗项目经济开发利用中,也是重中之重。

3、强基础,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是传承人。故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保护传承主体。当前许多传承人严重的流失、断代。这不仅会影响非物质文化本身的传承,同时还影响着该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所以,要建立合理传承人阶梯队伍,科学的进行选拔、培养、任用,留用等。样既有利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又利于提高它的经济價值,为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资源经济开发利用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4、其他:强化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创响非遗品牌: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联合,建共享机制,形成区域产业链等。

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它凝聚了我们民间技艺的精髓,来于乡村,并可归于乡村,我们期待新时代,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特色和工艺得以继承、发展与保护、弘扬,进而打造其成为知名文化品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新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探究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新思路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新思路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整合催生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