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打好“中原粮仓”的“科技牌”

2019-09-20潘晓东河南省农村科学技术开发中心

中国农村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科技农业

文/潘晓东 河南省农村科学技术开发中心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中原熟,天下足。作为产粮大省,河南已经连续12年粮食产粮超过了千亿斤。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基础上,河南正从“中原粮仓”“产粮大省”迈向“农业科技强省”,努力守住并打好这张“科技王牌”。

科技布局 稳居全国农业第一方阵

近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不断加强农作物育种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科技在农业生产中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数据显示,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3年的54.3%提高到2018年的6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6%,农业综合技术到位率95%以上。

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左一)经过19年努力培育的玉米新品种“浚单20”

2000年以来,河南省获得的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部为农业领域创新成果;在获得的69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农业领域占了31项;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河南省农业领域获奖率40%,远高于全国18.16%的平均通过率。

奖项的背后,是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标志性的创新成果。郑麦9023早熟性和多抗性突出,优质强筋,较好地解决了优质强筋品种生产应用初期的广适性问题,是我国种植区域最广和应用面积最大的优质小麦品种,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以它为主体的郑州强筋小麦成功在芝加哥期货市场挂牌交易,成为我国第一批在国外期货市场挂牌交易的小麦产品,作为我国优质小麦产业的标志性品种载入史册。此后,郑麦366、郑麦7698,成功破解了优质不高产的魔咒,引领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产量迈上亩产700公斤的台阶,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提高我国大宗面制食品质量提供了新的品种类型,有效缓解了我国粮食和加工企业对国外优质麦的依赖。

小麦品种“矮抗58”累计推广面积达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140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300多亿元,被誉为“中国第一麦”!经估算,国人吃的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矮抗58。品种繁育人茹振刚教授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粮财神”。

郑单958以其高产稳产、多抗广适、耐密植等性状突出,引领我国玉米育种进入“高密度育种”新时代。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连续15年排名我国玉米品种利用面积第一位,累计推广8.4亿亩、增产玉米500亿公斤、增收800亿元,创造了我国农作物种植史上的奇迹。

玉米品种“浚单20”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推广面积近3亿亩,实现增产效益240多亿元。以“浚单20”为代表的浚单系列玉米新品种被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起名“永优”。

除小麦和玉米,河南花生、芝麻、棉花、桃、早熟苹果、西瓜、甜瓜等品种的选育水平也在全国领先。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张新友团队成功解决了花生远缘杂交育种关键技术,选育的“豫花”“远杂”系列花生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2亿亩,引领世界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张海洋博士主持完成了芝麻基因组计划,近年来选育的芝麻新品种,平均单产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团队率先建立了完善的动物疫病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培育出了全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品种--夏南牛,成为我国肉牛产业发展里程碑。

与1978年相比,河南省小麦单产提高了2.8倍、玉米单产提高了2.4倍,花生和芝麻单产提高了3倍。

人才队伍的壮大。河南省现有农业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3人、长江学者2人、中原学者23人、省杰出人才60人,省杰出青年93人,省科技创新团队148个,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了张改平、张新友、喻树迅、许为钢、茹振钢、程相文、康相涛、汤继华、田克恭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同时还有郑天存、沈天民、刘少林等一批农民科学家。

高水平的创新平台。争取获批了国家生物育种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拥有河南农业大学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河南天冠公司车用生物燃料技术、中棉所棉花生物学等3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了河南农业大学小麦、普莱柯公司兽用药品、国家粮食加工装备等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小麦、小麦加工、速冻面米及调制食品、稻米精深加工等4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批6家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建设杂交小麦、玉米生物学、水稻生物学、油料作物遗传改良、肉制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等省级重点实验室47家。建设了农业领域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0家、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39家。建设了许昌鼎优、洛阳乐活、周口天豫等73家国家级星创天地,162家省级星创天地。“乐活星创天地”依托自主研发的自主研发数字化种植管理体系,把农业技术变成了960项动作,全程1583项数据监控,突破了种植技术需要常年累月经验沉淀的瓶颈,让农业可以零经验进行高品质农产品种植,让农业科技变得容易流通,在洛阳、南阳、焦作、吉林、海南等多地推广应用,带动1500余名农民创业就业,累计培训职业农民5万余人次,孵化创客、企业69个,113户贫困农民通过创新创业平台实现脱贫,实现经济效益1.25亿元。先后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河南省省长陈润儿等领导的充分肯定。

张新友院士(中)团队成功解决了花生远缘杂交育种关键技术

为了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与推广,已建成14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49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据统计,园区共有企业12336家,其中上市企业60家、高新技术企业355家、农业科技型创新企业96家,年生产总值4179亿元;集聚科技企业孵化器37个、星创天地22个,建有研发机构33家、院士工作站25家,技术交易机构19家。累计转化成果944个,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582个,新技术1681项。鹤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粮食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建成了豫北最大的良种繁育和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打造了全省首个绿色生态高效循环农业及生态宜居城镇化模式,荣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示范住区”奖。周口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甘薯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为核心,建成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带动周边订单红薯种植面积15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红薯全产业链龙头企业,产品外销20多个国家地区,真正把“土产品”做成了“洋产业”。

科技提升产业后劲。“十二五”以来,河南省承担农业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3项,安排省级农业领域重大科技专项64项。在作物育种、畜禽养殖、食品加工、农机装备、农业信息化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承担的国家粮丰工程计划项目,集成示范了河南省不同生态区小麦-夏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体系,累计增粮1284.7万吨,用占全省12.3%的粮食播种面积获得了占全省17.3%的粮食增产量,项目区小麦平均单产比全省平均水平提高20.2%,玉米单产比全省平均水平提高34.5%。豫南“籼改粳”重大科技专项,改善了豫南稻米品质,实现水稻亩增产200多公斤,亩均增收800元左右,推广面积180余万亩,帮助信阳地区10万农民增收。

河南工业大学通过添加葡萄糖蛋白酶,解决了速冻面制品易开裂的难题。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自主开发了国内第一条速冻水饺自动注馅生产线,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好想你公司研发了全国第一条无核枣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出来的无核红枣直接食用,不吐核且味道甜美。科技创新促进食品加工技术不断升级和产品更新,推动河南从“中国粮仓”变成了“国人厨房”。

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河南省持续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省直有关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以抓好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科技特派员服务队、科技惠民专项、科普传播基地、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五个一”为重点,组建省级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54个,县级科技特派员服务队105个,选派科技特派员5000余人,推动了兰考蜜瓜、柘城辣椒、汝阳红薯、卢氏食用菌、平舆芝麻、淅川石榴等一批支柱产业的发展,涌现了常高正、康源春、王一硕、高致明、宋世枝等一批科技特派员典型。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石榴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围绕淅川县石榴种植的技术需求,先后推广中农红、中农黑籽、中石榴2号这些石榴品种和水肥一体、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带动全县发展软籽石榴2.8万亩,带动了一批贫困户的脱贫。我省中药材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先后为确山县引进中药材新品种10多个,带动农户种植中药材16000多亩,推动了确山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壮大。

科技布局 “中原粮仓”迈进新时代

虽然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不少成绩,但与先进发达省份相比,与乡村振兴任务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和问题。为此,河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8年12月,印发了《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赢脱贫攻坚战等5个乡村振兴专项《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2月,印发《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目前,河南省正在按照《三年行动计划》的各项要求,围绕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任务,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完善成果转化体系,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促进乡村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下一步,农业科技创新还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实施重大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实施“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突破一批农业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省市联动实施一批创新示范专项,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动食品加工、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畜禽健康养殖等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省重大公益专项重点向农业科技领域倾斜,聚焦现代农业重大科技问题、农业前沿技术,超前部署农业应用基础和技术创新工程,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

强化农业创新平台建设。谋划建设国家农业安全实验室,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吸引国内外高端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要素加速向省内集聚。加快推进生物育种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立河南省分子育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标准、高起点新建一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加强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绩效考核,推动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增效,培育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切实解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最后一米”。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农业领域新建一批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赋予其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并以“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经费保障。支持引导农业科技人员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挥NSFC-河南联合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作用,培养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农业科技人才。

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积极发展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农业“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加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推动农业创新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牵头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高新技术企业配套奖补等普惠性政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创新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引进计划,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创新人才团队和技术创新成果引进力度,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在我省转移转化。充分利用科技部和省政府联合举办的开放合作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面向全球揭榜招标,突破一批制约我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我省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在“一带一路”国家转化应用。

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广泛动员和组织各类创新创业科技人才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以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为重点,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平台,培养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土专家、田秀才”,营造科技人员向基层逆向流动的良好环境,激励科技人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乡土人才等在基层创新创业。

猜你喜欢

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笔中“黑科技”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