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目标驱动下创新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2019-09-19杨晴晴张昌泉
杨晴晴 张昌泉
摘要 在“雙一流”目标驱动下,以扬州大学为例,对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在对“双一流”发展建设中农学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缺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扬州大学的定位和发展现状,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建立多学科交叉教学科研平台,打造双创实践平台、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将科研成果引入专业课程、激发创新意识,导师制带领、培养创新兴趣,依托创新项目、提升创新能力5个方面,对农学学科本科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为学者和高校开展农学学科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双一流”;创新;农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6-027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6.07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iscussion o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 Driven by the “Double First class” Goal—Taking Yang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ANG Qing qing, ZHANG Chang quan (Agricultural Colleg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Driven by the goal of “double first class”, taking Yang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agricultural specialty was discusse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and absenc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agronomy disciplin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 class”, combined with the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Yangzhou University, we made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innovative talents in agronomy discipline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integrating high quality resources and establishing multiand inter disciplina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platform, creating a platform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omoting its development, introduc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to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stimulating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guiding by the tutorial system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interest, relying on innovation projects and enhancing creative ability.The research aim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cholar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for agricultural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 “Double first class”;Innovation;Agronomy;Talent training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 强国[1]。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虽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及“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的实施,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与世界一流水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价值体现于发展高等教育强国,进而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时,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相对应,积极立足于国家战略需求而展开服务。其主要任务包括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5个方面;其中,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学校的声誉,关系国家的未来[2]。
“十三五”规划,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作物领域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3],并重点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与粮食安全战略研究”。其中,粮食作物领域的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形式和农业收益等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加强农学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粮食作物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高校作为人才的输出地,农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农学相关机构的重视。扬州大学作为首批获得农学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拥有较强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学校一贯重视人才质量的培养,并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以期通过创新人才的培养推进粮食作物科技的发展。
1 “双一流”发展建设中农学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
“双一流”建设的任务要求明确指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培养创新型人才主要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4]。
虽然现代农业科学的形成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源远流长。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还相对滞后,进而阻碍了我国农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从狩猎到养殖,从野外采摘到种植生产,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我国农业仍然需要发展,更需要创新。从袁隆平的杂交稻到转基因作物的培育,乃至现代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如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建设方面仍需要强化、作物学科薄弱环节的研究出现短板、不同学科之间资源整合的缺乏、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问题[5],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农学学科人才。因此,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培养农学学科创新人才对于作物学学科的良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双一流”建设中农学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缺位
在借鉴国外经验和国内高校不断摸索的基础上,我国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不同高校的特点,各种不同问题的出现仍然无可避免。调查显示,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性、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未能突出培养目标的多元性、培养制度的改革中尚未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氛围中忽视了师生交往的和谐性等问题有所体现;此外,教师教学投入不足、教师创新能力不强及学生价值取向偏颇等问题凸显[6]。我国高校农学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存在一些特殊问题,包括传统的农学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论知识的讲述过多、实践环节相对薄弱以及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等[7]。因此,我国高校只有总结经验和问题,结合本校和本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个性化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体现“双一流”建设的积极意义和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优秀创新人才。
3 农学学科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造成了激烈竞争的形式,人才作为科技发展和竞争的主体,国内外大学均大力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积极探索农学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如美国和欧洲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国内华中农业大学的“两段式复合型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和浙江大学的“KAQ”的创新型农学人才培养模式[8],均在农学学科本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扬州大学农学院致力于建设高水平的一流研究型学院,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也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探索。
3.1 整合优质资源,建立多学科交叉教学科研平台
农学人才的培养以“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的原则为指导思想,着重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管理、质量监控等方面。此外,还依托植物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国家重点学科等高层次平台,在充分发挥各平台优势的基础上,另根据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和各专业培养目标,开设经济学、管理学、化学和数学等相关课程,拓宽学生的基础创新知识,逐步建立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科研平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知识储备的复合型人才。
3.2 打造双创实践平台,推动创新创业发展
本着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扬州大学于2015年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该学院坚持用全新的育人理念、创新的思维取向,大胆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为前提,以创新实践和磨炼意志为手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全面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其中,创新实践实验班主要面向农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一对一配备导师,组建“多背景、跨专业”的学生和导师的成长共同体;以培养学生“厚基础、宽视野”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爱好制定相应的发展方案,结合科研实践,鼓励并支持学生出国交流,促进国际化视野拓展和实践创新教育,为学生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学习 氛围。
学校整合校内外各部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资源,致力于打造“雙创教学、实践训练、指导服务、成果展示、资源对接、孵化转化”六位一体校内外协同的双创实践教育中心,全面、专业的校内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的建立,形成别具特色的“1+N”双创实践平台,旨在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3 科研成果引入专业课程,激发创新意识
专业课程作为本科教学的基础,其专业知识的吸取和转化是激发创新意识的基础。高校教师担任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对最新的科研成果有一定程度了解,尤其是对本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有较深入的关注和了解,有助于将科研成果融合到教学工作和实验实践中。
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师根据学科或者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而形成的新观点或者新结论,一般针对性较强[9]。将科研成果融入或者转化为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具体实践应用,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专业竞争力,实现教学上的创新。
农学类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往往涉及生物学、食品科学、营养学、基因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农学类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对多学科专业知识的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层次。另外,高校教师在探索和生产科研成果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了教师本身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等,在将科研成果带到教学中的同时,也将这些一并传授给了学生,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成果价值的体现。
3.4 导师制带领,培养创新兴趣
导师在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本科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科一年级是学生对大学的适应期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期,在此时期引入导师制的指导,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科学创新意识的介入和加强,引导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和选择。通过师生双向选择原则,每位导师带领3~5名学生,以方便个性化指导,因材施教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在完成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和了解的基础上,本科二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内容和发展方向,针对性地参与科技实践活动、课题组科研项目、社团活动等,导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院、学校及省级以上部门组织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大学生“挑战杯”赛等科研实践创新活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拓宽,训练专业基本技能的理解和应用。经过2年的师生合作交流,本科三年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内容和未来规划,参考导师的建议进行导师的再次选择,并在新任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本科生实习、科研训练以及论文撰写等,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人意愿和个性化发展,同时发挥本科生导师的强项,更好地培养多样化的农学创新型人才。另外,导师也可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便专业知识的良好传授。
3.5 依托创新项目,提升创新能力
重视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的申请,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10]。由于导师制的完善,学生根据自己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累积的知识成果,可在导师的指导下申请院级和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科研素养以及成果展示等能力,为以后所学专业知识的创新应用和科研发展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对于具有科研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团队或者个人,积极鼓励申报省级及以上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例如“挑战杯”和“研本1+1”等各类精品项目。学生通过自主查阅相关中英文文献并设计完善、可行的试验方案,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的不确定性也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应变能力,提升其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进一步发现项目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提升其创新能力。
4 结语
我国的“双一流”战略和“十三五”规划已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为农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对于农学人才创新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不只是传统的农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并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策略,但国内大多数高校在培养农学学科创新型人才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以及与国内外已取得相应成果的高校的差距,结合本校、本地特色,因地制宜地探索农学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扬州大学按照加快建设“一流农科”的总要求,着力增强农科人才的创新能力,巩固和发展扬州大学农业学科的传统优势,积极推动农业学科与非农学科的交叉渗透、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农科在服务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32):110-114.
[2] 徐虹,王勤,郑毅芳,等.“双一流”背景下对生命科学领域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8,8(2):3-7.
[3] 解沛,刘振虎,赵辉,等.“十三五”粮食作物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6):8-11.
[4] 杨火海,梁光川,李昆成,等.双一流建设视域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以石油工程专业为例[J].智库时代,2017(10):175,177.
[5] 王婷,颜蕴,刘敏娟,等.中国作物学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农业展望,2015,11(12):54-61.
[6] 袁川.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学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7] 王维,李伟,陈建军.农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学园,2009(11):5-6.
[8] 王平祥.研究型农业大学农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9] 罗继景.“高效氮利用DEP1基因”研究成果引入《遗传学》教学实践: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案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7, 23(Z1): 96-99.
[10] 米艳,王婷,罗伟强,等.基于导师制“科研兴趣小组”的化学化工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22):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