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生黄伞人工驯化及其高产栽培模式的建立

2019-09-19王磊杨树德程显好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16期
关键词:栽培模式

王磊 杨树德 程显好

摘要 以野生黄伞菌株为试验菌株,经过人工驯化,获得昆野黄伞04-1菌株,对该菌株采用菌袋覆土仿野生栽培和日光温棚菌袋覆土与蔬菜立体栽培2种模式,开展其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体系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驯化成功的昆野黄伞04-1菌株的生产性能优于已有的栽培用菌株丹东黄伞818,菌袋覆土仿野生栽培模式和日光温棚菌袋覆土与蔬菜立体栽培模式的生物学效率均高于当地菇农已有模式的生物学效率,其中以日光温棚菌袋覆土与蔬菜立体栽培的生物学效率更高。

关键词 黄伞;人工驯化;栽培模式

中图分类号 S64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6-005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6.01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rtificial Domestication and High Yield Cultivation Mode Establishment of Wild Pholiota asiposa

WANG Lei1,YANG Shu de2,CHENG Xian hao2 (1.Weihai Xinbao Food Limited Company,Weihai, Shandong 264200; 2.School of Agriculture,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25)

Abstract A wild strain of Pholiota asiposa was artificially domesticated in this study,it was nominated as Kunye 04-1.Two cultivation modes were used with the purpose to establish a standard culturing mode of high quality and high yield, one mode was bag cultivation covered with soil in imitating wild condition, the other was steric cultivation mode combing bag cultivation with vegetable plant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gronomic traits of Kunye 04-1 strain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Dandong 818 strain.In the respect of the biological efficiency, both cultivation modes adopted in this study were better than the local cultivation mode still used at present, and the latter was the best one.

Key words Pholiota asipos;Artificial domestication;Cultivation mode

黃伞(Pholiotaasiposa (Fr.)Quel.),又名柳蘑、黄蘑、柳钉、多脂鳞伞,属于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是一种食药兼用、质脆味美、营养丰富的珍稀食用菌[1]。黄伞于8—10月群生在柳树、阔叶树上,呈金黄色。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伞子实体所含的多糖物质有显著的抑癌和预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肺肝杆菌的感染作用[2]。此外,菌盖表面分布的黏液是一种核酸物质,能增强人体精力、恢复脑力,对肿瘤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民间用来治疗肿瘤和肺病[3]。鉴于野生黄伞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4-5],对其进行人工驯化并建立优质高产栽培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野生菌株。昆野黄伞04-1菌株,是2004年在山东烟台昆嵛山三分场阔叶林的枯木桩上,以及在混交林地带发现、采集、编号、组织分离并保藏,经由鲁东大学农学院菌物分类专家刘宇鉴定。

1.1.2 母种培养基。A:马铃薯200.0 g,琼脂20.0 g,葡萄糖 20.0 g,水1 L;B:马铃薯200.0 g,黄豆芽50.0 g,磷酸二氢钾 2.5 g,硫酸镁1.5 g,酵母粉0.1 g,琼脂20.0 g,葡萄糖20.0 g,水 1 L;C:马铃薯200.0 g,胡萝卜100.0 g,阔叶木屑50.0 g, 磷酸二氢钾2.5 g,硫酸镁1.5 g,琼脂20.0 g,葡萄糖20.0 g,水1 L。

1.1.3 原种培养基。A:棉籽壳80%,麸皮17%,石膏粉2%,葡萄糖1%,料水比1.0∶1.2;B:棉籽壳40%,阔叶木屑40%,麸皮17%,石膏粉2%,葡萄糖1%,料水比1.0∶1.1;C:阔叶木屑80%,麸皮10%,玉米粉7%,石膏粉2%,葡萄糖1%,料水比1.0∶1.1[6]。

1.1.4 栽培料配方。A:棉籽壳85%,麸皮15%,料水比 1.0∶1.3;B:棉籽壳40%,阔叶木屑40%,麸皮10%,玉米粉8%,石膏粉2%,料水比1.0∶1.2;C:阔叶木屑80%,麸皮18%,石膏粉2%,料水比1.0∶1.2[7]。

1.2 方法

1.2.1 生物学特性观察。对野生黄伞的出菇季节、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考察记录;对子实体、菌丝体及孢子特点采用形态观察记录、拍照和显微镜观察方法,对野生黄伞菌丝体、子实体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水分(或湿度)、光线、空气等条件进行记录和比较分析[8]。

1.2.2 菌种分离。选取朵形整齐、子实体大的野生黄伞子实体,选用常规组织分离的方式,接种于3种不同的母种培养基上,观察组织块在不同母种培养基上菌丝萌发的时间和菌丝生长状况。

1.2.3 菌种培养。母种和原种均在25 ℃条件下进行避光培养,观察记录菌丝生长状况。

1.2.4 野生黄伞人工驯化。分别记录黄伞在不同温度、湿度、酸碱度等野外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状况,以及菌丝体在3种不同母种培养基、3种不同原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确定昆野黄伞04-1最适宜的培养条件。

1.2.5 栽培袋生产。按栽培料配方B把所有料混合后加水拌匀,堆积发酵3~5 d,中间翻堆3~5次,装袋时再用石灰水调整酸碱度和含水量,含水量用手紧握指缝间有水渗出为宜,pH 为7.5~8.0[9]。

1.2.6 发菌管理。接种后采用堆墙发菌,一般堆4~5层,每7 d翻垛一次,发菌温度一般控制在20~25 ℃,注意袋内温度不能超过30 ℃。如用手摸有温热感时,应及时翻垛降温,低温发菌将延长发菌时间,正常情况下35 d左右菌袋可长满菌丝,进入出菇阶段。

1.2.7 出菇管理。根据出菇季节的不同,采取适当措施做好保湿、控温和通风工作。

1.2.8 采收。当部分鳞片脱落、菌盖边缘稍内卷时即可采收。每潮菇采收后,及时清除料面残留的菇脚及枯萎残菇,然后浇一次大水,畦面覆盖薄草帘遮阴保湿,诱导下茬菇的生长,一般采收3茬菇即结束,出菇时间共90 d。

1.2.9 出菇比较试验。采用常规熟料袋栽方法。选择菌丝浓密、生长快速的原种,无菌条件下接种于栽培袋两端,菌丝长满后移入菇室覆土栽培,控制适宜的出菇条件,观察子实体的发育过程。子实体成熟后,采摘稱重(共3茬),计算生物学效率[10]。制作母种采用18 mm×180 mm试管,原种采用500 mL的罐头瓶,栽培袋为宽160 mm、长330 mm、厚0.2 mm的聚丙烯袋,各级菌种培养基配方及出菇试验培养料配方各设10次重复,出菇时间及栽培产量取其平均值。栽培模式:①菌袋覆土仿野生栽培模式。该模式模仿黄伞的野生条件,在莱阳市柏林庄附近一块阴湿、肥沃的土壤建造菇棚。菇棚主要由空心砖、竹竿构成基本骨架,长26 m,宽8 m,高 2.5 m,覆盖1~2层致密的遮阴网(为了更好地达到遮阴保湿的效果,可在遮阴网上面盖一层薄草帘)。由于该技术为仿野生栽培,保温效果较差,覆土时间安排在2月中旬。将发满菌袋的塑料袋脱去。平放在宽90 cm、深10~15 cm的畦中,袋与袋间隔1 cm,然后用建畦翻出来的土填充袋间空隙,大水漫灌,待水渗下,再覆盖1.0~1.5 cm厚的沙土,以后保持畦面润湿即可。②日光温棚菌袋覆土与蔬菜立体栽培模式。将普遍采用的黄伞栽培技术与日光温棚的蔬菜栽培相结合,建立一种高产、高效、优质立体农业栽培技术。埋在地下的菌袋可以为蔬菜提供部分营养,位于地上部分的蔬菜和日光温棚对黄伞的生长起到保温、保湿、遮阴的作用。菇棚长26 m,宽 8 m,高2.5 m,上面遮一层厚0.5 mm的聚丙烯薄膜。该棚保温效果好,可在10月中旬装袋发菌,12月中旬即可把发满菌的塑料袋进行脱袋覆土,畦宽90 cm,深10~15 cm,每袋间隔1 cm,大水漫灌后再覆盖1.0~1.5 cm厚的菜园土,畦润湿后再撒播或沟播菠菜(芹菜、油菜、茼蒿等蔬菜)种子,覆盖一层薄草帘保湿,3~4 d后移去草帘。

1.2.10 驯化种与栽培品种的出菇比较试验。选取昆野黄伞04 - 1菌株与现行栽培菌株丹东黄伞818,采用母种培养基C、原种培养基C、栽培料配方B进行发菌,观察发菌时间、菌丝体生长状况、菌丝体的扭结、现蕾时间,并计算生物学 效率[11]。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学特性

2.1.1 野生菌株的生态习性。昆野黄伞04-1是中低温结实的木腐菌,一般在气温渐低、温差较大的8—10月,日平均温度低于15 ℃时发生,在山东烟台昆嵛山8月中下旬即可采到野生菌株,生于杨、柳、榆、椴、槭及桦树等树干的死节或倒木及伐根上。雨后长出的原基5—7 d即可成熟。子实体 丛生。

2.1.2 子实体形态特征。昆野黄伞04-1的菌盖宽3~ 10 cm,扁半球形,边缘常内卷,后渐平展,中部稍凸起,湿润时黏滑,谷黄色、淡黄色至黄褐色,覆有易脱落的近三角形、黄褐色、近平伏的鳞片,中央较密。菌盖边缘常挂有纤毛状菌幕残片。菌肉白色至淡黄色,菌褶黄色至锈色,直生或近弯生,不等长。菌柄长5 ~ 15 cm,粗0.3~0.8 cm,圆柱形,与菌盖同色,有褐色反卷的鳞片,黏或稍黏,下部常弯曲,纤维质,内实。菌环淡黄色,膜质,易脱落,生于菌柄上部。孢子印呈锈褐色。

2.2 各级菌种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

采用组织分离的方式,在不同母种培养基上菌丝体的生长状况以及菌丝体在不同原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见表1。由表1可知,昆野黄伞04-1在母种培养基C及原种培养基C上生长最好。

2.3 不同栽培料配方的出菇效果

选择用原种培养基C培养的原种扩接到上述3种不同栽培料上,在24 ℃通风避光的条件下,24 h左右菌丝开始萌发,在不同配方的培养料上发菌速度及产量有明显差异。由表2可知,昆野黄伞04-1生长于栽培料配方B中时既发菌速率快又产量高。

2.4 2种栽培模式的效果评价

采用母种培养基C、原种培养料C培育的昆野黄伞04-1栽培种,接种于栽培配方B中,在同一个菇棚中,采用相同的管理措施,比较菌袋覆土仿野生栽培模式(模式1)和日光温棚菌袋覆土与蔬菜立体栽培模式(模式2)对发菌时间、发菌情况菌菇子实体的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见表3。

经调查当地菇农采用普通大棚所栽培的黄伞生物学效率在80%~100%。无论是菌袋覆土仿野生栽培模式还是日光温棚菌袋覆土与蔬菜立体栽培模式,其生物学效率均明显高于当地已有栽培模式的生物学效率,其中立体栽培模式的收割期更短,生物学效率更高,优于仿野生栽培模式。

2.5 驯化菌株与栽培菌株的农艺性状比较

以丹东黄伞818作为对照,用母种培养基C和原种培养基C,选用栽培袋配方B,在同一个菇棚中,采用相同的管理措施,观察丹东黄伞818和昆野黄伞04-1的发菌时间、子实体的生长情况及生物学效率。结果见表4。表4可以看出,昆野黄伞04-1无论在发菌情况还是在生物学效率方面均优于丹东黄伞818。

3 讨论

(1)配方的选取。在对昆野黄伞04-1母种培养基的筛选中,以母种培养基C生长最快,原种培养以原种培养基配方C最佳。在这2个配方中均添加了阔叶木屑,说明木屑有利于菌丝的生长。采用木屑袋栽培生物学效率低,可能是由于木屑的营养成分较低且菌袋压实后影响透气等。采用阔叶木屑、棉籽壳等混合料栽培的子实体产量较高,是进行推广栽培的较好配方。同时在配料时须添加一定比例的麸皮等含氮量较高的辅料,使培养料的碳氮比在20∶1~30∶1,以利于其正常的营养生长和生殖发育。

(2)栽培模式的评价。

昆野黄伞04-1在菌袋覆土仿野生栽培和日光温棚菌袋覆土与蔬菜立体栽培2种模式下,均极少发现由于杂菌污染而报废的菌袋。说明昆野黄伞04-1菌株有较强的抗杂菌能力,便于农民栽培。野生黄伞鲜品在产地价格高于12元/kg,而菌袋覆土仿野生栽培模式下生产的人工栽培黄伞鲜品,出菇时间在4—5月,鲜品价格一般在8元/kg;日光温棚菌袋覆土与蔬菜立体栽培模式下生产的黄伞,一般在春节前即能出菇,鲜品市场价格能在10元/kg以上。综合分析表明,菌袋覆土仿野生栽培模式所需成本較低,效益适中,普遍适合广大菇农生产能力;日光温棚菌袋覆土与蔬菜立体栽培模式所需成本较高,同样经济效益也较高,且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提倡经济条件较好的菇农采用该模式。

参考文献

[1] 卯晓岚.中国大型真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48.

[2] 黄年来.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谱[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76.

[3] 仝金山.滑菇杂交新品种选育、菌种质量评价及亲缘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08.

[4] 姜华,蔡德华. 艹昆嵛山野生黄伞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J].江苏农业学报,2007,23(2):159-160.

[5] 石霞,刁治民,孙苗苗,等.食药用蕈菌黄伞经济价值[J].中国农业信息,2014(24):103-104.

[6] 苏延友,高丽君.泰山黄伞的驯化培育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4(3):393-397.

[7] 肖兰芝,肖胜刚,翁垂芳.代料栽培黄伞配方筛选试验[J].食用菌,2011,33(5):30,45.

[8] 张静.西宁黄伞生物学特性及驯化的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08.

[9] 王文治,周永斌,刘连强,等.黄伞栽培技术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7,23(1):88-90,94.

[10] 张剑斌,徐连峰,董希文,等.黄伞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驯化栽培技术[J].防护林科技, 2000(4):67-68.

[11] 徐方媛,王霞,陈涛,等.新疆野生黄伞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8,41(6):418-423.

猜你喜欢

栽培模式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