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虔诚与荒诞:梁武帝崇佛政策分析

2019-09-19和乐乐

西部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梁武帝佛教政策

和乐乐

摘要:梁武帝萧衍推行崇佛政策,有着佛教在当时较为繁盛、社会影响较大的因素,也有为儒家思想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稳定的原因。崇佛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修建寺庙佛像,梁武帝带头舍身为僧。梁武帝崇佛政策对梁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建造寺院、佛像耗费了巨额财产,僧尼数量剧增减少了国家的劳动力与兵源,导致赋税收入相应减少;对贵族阶层的宽容和对被统治阶级的严苛,加剧了社会矛盾,削弱了梁朝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佛教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梁朝;梁武帝;崇佛政策;社会影响

中图分类号:K23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10-0066-03

梁武帝萧衍(公元464年—549年)字叔达,南兰陵郡武进县人,为西汉相国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曾为南齐时的雍州刺史,参与两次抵御北魏的战争。永元二年(公元500年),他起兵讨伐东昏侯萧宝卷,拥立萧宝融称帝,次年攻陷建康。中兴二年(公元502年),萧衍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梁政权。他在位初期励精图治,改革前朝留下的弊政,在南朝众多帝王中是比较有作为的。梁武帝亡国灭身与崇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联,因为他在统治后期佞佛以及对政务的懈怠,导致国内矛盾迅速激化,南梁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太清二年(公元584年)侯景之乱爆发,梁武帝被囚禁在台城饿死,终年86岁。

一、萧梁崇佛政策的形成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一次朝代的更替基本上都伴随著统治政策的相应改变。秦统一六国之后以法家思想治理天下,西汉建立后以黄老思想来稳固其统治和发展社会经济,东汉建国后光武帝刘秀的柔道治国,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了南朝梁武帝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必须更改前朝腐朽的政策,来稳固新生的王朝政权。梁武帝亲身经历了前朝黑暗的统治时期,深感如果新生的王朝要想摆脱前朝覆亡的命运,必须改弦更张,使人们有一种坚定的信仰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一)崇佛政策形成的外因

大一统的观念自秦以后越来越深入人心,中国古代无论哪个朝代的统治者都希望维系大一统的局面。南北朝自然也不例外,南北方都想致力于统治全国,都想去争正统。北方虽然经历了北魏太武帝灭佛,但是那仅限于太武帝所统治的时期,后继的统治者重新对佛教进行了扶植。到梁武帝时期,北魏已经走到了其统治的后期,距离太武帝灭佛已经有了世纪之隔,经过后继统治者的扶植,佛教到这时已经相当的繁盛。佛教早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当时由于传入时间短,流传的地区相对较少,多为上层人物所熟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和统治者的提倡,佛教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量的佛经被翻译,众多的寺院被修建,石窟被开凿,这些都说明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梁武帝的佛教政策应运而生。因为佛教宣扬光明、救赎,这很容易吸引广大民众,一个地区如果吸引了民众,随民众到来的还有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技术,这就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北朝发展相对来说较为兴盛,多少会有这方面的因素。如果梁武帝采取其他的政策或者去刻意打压佛教,那就相当于把本国的信众赶到佛教影响比较大的地区,这对梁朝无异于釜底抽薪,会加重社会的动乱与经济的倒退。这是促使梁武帝采取崇佛政策的一个因素。

自魏晋以来朝代更替比较频繁,尤其是南朝。其中南朝的前两个朝代宋齐因争夺统治权被杀的就有10人,做皇帝的就有16人之多,因牵连被杀的贵族更是数不胜数。如果不协调好这种关系,新生的梁王朝就有可能重蹈宋齐两个朝代的覆辙。因此,要采用一种办法让这些政客不是留恋于争权夺利,而是将关注点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之中。因此梁武帝即位之初就曾下诏:“愿使未来生世中,童男出家,光弘经教,化度含识,……其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故经教成实论云。若事外道心重佛法心轻,即是邪见。若心一等是无记性不当善恶。若事佛心强老子心弱者,乃是清信。……故言清信佛弟子,其余诸信者皆邪见不得称清信也,门下速施行。”[1]172

为了表明自己痴迷于佛教,梁武帝甚至“寝处虚闲,昼夜无怠,致有布被莞席草履葛巾。初临大宝即备斯事,日惟一食永绝心膻。”[2]所谓上行下效,正如梁武帝所期望的那样,在他的大力提倡下,梁朝的整个社会阶层都在信奉佛教。王仲荦先生说:“江南的世家大族,佞佛的更多,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庐江何氏、汝南周氏、琅琊颜氏、吴郡张氏陆氏,大都崇奉佛法。”[3]789久而久之,前朝那种因争权夺利而相互残杀的局面暂时得到了缓解,为南朝梁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这无疑是推动梁武帝施行崇佛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每个王朝所制定的统治政策无外乎在于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一个国家的基础在于人民在于土地,而最重要的应该是下层人民,因为他们才是社会的根基,历来朝代的兴亡更替都与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梁武帝在当时被视为文武兼备的人才。史载:“帝及长,博学多通,好筹略,有文武才干,时流名辈咸推许焉……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朓、王融、萧橝、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焉,号曰八友。”[4]2像梁武帝这样心思缜密、博学多通又亲身经历社会动乱时期的人,当然会明白要稳定农民阶层,只要他们解决好温饱问题,就不会对国家政权的安全构成威胁。荀子曾经说过:“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利。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5]46怎么样才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其实农民自己完全可以解决,前提是他们要有稳定的生产时间。梁武帝的崇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相对来说社会就会趋于和谐,农民也就有了稳定的生产时间。农民起义造反的问题在这个时期暂时得到了解决,这为梁朝政权的稳固消除了一个不利因素。梁武帝崇佛亦有这方面的原因。

(二)崇佛政策形成的内因

梁武帝在位48年,他是南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在他的治理下,梁朝社会发展可以说达到了巅峰。曾有史家这样说过,梁朝被称颂为阴雨连绵的南北朝时期里,犹如乍晴的朗朗天空。可以看出,梁武帝在治理国家方面有着独特的能力。他在治国方面游刃有余,但在家庭事务处理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梁武帝是一个忠孝观念很浓厚的君主,做事情也都追求符合伦理道德,但是家族里的兄弟、他的子女相继出现了一些不遵守伦理道德规范的问题,令他痛心疾首。梁武帝非常反感内斗和宫廷杀伐,但自己的家族中还是能够看到这些事情,他认为这是自己的管理问题,作为国君这是自己的罪过。国事家事重压之下,晚年的梁武帝感到身心俱疲,于是舍身为僧,潜心修行,以便能够更好地处理国事与家事。这从梁武帝自身因素来看作为内因,可以看作梁武帝把佛教上升到国家层面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凡处在动荡的年代,有点头脑的政治家都会有自己的政治野心,像萧衍这样文武兼备又有着特殊身份背景的人,其政治野心是不言而喻的,只是他鉴于以前争权夺利以致身死的教训,把政治野心隐蔽得很深。梁武帝萧衍在《净业赋》中说:“少爱山水,有怀丘壑,身羁罗俗,不获遂志。”[2]似乎他很向往闲情逸致、寄情山水的生活,好像看不出有获得最高权力的政治野心,然而他的言语中却没能掩饰对最高权力的渴望。萧衍曾和自己的亲信张弘策对当时的时势有过这样的一段对话:

高祖曰:“汉北有失地气,浙东有急兵样。今冬初,魏必动;若动则亡汉北。帝今久疾,多异议,万一伺畔,稽部且乘机而作,是亦无成,徒自驱除耳。明年都邑有乱,死人过于乱麻,齐之力数,自兹亡矣。梁、楚、汉当有英雄兴。”弘策曰:“英雄今何在?为已富贵,为在草茅?”高祖笑曰:“光武有云:‘安知非仆?”弘策起曰:“今夜之言,是天意也。請定君臣之分。”高祖曰:“舅欲效邓晨乎?”是冬,魏军寇新野,高祖将兵为援,且受密旨,仍代曹虎为雍州。弘策闻之心喜,谓高祖曰:“夜中之言,独当验矣。”高祖笑曰:“且勿多言。”[6]205

从这可以看出梁武帝萧衍对权力的渴望,一句“且勿多言”暴露了其心理活动。萧衍喜欢用一些表层的东西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如假借抵御北魏维护南齐的统治,其实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军事实力,达到取代萧齐的目的。从梁武帝的这个性格特点来分析,其崇佛政策的背后应该隐藏着一个更加真实的目的。这个最终目的应该是恢复儒教,自古以来儒家思想才是古代中国正统思想。在南北朝这个割据混战的时代,谁推崇的是正统思想,谁才是这个时代最合法的统治者。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梁武帝萧衍利用佛教像是为儒家思想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其最终目的还是恢复儒家思想,以此来巩固新兴的梁王朝,这才是梁武帝实施崇佛政策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二、梁武帝崇佛的措施

梁武帝崇佛的措施主要是修建寺庙,这导致寺院和僧尼数量剧增。如梁武帝倡导所谓的孝行以及对佛教的虔诚,为了表达对父母的思念建立了同泰寺和大敬爱寺,其中:“同泰寺有一座九层的宝塔,大殿有六所,小殿堂十余所,东西般若台各三层,大佛阁七层,十方金像,十方银像都极为壮丽。”[7]建造如此规模的寺庙所要耗费的物资可想而知,建造寺庙首先用到的就是木材,梁武帝想在父亲萧顺之的墓上建造寺院,“未有佳材,曲阿人张氏有好木材,材木壮丽,世所稀有。”[8]359于是官吏就罗织了一些罪名将张氏抓获判刑,然后将他的木材没收,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寺院。当然,支持佛教也就相当于加速寺院经济的发展,就会有更多的人出家为僧。从两晋到南朝,僧尼和寺院数量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变化:

从上表可以明显看出,梁朝僧尼人数最多。据记载“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及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9]1720当然,寺院及僧尼数量如此庞大,国家就减少了劳动力、兵源、赋税来源。国家如果缺少了这些,拿什么去守护和平与稳定呢?

佛教思想强调救赎、轮回、因果,梁武帝执行的崇佛政策,导致出现了一系列无可挽回的问题。“梁武帝在政治上十分优待皇族子弟和官吏,他们如果犯法可以不用受到法律的制裁。”[10]比如梁武帝的侄子萧正德和大臣子弟夏候洪等,他们纠集恶霸杀人,抢掠财物,梁武帝得知后不加以处分。梁武帝对自己的弟弟临川王萧宏巨额敛财不加追问,有人告发萧宏,说他家里藏的都是武器要谋反。梁武帝查验之后,发现不是武器而是金银珠宝,他很高兴。据《梁书》记载临川王萧宏“恣意聚敛,库室垂有百间”[11]2245。据梁武帝查验,萧宏金银财宝就有三亿余万,其余七十余间房屋,收藏的是绢、丝、绵、朱砂等名贵物品。这些都是他搜刮的民脂民膏。梁武帝把他的亲属纵容到这种程度,社会自然早已混乱不堪。前文论及,前几个朝代间的大肆杀戮给梁武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吸取教训,想利用宣扬佛教减少在本朝的大肆杀戮,以调和社会矛盾。但是崇佛政策的实施特别是他对亲属大臣的过度纵容,更加激化了社会各阶级的矛盾。可以说,崇佛政策救赎观念导致了梁武帝的这种纵容心理,到后期这种影响愈发严重,直至梁朝的灭亡。

三、梁武帝崇佛政策的影响

梁武帝崇佛政策对梁朝无论是在政治层面、经济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崇佛政策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崇佛政策在梁朝的开始实施,它就在影响着梁王朝的走向。梁武帝本来希望维护其统治的崇佛政策起了相反的效果。

从经济角度来看,梁武帝大肆铸造佛像消耗了大量的铜,然而当时的货币也是用铜制造的,铜用来铸造佛像,相应地就减少了铸造货币的数量,这样会引起一连串的经济反应,受害最深的还是经济地位比较脆弱的小农生产者,这就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梁武帝曾四次舍身同泰寺,每次大臣都要花一亿钱将他赎回,四次共花费四亿钱,这些钱无疑都是剥削被统治阶层的,只会加重被统治阶层的贫困生活。在崇佛政策的支持下,寺院经济获得了大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出家为僧,国家的劳动力相应减少。由于封建社会赋税收入主要来自小农阶层,如果更多的人出家,政府的纳税人口就减少,缺少财政的支持,国家机器将会停止运转。

从政治角度来看,在梁武帝崇佛政策的指导下,贵族阶层杀人敛财都可以被视为无罪,导致法律在这个时代遭到了严重的践踏。佛教强调救赎与宽容,梁武帝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却没有做到一视同仁,对百姓他没有做到宽容与安抚,百姓面临的是更加严酷的剥削。史称其“收缚无罪,逼迫善人,民尽流离,邑皆荒毁,由是劫抄蜂起,盗窃群行,抵文者比室,陷辟者接门,囹圄随满,夕散朝聚。”[12]257“梁时全国政府编户不超过五百万口,百姓每年因犯法而被判处二年以上徒刑的,有将近五千人之多。”[13]111可见梁武帝对百姓还是比较苛刻的,这无疑加深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层之间的矛盾。建造寺院耗费了巨额财产,僧尼数量剧增减少了国家的劳动力与兵源,导致赋税收入也相应减少,这一切都削弱了梁朝的社会基础,侯景之乱可以使梁朝覆亡,也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

侯景的谋士王伟为侯景起草檄文时说:“梁自近岁以来,权幸用事,割剥齐民,以供嗜欲。如曰不然,公等试观:今日国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仆从数千,不耕不织,锦衣玉食,不夺百姓,从何得之。”[14]120从这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僚统治阶层奢侈腐化到了什么程度。在梁武帝统治的四十七个年头时,终于招致了使其走向灭亡的侯景之乱。侯景只是东魏的一个降将,他投靠西魏未成,就只能投奔梁朝,如此落魄的一个将领,竟然能使南朝相对来说比较强盛的王朝走向覆灭,值得令人深思。梁朝的灭亡不是因为侯景及其军队太过强大,而是梁王朝政权腐化、阶级矛盾激化所造成的。梁武帝的崇佛政策给社会各方面带来影响,虽然不能说是其衰落的主要原因,但也是導致梁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

从文化角度来看,“梁武帝皈依佛教后,非常热衷于佛教活动,多次举办大规模法会,允许佛门弟子自由参加切磋交流。”[15]8僧众相互交流促进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中华文化相当于注入了新的活力。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进行交流,逐渐形成了后世三教融合的局面。可以说,梁武帝的崇佛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佛教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结语

从南朝的整个历史时期来看,梁武帝堪称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前期的梁王朝可谓是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是晚年的梁武帝采取崇佛政策来治理国家,其初衷是让国家发展,让社会更趋于和谐,只是梁武帝过度佞佛,给梁王朝带来了无可挽回的灾难,导致了梁政权的覆亡。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梁武帝的崇佛政策虽然在政治上有着消极的影响,但是在文化方面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梁武帝崇佛推动了中外文化的融合是值得肯定的,梁武帝以皇帝之尊却过着如苦行僧式的生活,这对梁王朝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巨大的引领作用,促进了社会的礼乐教化,同时也使得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赵以武.梁武帝及其时代[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2](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4](唐)姚思廉.梁书(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3.

[5]张觉.荀子译注(卷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唐)姚思廉.梁书(卷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3.

[7]刘世珩.南朝寺考[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

[8](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一百二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0.

[9](唐)李延寿.南史(卷七〇)[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许辉.梁武帝统治述论[J].学海,1994(5).

[11]郭超.四库全书精华[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12](日)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3]庄明辉.南朝齐梁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4]杜纲.南史演义(卷二十四)[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15]殷显春.梁武帝与佛教[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2010.

猜你喜欢

梁武帝佛教政策
政策
政策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汉语四声
助企政策
政策
梁武帝:就要逼你造反
梁武帝出家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