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航海类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研究
2019-09-19宋春雪张荣军
宋春雪 张荣军
“没有海员的贡献,世界上一半的人会受冻,另一半人会挨饿。”这句话充分体现“海员”这一职业的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航海教育吸引力在逐渐下降,致使生源呈现“跳崖式”变化,但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要求却在逐步提升。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落在教育者的身上。因此,高职航海类教师职业能力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形成了一支高质量、与时俱进的师资队伍,才能更好服务航海类专业的教育教学。
高职航海类专业教育教学现状
高校扩招,致使生源质量急剧下降。随着高校持续扩招,招生模式多样化,高考录取率已由1977年的5%增长至2013年的76%。同时,在教育部首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称,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高于了全球平均水平[1],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职院校位于高校的末端,进入了生源质量不断下降的发展趋势。近几年,尤其作为艰苦行业的高职航海类专業,更遇前所未有的冷遇,甚至在保证招生计划数量上都存在一定难度。
考证门槛,致使渴望之人无法逾越。在高职航海类专业中,来自西北、教育不发达和经济不发达区域的学生数量较多,这些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个人甚至整个家庭的状况。但是,往往这些学生需要付出比高中更为刻苦的努力,也无法逾越适任考试这个门槛。究其原因,并非这些学生不够刻苦勤奋,而是前期海员数量供大于求的局面造成了考试难度在不断的提升。当然,适任考试的门槛也并非是最主要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极大不足,无法仅仅通过固有的教育模式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反而会造成对学习的厌烦,出现自身能力的负增长。
航运遇冷,致使就业局面状况窘迫。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暴发,伴随欧洲债务危机的出现,造成了全球性经济危机蔓延。这场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有着致命的影响,致使航运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许多航运企业拆船,货船停运,甚至宣布破产,我国大型航运企业也进入合并重组优化资源的关键期,导致船员就业形势出现前所未有的窘迫局面。这样的航运市场直接影响了高职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很多毕业生即使拥有适任证书也要等到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入职实习,实习结束后仍需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再次上船工作,能顶职机率更低。许多学生因经济问题无法等待那么长的时间,只能另找出路,丧失了原有就业优势,导致在校生处于更加迷茫的状态,更加缺乏学习的动力。
缺乏竞争,致使改革意识步伐缓慢。21世纪之初,航运业处于顶峰时期,开设航海类专业的院校和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壮大,面临同行的挑战,航海类院校曾经一度掀起过教学改革浪潮,但许多院校和教师仍以交通部海事局下发的适任考试大纲和考证为借口,抵制对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施。随着航海类专业的遇冷,不少新生的院校与培训机构的衰落,高职院校和教师更加排斥开展教学改革,更加希望能安于现状。众所周知,航海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较高,许多院校和教师推脱教学改革借口也往往在此,养成了航海高职院校和教师的依懒性,忽略了外界环境、学生自身基础和学生成长需要的变化,造成了现有的尴尬局面。
高职航海类教师职业素质组成
高职航海类教师作为教师职业中的一个特殊群里,除需要具备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职业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航海教育所需的特质,这些特质也是开展航海类教育的基础。
职业基本素质组成。教师的基本素质有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部分组成。首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等6个方面,要能够以自身的高尚情操去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专业知识是要解决“怎么教”“教什么”的问题,就要掌握教学专业知识,要能够掌握教育规律,同时还要具备所属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做到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能够实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再次,专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部分。基本能力是指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基础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直接与发散思维能力、互联网思维能力和信息能力等。[2]-[4]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保障,包括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调控能力、教会学生学习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航海教育特质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海员这个特殊职业群体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多数人对海员职业的认知还处于工作条件艰苦,风险大的层面上,致使越来越少的年轻人选择从事这个职业。航海教育面临非常窘迫的局面,尤其是就业面去向更窄的高职航海教育。因此,赋予了高职航海类教师更多的职责。他们要在完成航海知识传授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海洋意识,坚定致力于航运事业的决心,成为海洋强国的建设者。此外,还要肩负向社会传播航海精神、航海文化的职责,要让更多人们了解航海精神的内涵,了解现代航海,了解海员职业光荣与伟大,帮助更多年轻人树立投身航海事业的信心,让自己成为航海精神和航海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者。
高职航海类教师职业发展措施
建立长期多元培训制度。实践性强是航海类教育的特征之一,也为航海类教师提出了不断增强与更新岗位实践能力的特殊需求。因此,建立航海类教师多元长期培训机制十分必要,该培训机制要能够涵盖从教师入职之初的岗前培训到职业生涯过程中所需的各类培训,同时要能够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实时的调整与更新。一般应包括入职岗前培训、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企业实践培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训、出国(境)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年度教师国家级与省级培训和线上师资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制度。同时,各级各类培训均有不同的侧重点,满足不同阶段航海类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企业实践培训主要是保障航海类教师5年12个月顶岗实践的要求,顶岗实践的目的是提升专业岗位技能,更好的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最新的技术,满足实践性保值的需要,以便于更好的开展教学。
建立多模式传帮带形式。传帮带是一种氛围和风气,是前辈对后辈在工作中对知识、技术、技能和经验等给予亲自传授的一种做法,其效果一直被各行业所认同。首先,建立新教师指导教师制度,即在新教师入职初选派经验丰富老教师作为新教师的指导教师,从教师行为规范、教学管理制度、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准备与实施、教学科研和教学创新等方面给予新教师以指导,帮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完成身份的转变。其次,建立教师工作室制度,即遴选教学或者科研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成立教师工作室,新教师入职后可以根據自身特点,选择进入不同的工作室进行学习,目的是提升教育教学、教科研、教育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新教师在完成一个工作室的学习后可以转入另一个工作进行学习。再次,建立大师工作室制度,即由技艺技能精湛的教师作为负责人组建大师工作室,目的是着力培养一批有某一专长技能的教师,旨在帮助新教师在某一专长上的巩固与提升,使其在该项专长的能力上达到一定的领先水平,在行业中有一定的影响。
建立互助互补型共同体。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应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同期入职的新教师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即建立互助互补型共同体,实现新教师在共同体内部进行跨学科交流与知识共享。互助互补型共同体的载体可以依托现代网络技术提供的QQ群、微信群、讨论组和网络社区论坛等形式[5],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学习沙龙、分享会等形式,致力于教师间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职业素质共同发展与成长。同时,通过共同体上的交流与互助,能够满足跨地域、跨学科的交流,实现合作互助;通过沙龙与分享可以相互借鉴理论研究成果、实践工作经验和技能技巧,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与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实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共享,以便于促进大家的共同发展与职业素质的提升。
目前,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航海职业教育在不断借鉴国外先进航海教育的模式下,逐步形成了“中国模式”。航海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自身的职业能力,只有教育者职业能力不断地提升,才能更好地带动航海教育的发展。因此,高职航海类教师必须紧跟航运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理念等,实现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完善和发展,培养出更优质的航运精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Z].2016-04-07.
[2]李文玲.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研究[J].亚太教育,2016(18):195.
[3]周启坤,李梦楚.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8(11):34-38.
[4]刘诚芳.高校青年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6):212-216.
[5]袁晓洲.“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5):35-37.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编号:C-b/2015/038)。
(作者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一带一路”应用型海事人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