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民行为对反转新闻的影响分析

2019-09-19杨莹

西部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网民舆论案例

杨莹

摘要:基于议程设置理论,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2016—2018年最具代表性的30个反转新闻典型案例,探讨源头、转折点、传播模式三个环节中网民行为对反转新闻产生的影响,认为网民在反转新闻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思了反转新闻的社会影响,认为规避反转新闻,需要网民、媒体、政府一起努力,共同构建更加清朗美好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反转新闻;网民;源头;转折点;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10-0127-03

自2013年新华网评选出“十大年度反转新闻”后,反转新闻逐渐成为一种新闻现象进入公众的视野,引发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反转新闻”是近年来使用频率明显增加的一个词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新闻现象,其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反映出当前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

一、反转新闻与失实新闻、虚假新闻

“反转新闻”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一种新的新闻现象,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概念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要想为“反转新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首先要做的是将它与容易混淆的相似概念——“失实新闻”和“虚假新闻”区分开来。

反转新闻、虚假新闻、失实新闻三者间有质的区别。虚假新闻是凭空想象、捏造而生,是全部失实;失实新闻是部分失实,是基于一定的事实所做出的片面而残缺的报道[1]。而反转新闻虽然其源头是虚假新闻或失实新闻,但它关注的是整个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不仅涉及初期的失实报道,还包括整个事件后期的演变过程,特别是随着“新闻剧情”的反转而导致的公众舆论发生逆转的过程。

关于反转新闻的概念,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根据对各类定义的梳理与本文的研究目的,笔者对反转新闻这一概念界定如下:反转新闻是指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新媒介赋权使得受众广泛参与其中,新闻事实得以不断被挖掘与补充,与初始报道存在着明显的事实、价值上的偏差,从而造成新闻的反转,舆论也随之急剧反转的一種过程性的新闻现象。

二、网民行为对反转新闻的影响分析

作为一种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现象,反转新闻引起了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网等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自2013年新华网发布《盘点2013十大“反转剧”:有图未必有真相》起,各媒体都争先恐后地进行年度评比,例如观察者网《2014盘点2014年八大反转新闻》,人民网《2015十大新闻反转剧,剧情不要太跌宕》,中国经济网《十大反转新闻:让真相先飞一会儿》,搜狐网《2017年十大反转新闻,你未曾知晓的真相!》,以及搜狐网《2018年十大反转新闻案例》。[2]由于2013年至今反转新闻的案例太多,笔者最终选择2016到2018年三年间最具代表的30个案例,它们是由权威媒体整理出来,并被其他媒体所认可的,是当年反转效果最明显、影响最大、民众参与度最强的事件,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为了更加直观清晰,本文对这30个案例进行了编码,用1—30这30个数字各代表一个案例。

(一)网民牢牢占据信息传播源头

1.网络为反转新闻发生的主要场所。在上述编码的基础上,本文从不同角度和环节对这30个案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如下:从反转新闻的事件起源来看,互联网是反转新闻发生的最主要场所,在上述30个案例中,以传统媒体为新闻源头的反转新闻只有6件,而以网络为传播源头的反转新闻共有24件,占比80%。本文将由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网民个人引发的反转新闻都视为互联网是反转新闻事件的发生源头,其中4件是由网络媒体引起的。

2.网民是反转新闻传播的主要源头。由网民个人引发的反转新闻共20件,占比66.67%,其中,网友为自己发声有8件,例如,上海女逃离江西事件就是网民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张家口骡子碰瓷讹人事件也是网民在微博上为自己“伸冤”而引发后续关注。其他网民爆料有12件,例如,中国游客泰国铲虾事件是由泰国网友发在脸书上引发热议;大妈地铁怒怼cosplay女孩是由路人上传视频进行爆料。

从数据可以看出,互联网去中心化、互动分享的特点,使得网民可以平等自由地接入网络,网络成了聚集网民观点、意见、态度的平台。同时,新媒介赋权刺激草根力量觉醒,人人都可成为传播者,越来越多的网民成为议题的发起者与引导者。在反转新闻源头这一环节中,网民充当的是“传播者”和“把关人”角色,他们将自己所看到的或者经历过的特殊事情发布在网上,迅速引起其他网民的关注,大家疯狂转发进行病毒式传播,在整个社会激起强烈的反响,迫使各路媒体关注跟进。这些反转新闻案例说明,新媒介赋权使得网民牢牢占据议题设置的制高点,网民成为反转新闻发生的最主要源头。

(二)网民充当新闻“反转”的助推器

1.传统媒体为新闻转折的主力军。从反转新闻的转折点来看,由媒体进行调查后澄清而引发事件反转的案例有21件,占比70.0%,其中通过网络媒体辟谣澄清的有3件,通过传统媒体辟谣澄清的有18件,占比60.0%。可以看出,传统媒体的官方澄清是反转新闻发生转折的最主要原因。

2.网民是反转新闻转折的推进器。同时,由网民爆料和澄清而导致新闻发生反转的有9件,占比30.0%。虽然网民并不是新闻发生反转的主要原因,但通过对案例情节的梳理,笔者发现网民对整个新闻事件的反转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除了网民发现新线索爆出事件真相之外,更多的事件是网友进行质疑而引起群体压力,倒逼媒体进一步跟进,直至事件水落石出。

在反转新闻转折点这一环节,网民充当的是反馈者和助推者的角色。互联网的共享性与互动性打破了以地缘、血缘为纽带的小圈子,形成了以趣缘为联接的网络社群,网民的任何一种观点、态度都能得到赞同与认可,并相互传播分享,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群体意见,这股力量倒逼媒体介入并不断跟进直至真相大白。同时,网民素质良莠不齐,信息的辨识能力差,处在群体中的网民,极易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而忽略了事实本身,仅靠情绪化的随波逐流而对一件事件下定论,出现舆论一边倒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反转新闻事件的频发。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事件的反转过程中,网民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推动着事件的反转与舆论的爆发,是反转新闻的主导者与助推器。

(三)以网民中主导的反转新闻传播模式

梳理上述由网民引发的反转新闻案例,可以得出一条大致相同的传播路径:网民将新闻事件曝光于贴吧、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后,迅速引起其他网民的关注、评论与转发,形成第一次舆论爆发期;热议不断促使网络媒体介入、传统媒体跟进,舆论不断发酵;随后部分网民又发现了新的线索并开始质疑,倒逼媒体做进一步的调查;事实真相水落石出,新闻出现反转,舆论也随之逆转,引发第二轮的舆论高潮。

可以看出,网民在反转新闻传播过程中掌握了议题发展的主动权,这与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模式截然不同,在过去传统媒体牢牢控制着传播的主动权,受众只能被动接受,形成了以媒介为主导的传播模式。而在近年来发生的反转新闻事件中,传统媒体不再是议程发起的唯一主体,形成了以网民为主导的传播模式:社会问题→网民发声→网民热议→网络媒体报道→传统媒体跟进→官方回应。无论是反转新闻的转折前、转折点、还是转折后,网民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事件发端到广泛传播,从质疑到重新审视重新站队,再到舆论彻底反转,玩转于网络的受众在反转新闻事件的每一环节从未掉队。

三、对反转新闻现象的反思

(一)反转新闻造成的危害

在新媒体环境中,反转新闻以强劲的势头进入公众的视野,并且愈演愈烈,颇有泛滥之势。作为一种异常的新闻现象,反转新闻从表面上看似乎不过是一场“新闻闹剧”,但从深层次的角度来反思,反转新闻无疑给受众、媒体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1.受众情感被浪费与欺骗。由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一般都是匿名、开放和碎片化的,而网民对于信息的接收又相对浅显、匆忙,往往不会对内容做深入的研究,有的人也缺乏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因此,当面对具有争议性的新闻时,网民的情绪易受到他人的感染,而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特别是遇到涉及伦理道德方面的新闻时,网民的态度会显得更加激愤,例如“12岁少女被老师强奸事件”,在事件发生之初网民都在为被侵犯的女孩打抱不平,而当新闻发生反转,原来该事件是女孩家长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网民就会感到自己的同情心与正义感遭到了戏弄,长期以往容易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和对社会道德的漠视感。

2.媒体公信力受到冲击。频发的反转新闻打破了新闻传播的常态,作为一种新闻失实现象,反转新闻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仅是对社会关注度的极度浪费,更是对媒体公信力的严重透支。媒体通过对反转新闻的报道或许能博得受众一时的注意力,但持续反转的剧情不断挑战着受众的心理,让受众产生强烈的质疑与反感,长期以往会造成受众的好感和信任感的流失,最终位冲击媒体公信力,撼动媒体权威地。

3.社会矛盾被激化。反转新闻往往涉及社会敏感问题,如医患矛盾、官民冲突、警民对立,以及一些刺激公众神经的社会热点,如性侵未成年人、城管施暴商贩等,这些带有强烈主观倾向性和过分标签化的失实新闻一旦出现,就会引爆受众情绪点,滋生大量极端言论,如榆林孕妇坠楼事件引发的医患纠纷、红黄蓝幼儿园事件造成的官民争议,这些都会激化社会矛盾,加深有关群体和阶层之间的偏见。

(二)反转新闻现象的重新审视

反转新闻为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毋容置疑的,但它作为网络传播环境下的一种新现象,自然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随着对反转新闻研究的深入与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反转新闻并非都是“狼来了”。[3]因此,对于反转新闻的评析定性,应该在思辨视角下进行一分为二的全面探讨。

1.推动事实真相的寻求与完善。新媒体时代,网民的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自我表达的愿望也日趋强烈,互联网的开放性给网民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个人观点的交互平台。当面对漏洞百出的反转新闻时,网民会立马发出质疑并聚焦形成舆论,倒逼媒体及时跟进并迅速纠错,使得真相在网民的持续关注下逐渐还原。可以说,反转新闻反映了人们认识和了解事实真相的曲折过程,有利于人们更加接近于事实的真相和本质[4]。

2.揭示社会现实深层问题与矛盾。网络是现实的延伸与折射,反转新闻中蕴含的正是各种各样社会深层次问题与矛盾。反转新闻的发生可以使这些问题尽早暴露出来,以遏制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对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更好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整治极具现实意义。诚然,反转新闻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但是它在探寻事实真相和揭示现实问题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正视它。

(三)反转新闻现象的规避策略

反转新闻既有不利于社会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因此完全杜绝反转新闻的说法是不严谨的,有学者认为,新闻事实的呈现就是一个过程,只要有新闻,就会有“新闻反转”现象[5]。同时反转新闻现象是特定的媒介环境下的产物,有其产生的有利土壤,完全遏制反转新闻的发生是不现实的也是没必要的[6],但妥善应对反转新闻的负面影响又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客观看待这一现象的基础上,从网民、媒体、政府三个层面做出改变,可以减少反转新闻的负面效应,使其更好地发挥有利于社会的功能。

1.提高媒介素养,理性参与表达。新媒体的发展速度极快,短短几年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公众的媒介素养显然没有跟上媒介的发展速度,网民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有人对于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往往盲目相信,而间接成为网络推手。因此,提升网民媒介素养显得极为重要。一方面,要培养网民独立思考、理性分析的能力,不盲听盲从,不随便转发评论,不做虚假信息的助推者。另一方面,要提高新媒体用户的主体意识,培养公共责任,不能因为互联网的匿名性而肆意宣泄,要理性参与表达,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2.严谨细致把关,承担社会责任。首先,媒体应严谨把关,加强对信息发布的审核,减少失实新闻和虚假新闻的出现,降低反转新闻的发生率。其次,媒体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将社会利益放在经济利益之前,不能为了赢得受众的注意力,而跟风报道未经确认的信息。最后,媒体应坚定立场,时刻以事实为依据,从理性出发还原事实真相,不被网民非理性情绪所绑架,真正做到用事实说话。

3.及时公开信息,做好舆论引导。政府层面应该加强和完善互联网的立法与执法工作,完善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的处罚细则,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反转新闻的成本,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发布信息,积极回应民众,消除民众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建立对话机制,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加强舆论引导,及时监测舆情,及时回应舆论,将反转新闻造成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四、结语

在数字化与网络化的浪潮中,反转新闻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秉持理性辨证的态度,既要肯定其积极效应,同时也要尽全力防范其消极影响,并采取适度的规避策略,为构建一个更加清朗美好的网络环境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保军.假新闻、失实新闻内涵辨析[J].今传媒,2008(3).

[2]何秀兰.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模式探析[D].暨南大学,2017.

[3]陈瑶.新闻反转并非都是“狼来了”[J].中国报业,2016(11).

[4]廖力妮.自媒体时代新闻反转的模式、成因与规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7.

[5]宋祖华,李艳.反转新闻再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6(11).

[6]牛佳佳.反转新聞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网民舆论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