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东北义勇军抗战为题材的木刻版画评析

2019-09-19周士傲

西部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义勇军木刻版画

周士傲

摘要:以东北义勇军抗战为题材的木刻版画最早出现在1933年,流行于1936年,升华于1937年之后。最早出现的版画画面简单、技法稚嫩;流行期的版画变得丰富多彩;全面抗战爆发后刻画义勇军的版画虽逐渐减少,但宣传效果明显增强。这些义勇军抗战题材版画反映的是中国人民顽强不息的抗战精神,是对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民族意识和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的礼赞。

关键词:木刻版画;抗战宣传;东北义勇军

中图分类号:K26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10-0118-03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栽赃我东北军破坏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随即开始炮轰我东北军北大营,对我东北军民进行了大规模屠杀。事变之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日军迅速占领东北三省大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此东三省的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的抗战斗争。这些爱国官兵组织的抗日武装没有统一的建制、没有番号、没有稳定的后勤保障,武器装备严重不足;成员成分也非常复杂,有东北军旧部、地方警察、乡团成员甚至绿林好汉也加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来,这当然也有我党组织的抗日武装。史学界把他们统称为东北义勇军。在义勇军抗战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

一、义勇军抗战题材版画的出现

作为抗战文艺宣传重要一环的木刻版画,自然也会选取东北义勇军作为刻画素材。最早刻画东北义勇军的版画出现在1933年,这时在东北的义勇军大多数都已经被日本军队镇压。为什么木刻没有跟上义勇军战斗而具有时效性的进行宣传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兴的木刻版画是由鲁迅先生从外国引进来的,这个时候的木刻版画还处在学习阶段,会刻版画的人比较少,而且大多数作品还处在临摹阶段,只有小规模的创作。但是在1929年到1933年中国的新兴木刻版画有了长足的发展,这5年间有一八艺社、春地美术研究所、野风画会、MK木刻研究会、野穗社、木铃木刻研究会、白杨绘画研究会、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相继开设,并通过办画展、发行画集使更多的人了解了木刻,也使得更多的人加入到木刻宣传的队伍中来。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春在上海为了援助东北义勇军,上海所有木刻工作者,在美联领导下在上海南京路口的新世界,举办了一个“援助东北义勇军木刻展览会”,木刻作品都标价一毛钱两毛钱出售,将卖的钱寄去援助东北义勇军,鲁迅先生参观了这个展览会和买了不少木刻作品。”[1]1801933年以义勇军战斗为题材的版画开始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大肆经营伪“满洲国”,东北及关内民众抗日情绪进一步提高的缘故。这个时期著名的两幅版画一是陈铁耕的《义勇军的防御战》(图1),二是黄新波的《义勇军》(图2)。

陈铁耕“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1929年与陈卓坤等人发起组织西湖一八艺社,受鲁迅提倡的新兴木刻运动及左翼文艺思想的影响,成为普罗美术的最初拥护者”[4]182。黄新波1933年才到上海“秋进入新亚学艺传习所的绘画木刻系学习”[5]14。单从上面两幅对于义勇军战斗的版画来看,确实黄新波的作品不比陈铁耕的具有宣传性,而且两幅版画中陈铁耕在刻画中还加入了自己的对于义勇军英勇抗战的敬佩情感。两幅画都是对于义勇军刻画,但是陈铁耕的刻画更加细致讲究,从服饰上看,图1的义勇军穿戴各异,有戴冬帽的、有戴牛仔帽的、还有头负伤包着绷带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陈铁耕在强调义勇军成员成分的复杂性,戴着绷带的刻画又说明义勇军轻伤不下火线坚持战斗的精神,并且从画面义勇军的面部可以看出每个人脸上都是饱经沧桑受尽战火的摧残,此处刻画说明了在东北作战的义勇军条件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画面的主体人物是一个站着投掷手榴弹的义勇军战士,他大张着嘴似乎在喊着冲锋的口号。陈铁耕在这幅版画中传达了义勇军是受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自发组织起来的抗日力量,而且大力宣传了在国家被侵略、家乡被日军蹂躏的时候,东北的义勇军顽强抗战轻伤不下火线的战斗精神,用版画大力宣传了义勇军的爱国精神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相比之下,黄新波刻画的义勇军就显得比较单调不生动,只是刻画出了义勇军的英勇作战,并没有对画面赋予太多感情,毕竟当时的黄新波只是18岁的少年,刚学习木刻版画才一年。

二、义勇军抗战题材版画的流行

到了1936年,宣传义勇军题材的版画开始大量出现和流行,主要原因: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之后野心不满,于1935年与国民政府签订《何梅协定》妄图继续侵占我国华北,“到1936年国难日亟,《现代版画》第17集出了反帝专号之后,我们的木刻便更集中于抗日救亡的题材上了。”[1]228二是在1936年中国共产党呼吁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成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日統一战线。我国的新兴版画家大多是左翼美术家联盟的会员,而且好多都是共青团员,“作为共青团员的木刻家,虽然可以有自己个人的艺术追求,但首先要参加组织生活和组织活动,接受上级党团组织的领导和监督。”[6]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宣传方针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义勇军群体的抗战非常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所以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方针下大量的宣传义勇军抗战的版画开始出现和流行。三是1935年第一届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在北平开幕,经过这次大的展览会的互相学习,版画家吸取民众对于新兴版画的意见促进了我国的新兴木刻有了飞跃性的发展,新兴版画家的艺术水平也逐渐提高,民族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自主创作的题材也开始转到抗日救亡的主题上来。在1936年由现代版画会承办的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后改为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7]118也即将开幕,这也催生了大量版画的产生,“这可从一九三五年的‘第一回全木流展与一九三六年的‘第二回全木流展内观察,便可明了现代木刻作品的取材已经从狭小的和诗意的趣味范围扩展到广大的整个社会生活的缩影了,由刻花鸟刻静物的画面改变为热辣辣的刺激人心的画面,不但以现实生活为描刻的内容和主题,就是时代的一般热烈的急激的情绪如东北义勇军的抗敌情形,学生运动的激昂情愫等,都能尽量表达国民的爱国思想与民族意识洋溢于画面上。”[8]241936年比较著名的描绘东北义勇军抗战的版画有李桦的《义勇军》(图3)、陈烟桥《雪地战壕》(又称东北义勇军)(图4)、黄新波《抗日归来之义勇军的遭遇》(图5)。

李桦的《义勇军》和陈烟桥的《雪地战壕》都是“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的参展作品,[11]两幅作品的风格完全不一样。李桦的作品以创作为主,更加偏向情感上的描写,画面中依旧运用了服饰上的差异来描写义勇军成分的复杂。但是作者深入刻画了面部神情,主体的这个义勇军战士眼神忧郁地看着远方,仿佛看着被敌人侵略的东北家乡,透露出在沦陷的故土上战斗的义勇军极为复杂的心理情绪。当时这幅画在展出的时候受到了很大的关注,而且当时流落各地的东北同胞看到这幅画的时候,产生的宣传效果可想而知。这幅《义勇军》版画在1938年汉口抗战木刻展览会上展览时反响比较好,“最精彩的要算李桦的《绥东英雄》《义勇军》,……这些作品在记者看来是可以跨出中国,摆在国际作家的行列中的了。”[12]

另一幅陈烟桥的《雪地战壕》(又称《东北义勇军》)是以当时的《东方杂志》1932年第29卷第3期照片《大虎山新民屯西之我军第一道防线》为素材刻画的,基本对原来的照片进行了小幅度加工创作,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义勇军坚守战壕的场景。这幅画一经展出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936年8月“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巡回至杭州展览时,当时一位社会青年杨可扬(后成为木刻家)观看了陈烟桥的《东北义勇军》感慨颇大:“1936年夏天,我在杭州去参观了一个对我来说全然是陌生的展览会——‘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但那一幅幅扣人心弦的黑白木刻作品,其中如陈烟桥的在冰天雪地里英勇抗日的《东北义勇军》……那强烈的黑白,鲜明的主题,使我的思想情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在想世界上竟有这样一种艺术,于是我决心放弃漫画,要学木刻了。”[7]118另一位版画家涂克在1936年时就读于杭州艺专,正值“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展览之时,他在看完陈烟桥的《东北义勇军》版画时回忆说:陈烟桥的名字和他的作品“一同深印入我的脑海里。”[13]由此可见这幅版画当时的宣传力量。

1936年黄新波刻有一幅比较著名的作品《抗日归来之义勇军的遭遇》,上文所述黄新波在1934年时初学木刻其技法比较稚嫩,但是在1935到1936年间其艺术水平突飞猛进,原因是在“1935年,黄新波的木刻作品参加元旦在北平举行的‘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1月3日,黄氏把1934年5月以后创作的木刻作品15幅并信寄给鲁迅先生,”[5]19在经过画展的交流学习和鲁迅先生的教诲之后,艺术水平大大提高。第二个原因是黄新波于1935年5月到1936年6月一直在日本工作,在这期间黄新波受到了新的木刻理论的熏陶,并且在日本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木刻版画,如《夜渡》《雪中行军》《前线》《瞭望》等作品。“黄新波于1936年6月下旬离开日本返国到香港,九月回到上海。”[5]24随后《抗日归来之义勇军的遭遇》这幅作品也在1936年底完成。可以明显地看出这幅版画已经比1934年刻的《义勇军》有了长足的进步,表达的情感也更加细腻。《抗日归来之义勇军的遭遇》这幅版画,可以说是黄新波个人描绘义勇军的一个巅峰,在这幅版画中可以看出久经沙场的义勇军老兵在返回关内的时候,遭到了当时军警的拦截。这个义勇军战士紧握拳头,向军警大声说着什么。这幅版画超出了义勇军战斗的套式而反过来描述对于抗战回来的义勇军的遭遇,间接反映出作者对于当时的国民政府忽视东北抗战这种态度的强烈不满,进而更加大力的歌颂宣传了东北义勇军的抗战行为。前文提到版画家大多是共青团员(黄新波在1934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5]14)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要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尽一份力,《抗日归来之义勇军的遭遇》从侧面宣传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针。

三、义勇军抗战题材版画意义的升华

到了1937年之后,以义勇军抗战为题材的木刻版画开始减少,原因之一就是“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各地都开始了抗战,木刻版画的素材也开始大量增多,国统区的版画家大部分以国军抗战和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的题材进行创作,解放区的版画家大多反映解放区人民的军民合作、大生产运动、解放区人民生活和八路军为主的抗战故事,所以刻画东北义勇军抗战的版画开始减少。原因之二是宣传义勇军抗战的目的主要为了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和讽刺国民政府不抗战的丑恶行径,到了1937年之后,国民政府开始御敌抗战,而且在抗战中各地都有英勇抗战的素材产生,所以版画家们开始拓宽了创作思路,不再以义勇军抗战作为宣传主体。这种现象的产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这个时期也并不是一幅描绘义勇军抗战的版画都没有,比较著名的有酆中铁的《冰天雪地中奋斗的东北义勇军》(见图6)。

酆中铁的《冰天雪地中奮斗的东北义勇军》这幅版画也属于比较传统的义勇军抗战题材版画,整个画面表现了艰苦条件下顽强抗战的义勇军卫国精神。值得一提的是,这幅版画在1940年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艺展”。此次展览在莫斯科引起了较大的轰动,每天参观展览的人数都在上千人,展览闭幕后又辗转苏联各大城市进行巡回展览,可见这幅版画的宣传效果是非常好的。从上面这幅版画的宣传影响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义勇军抗战的画面,宣扬中华民族在敌人侵略国家之时英勇抗战不畏艰苦的民族精神,让外国友人了解我国抗战的艰苦,看到我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从而同情中国人民、帮助中国抗战,这才是版画家们这个时期刻画义勇军抗战的核心要义。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木刻版画家从1933年开始选定义勇军这一素材进行抗战宣传,刚开始时主要描绘义勇军抗战的英勇,画面比较简单技法也比较稚嫩,传达的感情也不是特别丰富。到了1936年义勇军抗战的版画开始大范围地出现和流行,其描绘的方式也变得丰富多彩。此时正当中国共产党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时。最后到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由于素材的增多刻画义勇军抗战的版画也开始逐渐减少,但是版画的宣传效果明显增强了。义勇军抗战题材版画的出现与流行,主要原因既是抗战救亡的大势所趋,也对之后的抗战宣传版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对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民族意识和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礼赞。

参考文献:

[1]李桦.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1.

[2]苏林.国统区黑白木刻[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3]许钦松.黄新波木刻(1933-1949)[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4]王巨才.延安文艺档案·延安美术(第46册)·延安美术家1[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5.

[5]许钦松.黄新波:纪念文献集[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6]吴雪杉.到“前线”去:胡一川对革命工人的视觉建构[J].美术研究,2017(5).

[7]陈超南,陈历幸.与中华民族共同着生命的艺术家:陈烟桥传[M].上海:中西书局,2015.

[8]唐英伟.中国现代木刻史[M].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1944.

[9]李桦.义勇军[J].七月,1937(4).

[10]北京鲁迅博物馆,天津美术学院.怒吼: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抗战版画展图录[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

[11]全國木刻流动展览会出品总目[J].木刻界,1936(4).

[12]本社记者.木刻的展览[J].战地,1938(5).

[13]涂克.陈烟桥——人民的艺术家[N].广西日报,1982-02-08.

[14]酆中铁.冰天雪地中奋斗的东北义勇军[J].良友,1941(171).

猜你喜欢

义勇军木刻版画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版画作品选登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木刻年画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回顾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朝鲜义勇军
粤东抗日义勇军血战南澳岛
长征(木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