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行为预防实证研究
2019-09-19郑李梅
郑李梅
摘要:通过对两所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梳理出校园欺凌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对校园欺凌的隐蔽性等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防范校园欺凌现象的建议:采取法治方式;学校高度重视履职尽责;教育学生有效应对;加强新闻媒体的自律和监督。
关键词:校园欺凌;预防;调查研究;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10-0106-03
“欺凌”一词来于英文“bullying”单词的音译,多数研究者采用史密斯对奥维斯教授的扩展定义,认为必须是一方处于弱势地位,无心或者无力还手才算欺凌。笔者认为校园欺凌指学生在校内和校园周边被一个或多个学生反复地施加的行为,有意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及不舒服,包括打、踢、推、撞、掐、抓、咬;嘲笑、起外号、挖苦;散布谣言、孤立别人、损毁财物等方式。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1],这是近年来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治理。在各方的重视和治理之下,校园欺凌事件明显下降,但仍时有发生,值得引起注意。从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有效预防目前还比较缺乏。本文选取两所学校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探析校园欺凌防治情况,探求防范的有效对策。
一、问卷调查情况
选取苏州和上海两所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为样本,每个年级分别随机抽取2个普通班级做问卷调查。苏州某小学共有189人参与(其中五年级98人、六年级91人),上海某小学共有227人参与(其中五年级114人、六年级113人),发放有关校园欺凌的问卷454份,回收有效问卷413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1.6%。问卷采用张文新教授对奥维斯儿童欺负问卷的中文修订版[2]。分量表Cronbach系数在0.59~0.78之间,分半信度在0.56~0.79之间,表明奥维斯儿童欺负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后发现以下情况:首先,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在学校内遭受过欺凌;其次,性别对于遭受欺凌的差异性不显著;再次,言语欺凌是欺凌的主要方式;最后,欺凌者多数是同班同学。
二、校园欺凌问题的特点
此次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学生受欺凌的人数占比为27.9%。陈世平等学者在天津的调查发现小学生中经常受欺凌的比例为20.3%。[3]新西兰学者亚戴尔的有关研究表明,新西兰有20%到30%的小学生正在遭受校园欺凌。这些数据与本调查结果基本符合,即大约四分之一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这个比例值得我们关注。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只是个别案例,甚至猜测学生受欺凌的比例可能只有百分之一或者五十分之一,现实调查结果却提醒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校园欺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使孩子免受伤害。
(一)校园欺凌具有隐蔽性
在公开的场合,如课堂上很少出现欺凌现象,校园欺凌事件多发生在下课时间,尤其在没有教师看管的地方,比如厕所、水房、楼梯下、教室角落、操场花园等隐蔽的地方。这就造成欺凌事件发生时,教师和学校领导不知情,无法对事件及时进行处理。而同学之间的排挤、侮辱等精神上的傷害,一般并不外显,多被认为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教师多数不在意,认为事态没有那么严重,从而忽略了管理。很多学生遭受了欺凌却不愿意说出口,尤其是不愿意跟家长和老师说,导致家长和学校老师毫不知情,欺凌事件继续发酵蔓延。
(二)欺凌的发生与性别关系不显著
男女生卷入校园欺凌行为的差异性不那么显著,两个变量之间无关(P=0.079>0.05)。2002年陈世平的调查研究显示,女生被欺负人数在小学四、五、六年级与男生差别不大,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与本次调查的结果没有出入。这说明校园欺凌事件在女生身上同样发生,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遭受欺凌的比率基本一致,这个结果与很多人设想的男生之间容易发生纷争殴斗,所以男生被欺凌的概率应该高于女生相反。看来欺凌的发生与性别关系不大,不会因为你是女生就放弃欺凌,或者只针对男生进行欺凌。以前很少在新闻报道中听到男生对女生进行校园欺凌或者女生对女生进行校园欺凌的事件,如今这样的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当前社会存在多样的利益群体和阶层,成人对金钱、物质、权力的追求也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并且有的家庭中不尊重女性,会给孩子造成对女性的负面认识。女性形象过于强势,也会导致如今有的女孩性格过于刚强泼辣,而男孩变得娇弱无力,男生欺凌女生、女生欺凌男生、女生欺凌女生的现象在一些学校比较常见。
(三)校园欺凌方式以言语为主
有其他研究学者的论文表示,儿童被欺凌的方式由高到低分别是谩骂(46.4%)、踢打(26.1%)、威胁(13.0%)等[4],与本次调查结果符合。2015年美国教育部发布数据称,在学生遭受到的欺凌类型中,被嘲笑和取外号的比率最大(14%)。[5]在澳大利亚原住民社群中一项人类学研究发现,女性之间采用口头攻击方式比例为61%,而男性不足30%。[6]可见学生中言语辱骂、诽谤现象更为常见,成为突出问题,而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发生言语欺凌现象。从性别生理构造上来说,女生比男生有语言上的天赋,女生更愿意用“说”“吵架”“八卦”这种形式来表达想法、发泄情绪,而男性更爱选择用行动、举止来表达想法。本次调查显示:不管男生还是女生,整体都偏爱使用言语欺凌的形式。这说明社会、家庭、学校在教育上都有问题和纰漏。
(四)校园欺凌多以同年级学生为主
一般人认为欺凌者多数是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容易被高年级学生欺负,而实际调查结果显示欺凌者多数是同班同学,其次才是高年级学生。美国停止欺凌网站的数据分析显示,影响欺凌的关键因素是家庭、学校、社区和同辈。从马斯洛的需要动机理论来分析,同辈做出欺凌行为,这种表现可能来于成长环境压力、家庭关爱缺失、与他人条件进行比对等因素。同辈具有相同的年代背景和一样的接受教育的环境,同班同学对他人情况熟悉,更容易产生对比、嫉妒、不平衡、厌弃等心理,导致发生冲突,熟悉的人更容易产生伤害。
班级环境氛围对学生个体成长非常重要,课余时间无教师的看护管理,学生容易遭受到欺凌,遭受欺凌的学生朋友少,容易被孤立,在班内无归属感。通过分析问卷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学生喜欢课间休息时间的程度和班级内好朋友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136(p=0.005<0.05),两者关系为正相关,表示班级内好朋友数量越多,学生越喜欢课间休息时间;班级内好朋友数量和在学校感到孤独的程度相关系数为-0.292(p=0.000<0.05),表示二者之间为负相关关系,班级内好朋友数量越多,在学校越不容易感到孤独。这也说明学生个体成长受到班级环境影响,班风班貌不良,班级产生矛盾越多,越容易出现校园欺凌现象。
(五)学校面对校园欺凌不作为
根据表5数据,9.6%的学生选择了没有人制止,8.7%的同学选择来劝阻的同学比较多。前来劝阻的教师比同学的比率小,揭示出教师未及时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学校管理方面有欠缺。
三、防范校园欺凌现象的建议
一是采取法治方式加强防范。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决定,加强教材、师资力量建设,确保法治教育落实到位;采取司法人员进校园和组织模拟法庭等生动浅显的方式向学生开展普法宣传,让他们真正懂得参与校园欺凌将会面临怎样的处罚和后果;学校应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引导学生从小养成遵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对家长及学校、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辅导培训,构筑学校、家庭、社区、司法部门四位一体的防范体系。依法妥善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是防范的应有之义,及时对受欺凌对象进行安抚和心理辅导,并在调查清楚事件真相的情况下,用好调解、教育、感化、挽救等手段,依法依规惩罚责任学生,有效化解未成年人之间的矛盾。对于涉及犯罪的校园欺凌案件,严格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既体现宽严相济,又绝不突破法律底线,从司法上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
二是学校高度重视履职尽责。学校是校园欺凌发生的场所,学校在防范校园欺凌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学校对此应高度重视,成立预防校园欺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确保防范工作有效落实。要强化宣传教育,利用国旗下讲话等时机,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班队课和安全教育课以及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展咨询和疏导,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危害性,这样做不但损害了他人的身心健康,还违反了《中小学生守则》,严重的还构成了犯罪,从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法制意识。建立遏制校园欺凌长效机制,对班级安全员进行培训,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了解,确保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对校园弱势群体学生及“问题”学生建立专档,加强对此类学生的监管;开展净化书包活动,严控学生携带管制刀具和其它与学习无关的物品,加强校园暴力防范;召开家长会,密切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形成教育与监护的合力。
三是教育学生有效应对校园欺凌。老师和家长要未雨绸缪,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要教育孩子在遇到校园欺凌,特别是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同时注意避免激怒对方,导致眼前吃亏,选择正当合法并且有效的手段保护自己;要教育孩子仅依靠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被欺凌的事实时,要将受到欺凌的事情及时向父母、师长、学校等报告,寻求帮助;要教育孩子树立自信,不要只从自身找原因,不要将被欺凌当做命运,不要自卑、怯懦,从而不畏惧凌霸;要教育孩子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团结同学搞好人际关系,形成一个友好的交际圈;要教育孩子锻炼身体,努力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四是加强新闻媒体的自律和监督。新闻媒体是塑造社会环境的重要力量,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在防范校园欺凌上,应加强新闻媒体的自律和监督。新闻媒体应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内容审查管控,特别是在涉及青少年的有关报道中要严谨慎重,不追求收视率、点击量,不播出带有斗殴、复仇、辱骂、侮辱等情节的视频片段,不诱导未成年人,不树立不良榜样;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尊老爱幼、尊重女性、关爱同伴;依据国家法律、政策严格管控互联网信息的传播,加大传播违法违规网络信息的惩处力度;完善揭发举报制度,公民发现有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内容应该举证,不符合标准的网络节目或者信息禁止散播,对播出方进行处罚,罚金可用于支持校园欺凌矫正社區的建立。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
[2]张文新,武建芬.K.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2).
[3]陈世平,乐国安.中小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
[4]张琼.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永州市x小学的个案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
[5]美国停止网络欺凌政府网站[EB/OL].https://www.stopbullying.gov/prevention/training-center/bullying-prevention-training-course/index.html.
[6]李鹏程.女性之间的暴力:一种被忽视的性别暴力[J].河西学院,2016(1).
[7]U.S.Prevention Behavior Support[EB/OL].http://www.pbis.org/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