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政治思想论析
2019-09-19尚伟
尚伟
摘要:早年严复留英期间深受西学熏陶,归国后向国人介绍西学,希冀以西学改造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受进化论的影响,严复政治思想的根基,一是“渐进主义”,二是“自由之调适”。严复的政治思想是提倡渐进改良的方式,启发民智,救国图存,探寻通往君主立宪的救国之路。遗憾的是,严复的政治思想与时代发生了错位,最终也未能摆脱失败的命运。
关键词:严复;政治思想;进化论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10-0072-03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是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本文现就严复的政治思想进行分析。
一、严复政治思想之根基
作为爱国知识分子,严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选择了渐进改良的方式,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以自由为内涵,构成了严复政治思想的重要来源。
(一)渐进主义
严复所推崇的进化理论,1895年在《原强》一文中引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观,阐述道:“所谓争自存者,谓民物之于世也,樊然并生,同享天地自然之利。与接为构,民民物物,各争有以自存。”[1]5他认为万物的进化并非突变式,而是“物变所趋,皆由简入繁,由微生著”[2]1326。他引介斯宾塞的社会进化理论,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等同视之,认为人类社会也遵循进化的原则,“万类之所以底于如是者”[1]6,以斯宾塞的进化观为依据,提出人类社会的演化遵循渐进的形式。但是斯宾塞的进化理论终是为资产阶级辩护,为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寻求合理的理论根基。1898年甲午战争之后,严复译介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为《天演论》,在自序中提出:“赫胥黎氏此书之恉,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与吾古人有甚合者。且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2]1321认为斯宾塞的进化观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路径,但“任天演之自然,不宜以人力强为变迁”的做法对救亡图存无益,赫胥黎的“与天争胜”思想更加符合时下的需要,也是严复据时事作出的理性转变。对于进化論的译介,经过了从初级向高级的进阶,这种渐进主义的思想策略也贯穿于严复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任天为治”是进化的规律,但这种进化观难免使人消极,对救亡无益,而“与天争胜”能够克服进化过程中的倒退现象,赋予渐进主义更加积极的内涵,更能激发人们救亡图存的信心。由此可以看出,严复的进化观始终遵循时序,秉承渐进的策略,从而构成了在政治体制选择上的一致性。
(二)自由之调适
1895年严复于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一文,提出:“今兹之所见所闻,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斯二者,与中国道理初无异也。故彼行之而常通,吾行之而常病者,则自由不自由异尔。”[1]2西方崛起的关键在于“自由与否”。西方崇尚自由,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根源。而自由之所以有此地位,在于自由乃天赋之权,所以“个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1]3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由早有阐述:“中国理道与西法自由最相似者,曰恕,曰絜矩。”二者之间存有差异,“中国恕与絜矩,专以待人及物而言。而西人自由,则于及物之中,而实寓以存我者也。”[1]3但古今国人对自由深感畏惧,并不热衷,“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1]3在严复看来,近代中国沦陷于畏惧自由,知识分子无接受自由的能力,守旧派对于自由心生恐惧,排斥自由;激进派不明真义,自由实现的路径并不顺畅。因此,欲要富强应重拾自由,“而必自民之能自利始;能自利自能自由始;能自由自能自治始。”[1]14
另外,要想实现自由必先明了群己关系,“虽然,学者明乎己与群之权界,而后自繇之说乃可用耳”[1]132,必先启蒙,方能实现自由。如黄克武先生所言:严复与密尔都看到了个人主义的重要性及莫大的价值,认为在文明的国度里,自由才能实现,自由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虽然有时严复将群体置于个人之上,将国家自由置于个人自由之上,肯定强人政治,然而这并不表示他倾向于国家主义式的集体主义,而只是跟着一个相当普遍的观点,注意到自由,历史发展与其他实施自由制度之条件的关系,因而主张针对实际状况采取权宜措施。[3]4严复与密尔自由主义主张之间的差异,体现在黄克武先生所言的“权宜措施”之上;此措施在严复的思想中,体现在对于国民的重视程度,重视国群自由,提高“民智、民力、民德”,但并无抑制个人自由的趋向。因此,在现实破败的环境中,严复对自由的调适,以拯救现实为获理想实现的基础,提出了强人政治或是开明专制,向民主制度过渡。此过渡并非激进的革命,而以期望采用渐进改良的形式促成。
二、严复政治思想之构想
严复以自由及进化为理论根基,提出了对宪政民主的构想,企图使近代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但君主立宪的诞生必然具备立宪的条件,因而通观译著,严复从君、民等方面提出倡行君主立宪的构想。
(一)严复对立宪的推崇
自近代以来,“朝野之间,知与不知,皆谈立宪”。认为立宪即是立法,但是此法并非传统中国之旧法,“其法乃吾国所旧无,而为西人道国之制”。[1]239在严复看来,此法主要表现在参用民权之上。“夫立宪义法固繁,语其大纲,不过参用民权而已”。[2]1268政治宽严程度则导致民权的参与程度,则政治体制分为“独治之专制”与“以众治寡之立宪”。严复批判独治之专制,认为在这种制度下,君主负责下达命令,臣子执行命令并发布于人民,人民并没有参与政事的机会和权利,受尽盘剥。他指出秦以来君主为窃国大盗,独治之专制下民权全无保障,人民备受压迫和奴役。为了防止老百姓的反抗,他们制定法律以束缚人民。立宪与专制之间的根本区别即在“民权”有无保障;因此,严复推崇保障民权的立宪之制。立宪主张分权,分权思想成为立宪和专制区分的标准:“中国自古至今,与欧洲二百年以往之治,此三者,大体不分而合为一。”[1]242就分权而言,严复以安徽高等学堂为喻:此学堂有监督,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学堂人员各司其职,为教育一事而供职,学校以现行规章制度作为制度机关,人人按照规章制度而行事。但是此章程非学生所订立,“先有立着,而全校受之。监督意有所欲为,则随时可以酌改颁行,以求全校之公益,非以利己私,故虽专制,犹得为开明之专制,则如此校是已,假今后本校日益发达,学生人数日多,且人人皆有学费,而欲改为民主立宪,则其事将如何?曰:此无难”。[1]244严复形象地说明了权力的分立能够防止专制的产生,同时能够保证民权,此乃立宪政治的优势。
(二)立宪政治的实现
严复1906年12月于《宪法大义》中提出:“顾欲为立宪之国必先有立宪之君,又必有立宪之民而后可。”[4]245
首先,对立宪之君的认识。专制君主对于人民的欺压与剥夺,带来了极大的恶果。因而对专制之君的痛恨已达极致,认为秦以来的君主,皆为窃国大盗。但对于革命者,严复也并不中意,一方面认为革命者孙中山“轻躁多欲,不足重任”[4]488;另一方面在渐进改良的坚守下,认为革命只会带来祸乱,破坏秩序。因此严复对于孙中山等革命者及其推崇的民主共和并无好感,但对于袁世凯,严复则寄予极大的希望。
1898年,袁世凯上书光绪:“古今中国,变法非易,非有内忧,即有外患,请忍耐待时,步步经理,如操之过急,必生流弊。”袁世凯渐进改革主张与严复的渐进改良较为一致,成为立宪实现的希望。1905年袁世凯奏请派大臣出洋考察,开始对宪政再一次表现出极大热情,此时严复也在倡行君宪之列。随着五大臣回国,国内立宪呼声达到高潮。在袁世凯的极力建议下,清廷随即预备立宪。严复一直呼吁和恪守的立宪制度,似乎在袁世凯身上看到了希望。但随着慈禧与光绪相继离世,袁受朝廷重臣载沣猜忌,“罢斥袁世凯,令其‘开缺回籍养疴”[5]334。严复哀叹:“此人国之栋梁,奈何置之闲散。”辛亥革命之后,南北对峙,严复作为和谈代表南下议和。南方革命党对于君主立宪并无反感,“党人虽未明认君主立宪,然察其语气,固亦可商”。[6]502但革命党人对于袁内阁极力反对,君主立宪并未得到南方的支持。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授袁世凯全权负责临时共和政体。早期严复便提出:如有利,可迫使清帝退位的设想,而此时袁世凯成为实现君主立宪最后的希望。严复称赞袁世凯“文足定倾,武足戡乱”,并提出:“以不佞私见言之,天下仍须定于专制,不然,则秩序恢复之不能,尚何富强之可跂也。”[6]603寄希望于袁世凯,希望这位“强人”能够实行君主立宪之制。
其次,对立宪之民的培育。在中国专制制度下,国民无自由自治之能力,“第使彼常为君,而我常为臣,彼常为雄而我常为雌,我耕而彼食其实,我劳而彼享其逸,以战则我居先,为治则我居后,彼且以我为天之僇民,谓是种也不足以自由而自治也。”此种奴役导致国民愚昧无知,“于是束缚驰骤,奴使而虏用之,使吾之民智无由以增,民力无由以奋,是蚩蚩者长为此困苦无聊之众而已矣”。[1]12欲富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本”即所谓“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就“鼓民力”而言,“今者论一国富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此自功名之士观之,似为甚迂而无当。顾此非不佞一人之私言也,西洋言治之家,莫不以此为最急。”[1]27在中西历史上,民力盛者,则富强。周、汉、唐莫不如是。中国之民力不盛,原因在于中国陈旧的礼俗,如缠足等,加之吸食鸦片的陋习,致使中国民力不振。至于“开民智”,严复认为:“其开民智奈何?今夫尚学问者,则后事功,而急功名者,则轻学问。二者交失,其实则相资而不可偏废也。”[1]29在这里,严复要求学问与功名的结合,而不是纯粹为了功名而忽视学问。也不是单纯的追求学问,而是以富强为目的:“顾功名之士多有,而学问之人难求,是则学问贵也……学问之士,倡其新理,事功之士,窃以为术,而大有功焉。故曰:民智者,富强之源。”[1]29“新民德”是严复最为重视的一项,中西之间在新民德上,西方民德重在平等,“平等義明,故其民知自重而有所劝与为善”,言道:“是故居今之日,欲进吾民之德,于以同力合志,联一气而御外仇,则非有道焉使各私中国不可也。”[1]31以抵御外辱为使命,认为新民德之际,中国应“设议院与京师,而令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严复强调教育与自治对国民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成为立宪之民的实现路径。人民通过教育获得“民力、民德、民智”。民智提高,便可以为富强服务,实现自由。另外,严复始终坚守渐进的改革,倡导地方自治。在地方自治的建设上严复提出:“地方自治之制,乃刻不容缓者矣。”“宪法之成立,必以地方自治为之基,不知地方自治之义务者,不足以有立宪国民之资格。”[7]
三、严复政治思想评析
综观严复的政治构想,不难看出,无论是理论构想亦或是政治实践,都坚持渐进改良来达成。反对专制,反对革命,将以渐进改良的方式实现君主立宪作为一生的追求,希冀近代中国逐步摆脱被奴役、被压迫现状。
严复将进化论作为政治构想的依据,在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启蒙意义是巨大的;进化论的引入能够激励国民的进步,使其认识到强国保种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启发人民重视民族自身的自强,为变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但近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结构和专制主义上层建筑,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改变,民智未开,人民依然处于被奴役的境地。因此对中国而言,进化论的引入在警醒国人改变的作用上是显而易见的,从上层权贵到市井小民,无不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观念所影响。“与天争胜”的思想告诫国民,中国可以发愤图强以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但严复对于进化理论的引入,其启蒙意义远远大于政治实践的意义,因为进化理论的引入仅仅对近代社会提出了一条看似理想之路,并未对中国社会存在的根本矛盾有更深的探讨。
严复对宪政民主的倡行,为近代中国社会指出了一条救亡图存之路,使得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并在甲午战争之后,掀起了一场变法维新的高潮,使近代知识分子开拓了视野,厘清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性,使其投入民主建设的浪潮之中,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对于宪政民主的实现,以教育和自治的方式“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改造国民性,近代中国社会并无实现的土壤。但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近代中国面临的急务是“救亡图存”。因此,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救亡的紧迫性不容许历史以渐进的形式进行,君主立宪在这一时期与时代相悖,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严复自身存有精英主义的倾向,便导致与下层人民相脱离,无法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未看到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未能对国情进行更加深刻的分析,最终君主立宪的失败便是注定的。
参考文献:
[1]王栻.严复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王栻.严复集(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密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4]王栻.严复集(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孙应祥.严复年谱[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6]王栻.严复集(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冯峰.清末“自治”思潮的两个方向[J].史林,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