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逻辑

2019-09-19俞鹏管新华

西部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城乡现代化战略

俞鹏 管新华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开启了我国“三农”工作的新征程,顺应了新时代我国历史方位的变化和发展任务的升级,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伟大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战略的现实逻辑是:立足于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准确判断基础上的战略部署,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价值追求,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的战略设计。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现实逻辑;“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10-0025-0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逻辑,对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立足于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准确判断基础上的战略部署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不仅表现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状态,也表现在微观层面上。就宏观层面来说,这种发展的不平衡状态最主要体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不平衡。从微观层面来看,这种发展的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农业农村的发展充满着复杂性、艰巨性和挑战性,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版图中的最大短板。只有补齐这一块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才能释放更大的潜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后劲支撑。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又称“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这表明在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中,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作用,紧扣住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结构特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以乡村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内在结构性转变,从而达到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平衡性,使农业产业发展程度更加充分。

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為总方针,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强调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转变,从推进“农业现代化”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转变,致力于打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更加平衡充分的状态,从而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时代乡村发展实践中得到平稳有效的解决。

农村发展的不充分是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内在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这种不充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表现为城市和乡村发展的不平衡,因而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必须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原则,优先考虑农村在人才支撑、要素满足、资金支持、公共服务上的需求,着力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如在教育问题上“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1]10;在就业问题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2];在医疗问题上“建立健全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步整合城乡居民大病保险”[1]8;在公共文化上“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1]9;在人才配备上首先注重对农民的产业教育,加强农民的职业能力,使农民更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同时引导高校专业人员进农村,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改善农村社会智力结构,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在基础设施上“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1]17;在融资渠道上“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公共财政投入比例,更加注重对农村的倾斜力度,使农村公共财政投入量能够支撑乡村振兴的各项任务开展;在组织领导上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等[3]。另外,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融合”发展,不仅仅是用词的变化,更是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农村全面进步的新路径和新要求,是对乡村振兴格局的全新构建。乡村振兴战略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致力于从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方面对旧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使得农村在与城市实现共享发展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制度保障,从而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在解决“农业发展不充分”问题上,乡村振兴战略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牵引,按照产业兴旺的要求,在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动力方面进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完善,在生产方式层面上带动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使其生产力由内而外得到充分释放,变革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2018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要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要着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等;2019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充分挖掘本地区产业优势,做大做强本地品牌,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把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要素激活起来,释放农村发展的强大后劲。

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可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立足于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准确判断基础上的战略部署,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实践。

二、乡村振兴战略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价值追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纯粹的经济工作方法,而是立足于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价值追求而做出的有温度的战略设计。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4]24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与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挂钩,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挂钩。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振兴要“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充分体现了“为了农民,依靠农民,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回答了新时代乡村振兴“为谁出发,出发为了谁”的基本问题。在与农民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民生保障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3],要求按照计划实现贫困农村地区的全面脱贫。此外,农村面貌的改善也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活质量,关系着农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这一问题上,乡村振兴战略明确要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赢厕所革命战,净化农村社会环境,努力让农民生活得更加舒适更有尊严。

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也会有质和量上的提升,农民不仅仅关注于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更加关注乡村社会系统的整体发展,更加关注乡村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因而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坚持乡村全面振兴”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组织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当代农民在各方面的现实需求,统筹乡村社会系统,围绕着农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中的现实诉求和美好愿景,努力实现战略“总要求”的内涵提升。比如,“产业兴旺”是农民想要的农业模样,这有助于增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信心和动力,“生态宜居”是农民憧憬的人居环境,这回应着农民享受青山绿水、留住乡愁的至臻情怀;“乡风文明”是农民想要的乡风建设,契合着农民追求更有品味更加高雅生活的情趣;“治理有效”是农民希望看到的,补足了农民追求生活上的安全感,“生活富裕”是农民最想要过的生活,是对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满足。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出发点,体现着党的初心和追求,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

三、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的战略设计

如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国情以及我国奋斗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找准战略定位,做好战略设计,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进程。2017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3]因而,乡村振兴战略在有效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方面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乡村振兴战略注重长远规划,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和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在战略安排上与国家整体战略具有协同性。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时刻表,分别为“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与分两个阶段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时间安排是完全契合的。因而乡村振兴战略每一阶段任务的完成,必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进。

其次,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是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的系统战略设计。“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乡镇振兴战略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长远角度来审视现阶段的“三农”工作,在国家发展的宏观层面对“三农”进行定位,以当下我国农村问题的解决为基点,规划的是农业农村在我国现代化格局中的未来发展走向,因此,乡村振兴不是短期工程,而是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长期工程。在党的十九大上,乡村振兴战略首次被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七大战略之中,体现出它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纵深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乡村振兴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消灭“三大差别”理论的实践。“三大差别”的彻底消灭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要向共产主义社会方向前进。所以,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层面来说,消灭“三大差别”始终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注重和考虑的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整体上来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内在利益分配机制的作用,城乡之间、工业农业之间的差距不容忽视,这个城乡、工农二元结构是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以乡村社会系统的全面振兴为引领,是包括农业、农村、农民为“三位一体”的全面振兴,这种振兴是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更大发展。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从2020年到2050年,我们将用三十年的时间完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中国乡村的全面现代化,这一进程是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差别将越来越小的过程,是城乡融合、工农互补逐步实现的过程,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消灭“三大差别”理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moa.gov.cn/ztzl/jj2019zyyhwj /2019 zyyhwj /201902/t20190220_6172154.htm.

[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7-12-30.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城乡现代化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边疆治理现代化
战略
城乡涌动创业潮
战略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