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柿子的故事
2019-09-19韩飞
我叫韩飞,来自保康县马良镇松树堡村,今天给大家分享我和柿子的故事。
自打我记事起,老家的山上就有一片茂密的柿子林。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年代,每到秋天,那一颗颗灯笼似的红柿子便成了我童年里最美味的记忆。
在外漂泊的那些年,我也时常买些柿子,夠大也够甜,但总觉得缺少了家乡柿子的那种味道。
松树堡村平均海拔1000多米,属高寒山区,逢年过节回老家,看到家乡泥泞的道路、撂荒的山地、空心的村庄,我时时黯然神伤。
慢慢地,一个心愿在我心里扎了根。我是松树堡的人,喝着松树堡的水,吃着松树堡的柿子长大,我得为乡亲们做好事,做实事,让他们过上沿海地区农民一样富裕的日子。
我不走了!2018年2月,我当选为松树堡村党支部书记。村“两委”班子、驻村干部积极作为,依靠精准扶贫的好政策,这一年村里基本解决了水电路等问题,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基础设施改善了,村民却还没真正富起来。怎么发展脱贫产业?怎么保证稳定的收入来源?我挨家挨户地走访,有人跟我开玩笑:“咱们村里最多的就是那些老柿子树,这算不算是个产业?”
这句话突然点醒了我。是呀,这些柿子树为什么不能是产业?现在市场上很少能看到新鲜柿子出售,超市里的柿饼也要几十块钱一斤,如果能利用现有的柿子加工成产品再卖出去,那么全村脱贫奔小康就不是问题。
我的想法得到镇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一年下来,我跑了7个省12个县市区,行程1万多公里,请教同行专家技术人员300多人,3次赴中国柿子之乡陕西富平,考察柿饼产业,还把专家请到松树堡村考察土壤气候。当得知我们村的环境特别适合种植高山优良柿子品种时,我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
我知道村里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差,干部群众的观念也比较保守。为了尽快促成这个事儿,我在村支部会议上立下军令状:“我们就试验性地发展柿子产业,所有前期费用由我个人承担。失败了,所有损失算我的;成功了,这个产业就是集体的。”
当年10月,我从家里拿出了5万块钱,建起了柿饼加工晾晒场房,购买了半自动柿子削皮机,聘请了技术人员指导。通过科学选果、平衡吊晒、防霉增色、干湿拿捏、架上潮霜等新工艺新方法,我做出了与传统不一样、色泽鲜亮的3000多斤水晶柿饼。这些柿饼甜、香、软、糯,吃过的人都说好,私下有人开玩笑地叫我“柿子大王”。
为了顺利销售柿饼,我又筹资成立了保康县马良镇电商创业基地。通过电商平台,一个星期不到,3000多斤柿饼销售一空。
今年3月,我们引进陕西富平尖柿优良树种3万棵,免费发给全村老百姓种植,预计3年后全村柿子产值可达1000万元。
那时候,我才是真正的“柿子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