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及启示*
——以成都大学为例
2019-09-19吴忠明叶安胜
李 勇 吴忠明 叶安胜
(成都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6)
大学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担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1]。目前,国内的高等院校通过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育人环境、选拔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一系列教育教学体系、制度和配套政策进行创新与改革,构建了以荣誉学院为依托,以“前期强化基础、复合交叉,后期导师指导、个性化修读、研究性学习”为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荣誉学院的精英追求,从其命名上即可看出与大学内普通学院的区别。在命名上,或采用高校优势学科领域的杰出人物命名,例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或采用高校的校园文化精神来命名,例如武汉大学的弘毅学堂、上海交大的致远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求索荣誉学院……。虽然各自人才培养的学科领域不同,但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一、创新型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
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从汉语语法学分析,“拔尖创新人才”中,“拔尖创新”是修饰语、“人才”是中心语。“人才”是人才学中的核心概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具有实践性、政治性、开放性、创新型等特征[2]。人才成长论作为人才学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指创造实践为中介的内外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强调了内在因素(先天遗传、后天学习成长)、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因素)以及创新实践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3],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得以让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得以丰富与发展,“科学人才观”应运而生,为人才的成长与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但由于高等院校办学理念的束缚、内部管理与评估制度的不完善和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等因素[4],人才培养的瓶颈依旧难以突破,其本质上没有理清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特性。
人才成长规律理论涵盖了师承效应规律、扬长避短规律、最佳年龄规律、马太效应规律、期望效应规律、共生效应规律、累积效应规律、综合效应规律等内容,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用人规律提供了理论指导[5]。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特征,让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型人才应具有理想、志向、思维、专业、精神、作风方面的实质内涵,如图1所示[6]。
图1创新型人才的具体内涵
“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需要理解“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出类拔萃的人才,是创新人才中的佼佼者,是具有超凡的创新精神和杰出的创新能力且一定能够引领更多优秀创新成果的人才。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对尖端创新人才特有的用语和词汇。国外虽然也有“创新人才”或“杰出人才”等类似的词汇,但却未见有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直接表述或专门定义。国内学者对此定义也众说纷纭。总的来说,拔尖创新人才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结合体,应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杰出的创新能力、超强的系统思考能力、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健全的人格修养,能够在某一领域中有较大影响且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如图2所示。
图2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
二、成都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为适应成都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的需要,2015年7月,作为省内唯一一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成都大学决定成立成都大学张澜学院,学院以20世纪20年代国立成都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张澜先生的名字命名,现任院长是成都大学校长。张澜学院是成都大学对优秀本科生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学院,通过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制度设计、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
(一)顶层设计人才培养体系
成都大学张澜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和先导,也是学校探索和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通道。从招生选拔、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专业导师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学院进行教学实践创新和教学管理创新。
1.培养方案
学院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博专兼融、德能并重的教育理念,立足学校区位优势、学科优势和政策优势,聚集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样化、个性化、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1)阶段性培养。学生进入张澜学院后,集中强化大类通识教育(包括高数、英语等必修课程)的培养,主要修读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和校级素质模块课程,同时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自主构建个性化课程菜单。(2)淘汰制。学生荣誉学籍采用动态管理,实行滚动进出机制。每学期进行荣誉学籍审核,对不能适应学院培养模式、未达到荣誉学籍条件者实行分流,回到相关院系继续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完成学业,取消荣誉学籍。(3)导师制。学生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帮助学生制定符合个性化发展的专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学业、专业选择、各类创新试验计划、科研训练以及论文写作等个性化指导。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修读方式,允许申请替代相关课程或冲抵选修课学分。(4)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可在全校范围内任意选课或跨校选课,由导师指导,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完成相关课程学习。(5)创新培养不断线。课题研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在导师安排下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参加校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同时完成规定的科创学分,提供"第二校园"经历。(6)搭建国际化教育平台。通过聘请国际一流学者来校讲学以及选派学生到国际一流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和科研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成都大学已和美国、新西兰、泰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二十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院学生有优先参加各种国际交流项目的机会。
2.培养目标
张澜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专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积极接纳广大学子,同时也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对志存高远、具有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和潜质的优秀学生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和特色荣誉课程体系,为入选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学术理想,凸显自主学习、个性发展,使他们在校期间保持“领跑"状态,今后工作能够具备“领军"素质,能够成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德才兼备、勇于担当、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生,为学生未来成为具有活力和持续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旨在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管理机制
张澜学院聘请一批高级骨干教师,发挥高水平教师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积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院从全国各地报考成都大学的优秀考生中严格遴选,入选学生称为驻院荣誉学生,享有荣誉学籍、荣誉课程、荣誉项目、荣誉证书等各项荣誉政策和机制。
张澜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相关教学管理工作由张澜学院和学生所在二级学院共同负责。张澜学院主要负责包括学生的招生选拔,荣誉课程教学计划、实施和质量评估,学生课题管理、学业导师管理,学生荣誉奖学金评定等。除此以外的其他课程教学、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学籍、学生档案、思政工作、党团工作、评奖评优、毕业审核等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归属二级学院负责。
具有荣誉学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在正常学制内完成荣誉学生所要求的培养内容的学生,可获得相应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并取得成都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荣誉证书。
(二)张澜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相较于国家部属院校、省属院校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地方院校由于原起点不太高、资源有限等因素,应根据学校实际,科学设定培养目标。成都大学张澜学院高度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学院的客观条件和特色以及社会需求等因素,在强调学术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关注人才的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水平建设。
一是更新教育理念,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张澜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横向多类型、纵向多层次的培养模式。学院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不拘泥于专业固定学习课程的限制,坚信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丰富的交叉课程学习。注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个性化培养,将学生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为学生的个人发展保驾护航。第一,自主选择专业导师。在培养过程中,张澜学院实行“导师制”,即学院为每位学生选聘和配备具有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等资格的一批学识渊博、思想活跃、经验丰富、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与科研指导的导师。导师选择采取双向选择制度,学生可以在张澜学院导师库里面选择自己心仪专业的对应老师和老师协调达成共识即可建立起导师关系。同时,学院根据学生的的个性和特长,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有机结合,过程实行“淘汰竞争制”,从而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自主确认主修专业。学生可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通过前期强化通识基础和学科大类基础,在充分了解当前学科状况、未来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志向自主选择一次专业(必须符合教育部、学校转专业的政策要求),并在导师指导下跨学科制定个人修读计划。第三,自主选择多向发展。学院充分借鉴国内外重点大学“荣誉计划"的人才培养经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思辨思维、独立见解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创新能力训练机会。
二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荣誉班级及课程管理。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只有掌握了宽广而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具备了融会贯通的能力,才能在科学上有所发展,在技术上有所创新。第一,实行荣誉班级管理。张澜学院设立文科实验班和理工科实验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致力加强对学生的精神培育和人格塑造。第二,设立荣誉课程。学院荣誉课程以教学“高端化、研究化、国际化"为目标,以名师优教为核心,以基础深厚、教法先进、知识交叉复合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价值判断与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创造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每门课堂以小班教学为主,将知识传授与研究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全面实施研究性教学;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究、阅读报告、研究性实验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传统的“学到了什么"向“如何学"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到如何查找理解知识转变。
三是推进国际合作,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第一,深入推进国际合作。2015年,成都大学坚持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与中国台湾、美国、韩国等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友好合作联系。学校以此为契机,优先支持张澜学院拓展渠道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积极营造国际化校园氛围,从而为学生提供接触国际学术状态、了解学科前沿以及与国际学术大师交流的机会,增强学生国际交流意识,提升国际化视野。第二,优先匹配政策支持。学院学生的图书借阅权限与在校研究生一致;学校各类科研中心、实验室、资料室优先为张澜学院学生开放,并优先提供专用上课教室和自习教室;学校设立荣誉奖学金,符合条件的学生均可申请,覆盖面达到100%。第三,注重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始于旧事物提出的问题,源于探索新事物的实践。南京大学陈骏校长曾提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传授新知识新技能,还要鼓励他们积极开展自主实践。”[7]科研活动是培养实践能力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张澜学院通过学业导师学术指导、荣誉创新训练计划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接触专业学术状态、了解学科前沿,并开展相关科研活动。
四是创新评价方式,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第一,注重过程性评价。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丰富,培养目标多元,教学方式灵活,必须有科学的评价方式支撑,才能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基于培养目标,张澜学院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构建多元评价系统。从学生的学科知识、实践技能、科研创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注重过程评价,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优劣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在不同方面探索和创新。第二,引入核心竞争力指标。学校在年度目标考核中以量化方式引入学校核心竞争力指标,激发学院竞争活力,负责推进落实学院竞争力建设工作,协助完善各学院的竞争力建设方案,通过监督、评估和服务等措施促进学院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使各学院形成一股你追我赶、龙腾虎跃的竞争氛围。
四、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的主力军,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理念等方面与研究型大学不尽相同,因此,在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更应结合各自办学特色及区域发展优势,探索各美其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此,本研究有几点深入思考:
第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地方本科院校的荣誉学院对志存高远、具有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和潜质的优秀学生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和特色荣誉课程体系,为入选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学术理想,凸显自主学习、个性发展,使他们在校期间保持“领跑”状态,今后工作能够具备“领军”素质,能够成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德才兼备、勇于担当、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生,为学生未来成为具有活力和持续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在高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任何一个大学的经验都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到另一个学校,拔尖人才培养绝不能“照搬照抄”,必须坚持不拘一格,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愿景。探索是充满艰辛的,要选拔优秀学生,并集中优势资源培养出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仍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其中,荣誉学院的学生遴选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等制度的完善仍任重道远,只有拥有了健全的制度建设,学院的工作推进才能有章可循,不因主观因素产生不公平的教育现象。
第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凸显特色性与创新性。高等院校荣誉学院不仅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更是对其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是用流水线可以培养出来的,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培养。特别是要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办学特色和区域发展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我国东、中、西部因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导致地方高校办学呈现不同的优势与弱势。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创新人才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而高校责无旁贷,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责任。对于西部或欠发达地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显重要。创新人才的扩散和辐射功能是巨大的,区域经济的提升与社会稳定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聚合效应。
第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实现整体协同。高等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学与管理改革的创新基地,主要采用荣誉学院实验班制度,共同谋划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在制度环境内,这种荣誉学院实验班师生具有一定的“特权",校内外的优质资源一定程度上向其倾斜,易造成“资源分配不均匀"的矛盾,可能造成与其他学院的制度性冲突,导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与探索受到阻碍。同时,由于荣誉学籍体系内的动态管理机制,学生分流之后,因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差异,学生可能会出现专业学习脱节、部分课程学分无法认定等情况,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应在教学改革与管理创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协同性[8]。
第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回归“以人为本”的核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客观上是为了培养出具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德才兼备、勇于担当、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主观上是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强个人、城市和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而出谋划策。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制度的核心是人才,回归教育的本质、尊重学生的客观成长规律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依托,科学规划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定位培养目标,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基础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阶段性培养,一步一个脚印,各个阶段思路清晰,才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面有量的提升、质的飞跃。
五、结语
成都大学张澜学院始终明确自身定位,深入调研国内外重点大学“荣誉计划”的人才培养经验,构建及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思辨思维、独立见解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力量,在普及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应结合自身发展理念和区域应用优势,大力弘扬学术精神、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9],努力打造一只顽强的生力军,为地区、国家培养具有优秀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