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参与模式与发展策略*
——以成都大学为例
2019-09-19吴中超
吴中超
(成都大学 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行业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个基本主体分别投入各自优势资源与能力,在地方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等政府与市场其他主体协同支撑下,共同进行以技术创新活动为主的全面协同创新行为①。
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1]),强调: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与各类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互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推动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以达到: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优势,有效整合创新资源,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截至2018年5月底,全国共有本科院校1 243所,其中公办本科大学817所、民办本科学校417所、中外合作办学学校7所、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学校2所②。本科院校中除去100多所研究型大学与特色研究型大学,绝大多数本科院校属于地方本科院校。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根据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众多地方本科院校正积极向应用型转型,办学思路转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定位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链接少数研究型大学与广大高、中职业院校的作用,加之本身数量众多,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具有关键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随着协同创新范式的兴起,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近年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前沿与热点,国内外学术界开始探索将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促进区域创新绩效提升的手段。研究表明,开放式的创新体系中,三重螺旋结构中大学、政府、产业三方能够产生多重互动效应,被认为是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创新绩效的重要条件。蒋伏心(2015)从产学研协同度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产学研协同创新对区域创新绩效短期具有正向影响作用,长期则表现出不稳定特征[3]。Lecocq等从技术生命周期的角度考察了欧洲地区的产学合作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技术萌芽期和技术成长期,产学合作都对区域绩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白俊红(2015)将协同创新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考察,证明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区域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5]。
国内外学者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提高区域创新绩效方面取得共识,认为产学研各方的独特作用及互动效应是主要原因。本文目的是希望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视角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应用型高等院校对区域创新的独特作用,更深入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方向、路径与人才培养模式等学校发展核心问题,并以成都大学的产学研创新活动作为案例,以期为今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思考和经验。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
(一)可为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培养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一般都立足地方,围绕当地省份、城市,突出应用型的发展思路,致力建设具有特色的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创新人才培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坚持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
以成都大学为例,成都大学创立于1978年,是成都市政府兴办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立足城市型、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目标建设,致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城市大学。学校坚持校城融合、开放协同、区域应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对接区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建立政府部门、企业、毕业生代表和学校四方组成的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解决了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关联度不高的问题。学校探索构建开放协同的人才培养过程,形成了政府部门引导、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科研支撑的人才培养过程,如与成都市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建中国首所综合性大学足球学院培养足球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与成都市宣传部门共建新闻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学校70%的毕业生在成都地区就业创业,为当地制药、旅游、食品、护理、建筑等骨干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连续多年被评为“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成都市小学70%左右的校长与公办幼儿园80%左右的园长均为学校毕业生。
同时,学校探索与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延伸。2015年学校成立张澜学院,选拔部分具有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和潜质的优秀学生到学院集中学习,并实施开放式、多样化的“一对一”特色人才培养。学校2015年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强化“创业者、创业导师、创业活动、创业平台”四位一体机制建设。构建“塔式”创业教育模式,聘请了50多位知名人士担任学校创业导师,校政企共建台湾文创科技中心等校内创业平台、英国圣地瑞丁珠宝设计中心,鼓励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学校“大学生创业园”获批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年产值近2 000万元[6]。毕业生秦树入选“2017年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
(二)可加速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三方主体融合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结合当地区域特色产业与优势产业,促进产教融合,校地互动,形成学校与地方融合互动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理定位并主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对接可加速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三方主体融合发展。
以成都大学为例,学校积极加强推进学科交叉、校城互动两种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对接当地产业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动漫与文化创意、生物医药、城乡教育、智慧制造与城市建设四大学科群,科研实力不断提升。近5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46项,其中国家科技奖1项;授权专利(含软件著作权)总计287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学校2018年自然指数全国位列第187位,四川省第6位[6]。该校较强的科研实力与科研对接地方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使得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与当地企业与科研院所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具备了现实条件。
成都大学积极推进校城融合,促进与当地城市互动发展。作为城市型综合大学,学校立足办学根基在成都和成都的发展。成都市政府非常重视学校的发展,在政府部门工作报告中连续3年提出“高水平办好成都大学”,2018—2020年计划筹措40亿元进行学校高水平建设。学校围绕成都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化大都市特色的教育体系,按照“需求导向,产教融合”的思路,把办学方向转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来,转到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传承成都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为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同时,学校实施特色战略,服务城市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学校主动服务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与成都市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对接的“六大专业平台”,包括健康产业、文化创意、教师教育、国际合作教育、汽车产业、电子信息等,覆盖九大学科门类与41个本科专业。学校以科研团队建设和交叉研究中心为重点,通过加强平台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服务成都产业战略发展需要。近5年服务于成都市的科研项目达530余项[6]。
(三)高校科研基地可以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基地与实践(实训)基地是高校进行校企合作、校所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支撑,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试验田和孵化器。以成都大学为例,学校现有省部级科技平台11个、省厅级科技平台1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学校与中国农科院、新华三集团和成都市各区(市)县及市级部门建立了政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共建有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中国农科院成都研究生分院、成都学院新华三IT学院、成都研究院、成都文献中心、天府文化研究院、成都新闻学院、成都足球学院、成都会展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旅游研究院、成都药物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学校建有全国唯一的幼儿体育发展研究中心,泰国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
二、参与模式选择
大学参与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选择会有许多影响因素,比如企业性质与规模、所在行业、大学科研能力、企业创新目标、产学间地理距离等,目前主要有三种参与模式。
(一)地方政府主导型
我国的创新创业文化从严格意义上说总体上是政府主导型创新文化,政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中能起到关键的组织牵引作用。国外一些国家,比如日本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也是由日本政府牵头建立的官产学研多位一体的科研体制,并出台系列研究制度与法律。③韩国也通过政府主导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成为通过创新实现后来居上、快速跻身发达国家的典范。我国由于高校数量与层次较多,情况比较复杂。从中央政府层面,政府主导型产学研协同创新往往选择全国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从资金与政策等多方面重点倾斜支持其发展,这类大学也往往选择大型国企、民企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从区域层面,地方政府由于与地方应用型高校有着天然的联系,当地政府往往有统一规划与部署,主动牵头引导地方高校积极参与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
图1政府主导型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地方政府主导模式优势在于可以整合区域不同异质性资源,协同各种创新主体力量,建立多学科专业融合、多技术集成、多团队合作的立体网络式全新的合作模式,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把握产业应用技术前沿与企业实际科技需求,及时掌握市场科技创新动态[7]。政府主导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见图1。
以成都大学为例,成都大学重要产学研研究基地——成都大学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肉类品质提升和安全控制工程技术实验室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四川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以食品加工与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成都市肉类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联合四川省肉类产业化龙头企业(四川高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重点实验室以校企合作与应用研究为特色,与20余个龙头企业进行工程中心、行业中心、产业研究院、产学研联盟等的联合组建,构建了肉类产业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平台,以市场导向和产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实施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产业化开发项目50余项,形成50余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实用新技术,建立产业化加工基地20余个,开发优质新产品60余种,技术转化应用效益超过60亿元。通过合作实施国家卓越工程师、四川省特色专业建设等人才培养项目,培养本科与硕士生1500余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300余人,每年为企业进行技术和安全员培训800余人次。重点实验室按照“流动、联合、开放、竞争"的机制建设和运行,在平台搭建与团队建设、技术研发与成果应用、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高校主导型
地方应用型高校虽数量众多,但大体可以分为行业高校④与地方综合应用型大学两类。前者往往原归属行业部委主管,可以看成行业办学⑤。它们与行业有密切的联系,具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天然基础。这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有较长期的行业背景,众多毕业生在该类行业企业就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各类合作交往密切,学科专业建设也有浓厚的行业特色,具备独特的行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比较优势。我们认为这类院校由于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天然优势和基础,可以在区域产业发展中发挥更主动的作用,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行业优化进步在人才培养、基地共建、项目合作等多方面发挥协同主导作用,主导建立校企联盟、校所联盟等多种产学研协同形式。
地方性综合应用型大学则往往由地方政府举办与主管,很多院校甚至由当地多个学校合并而成,形成学科门类较齐全的综合性高校。此类高校虽然行业优势不如行业高校,但是具有天然的地方特色,了解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情况,毕业生当地就业比例很高,分布当地各个产业领域。这类高校也可以发挥主导作用,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地方科研院所进行以服务当地社会经济的各类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高校主导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见图2。
图2高校主导型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以成都大学为例,学校2018年5月与南方测绘集团签约成立南方测绘成都大学示范性产学研基地⑥。该基地今后将在企业导师、人才引进、设备维护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建立互相依托、互相扶持、共同发展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拟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交叉进修、成果转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将在测绘装备、位置服务、地理信息新型技术、建筑规划、精准农业等领域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更宽领域与更高层次上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四)企业主导型
这种模式往往以区域优势主导产业集群与产业链中核心企业为龙头、以发展自身优势主导产业为前提与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各类协同创新活动。相比前述两种模式,这类企业主导型模式是最贴近区域社会经济产业的市场化模式,在国外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比较常见,如美国硅谷的一些科技企业往往具有这样的模式。我国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区域产业市场化程度也有很大区别,目前这类模式在国内较少,在某些市场化程度较高与产业集群化高的区域有一些大型企业采用这类模式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实际上,我国更多应该以企业主导型模式为主,才更能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这类模式今后应该逐渐形成主流模式。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参与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
(一)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依托现有科研基地,紧紧围绕地方需求,与地方社会经济产业融合发展,以此为宗旨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提升服务地方能力。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与当地支柱产业或特色产业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签订校企合作办学等方式开展订单式培养,开展包括联合人才培养、项目科学研究、基地共建等全方位协同。还可以与当地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共性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强化学生校外实习实训。此外,在协同创新方面,应该以多方项目合作为纽带,逐步建立“成果转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这种紧紧以围绕当地经济产业需求为抓手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能够建立地方本科院校独特的竞争优势,学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都进一步增强,以成果转化带动科学研究,并以科研反哺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将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大大提高。
(二)创新科研教学体制机制,以校企结合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
多年来,产学研协同发展受阻主要来自体制机制问题,导致高校与科研院所研究成果实际转化率低,对企业技术与非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有限。这里既有教育改革顶层设计和宏观管理体制的问题,也有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三方的组织协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从高校本身角度,原有的教学科研与当地经济产业发展脱节,形成高校科研与企业应用“两张皮”分离的现象。传统科研体制机制不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主动创新科研体制机制,以“校企结合”“校所结合”为导向促进科研工作,积极开展特色科研。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统筹科研工作与主攻方向,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基础打造特色科研,积极探寻与区域产业经济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接口”,科研课题应以融合当地经济社会产业发展为主要方向。特色科研活动与成果,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参与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要素和接口,也是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以特色科研促进教学,才能形成以科研为支撑的教学,科研教学都“接地气”,实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探索高校学科专业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更好实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应积极探索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研究分析自身学科专业集群与当地产业集群的匹配度、协同创新机制、机理与模式,探索以当地产业集群为导向促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集群建设体系构建,以及以产业链协同创新为导向的学科专业链的协同建设体系构建。只有改革以往那种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相互脱离的“两张皮”现状,探索构建以区域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学科专业建设综合体系,才能实现高校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为实现此目标,可以从学科专业链与区域产业链协同以及学科专业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协同两个层面开展协同创新,逐渐完善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学科专业建设体系,应对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学科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三者高度匹配的必然趋势与要求。
(四)充分利用现有实训基地与科研基地的重要支撑作用,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立足地方、融入地方经济产业,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各产学研主体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建立与完善多方合作交流平台。实训基地与科研基地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参与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以已有实训基地与科研基础为依托积极培育创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有利于集中各主体创新资源,组建协同创新团队,选择合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既有利于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以项目合作形式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又有利于提升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加强学校专业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
(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树立市场导向理念
当前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根本原因是高校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的。所以要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首先需要良好理念的引导。这些理念中最首要的是市场需求导向理念,即高校科研、教学等工作应主要依托社会经济急需解决的技术与管理问题,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理念引导下提升地方高校的科研、教学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协同的理念引导下同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各方主体开展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协同创新的目的。只有逐渐完善市场导向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情况,当然这是与产学研各方主体都有关系的一项系统工程。
(六)加强院校协同,注重同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院校的衔接
社会人才类型在宏观结构上大体分技能型、技术型、工程型和学术型四类[8]。高职院校以培养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研究型大学则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两条腿是“瘸跛腿”:普通高等教育不管理论学术型还是技术应用型都囊括其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完整,而高职教育仅有专科层次[8]。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方面尚存在诸多需完善的地方,其中人才结构方面最主要的问题是技能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在学历方面存在衔接真空,社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也停留在专科以下低学历层次的认识当中。实际上,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一样,需要“顶天立地”,既注重原始理论创新人才培养,也应注重培养大量本科以上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衔接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院校方面具有天然的体制优势,应利用这方面优势主动与区域研究型大学及高职院校合作,协同创新培养人才,形成从大专、本科至研究生层次的完整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人才结构的完善做出更大贡献。
四、结论
综上,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在协同育人、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起到关键作用,高校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也有多种模式选择。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今后更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重点在产学研各方合作长效机制、协同工作协调机制、协同育人机制、学科专业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教师培训机制、产教深度融合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因“校”制宜、因“地”制宜进行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探索,借鉴国外先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进行多元化的改革创新,推动高校应用型转变进程,为迅速提升国家与区域创新能力与绩效发挥重要作用。
注释:
①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学者们有多种定义,但总体按照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两个角度进行的界定。
②教育部网站数据。
③日本官产学研多位一体的相关法律包括《研究交流促进法》《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大学等技术转让促进法》《产业技术力强化法》等相关法律。
④比如我国的航空航天、海洋、地矿、石油、化工、医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领域有众多此类高校。
⑤这类行业办学主要是公办大学,近年很多民办高校也属于行业办学类型。
⑥在成都大学设立南方优立全息虚拟科研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