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成都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解析*

2019-09-19陈鹏羽

关键词:经济区成都变量

陈 堂 陈鹏羽

(1.西南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2.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四川 德阳 618500)

2007年6月,国家批准以成都、眉山、资阳、德阳、绵阳等五城市为基础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探索与实践,2010年1月,乐山、遂宁、雅安先后加入成都经济区,共同探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共建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知识产权区域协作机制等方式携手促进成都经济区合作发展,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015年在四川省被确立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背景条件下,创新能力对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日益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①。如何观察并理解成都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利用区域创新外溢效应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一步促进成都经济区协同发展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议题。

文章以结构方程模型为研究方法,对成都经济区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找到成都经济的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并对成都经济区提升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一、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现状

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提出“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创新者将资源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创造出新的价值。通过创新可以获得“潜在利益”,能够促进经济结构提升和经济发展[1]。1987年,英国学者弗里曼(C.Freeman)使用“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的基础[2]。Riddel和Schwer认为:区域自主创新是区域内不断产生与商业相关的创新潜力[3]。成都经济区是四川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区的基础, 成都经济区通过区域创新,能够达到区域共生协调发展,推动全面改革示范区的建设[4]。臧欣昱、马永红和王东成以效率的视角分析后认为:区域协同创新主要受政府、市场和企业三个方面因素的驱动[5]。毛磊、谢富纪和凌峰从多维邻近视角分析认为:地理邻近、组织邻近、社会邻近、制度邻近和认知邻近等因素,对跨区域协同创新有影响[6]。曲泽静和史安娜以长江三角地区为例分析认为:自主研发能力、知识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创新能力和技术获取能力是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7]。徐兰和方志耕从区域创新子系统的角度分析认为: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政策创新、科技中介是区域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8]。周文泳和项洋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认为: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有重要影响[9]。余利丰从协调发展理念分析的视角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次中心城市进行了选择实证研究,认为选择和培育恰当的次中心城市有利于城市群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10]。从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区域创新研究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深入的,并针对各地区,分层次、分情况、多角度对区域创新现状进行研究,这对成都经济区域创新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只是对于影响成都经济区区域创新影响因素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各因素权重研究也各不相同。成都经济区是四川省全面改革创新示范区的战略要地,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与其他地区不同,成都经济区发展过程中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对其他地区借鉴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之前的研究一方面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依据,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研究空间。在前人的基础上,从多维度进行分析,以结构方程模型为基础,结合成都经济区创新现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找到成都经济区区域创新影响因素,为提高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效率提供决策依据,为成都经济区和四川省全面改革示范区建设提供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结构方程分析法

采用结构方程法分析成都经济区区域创新现状,处理多水平数据和纵向数据之间的关系,找到区域创新的影响因素,为建议的提出,奠定事实基础。

结构方程是一种因果关系检测模型的方法。其包括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

测量模型是对于指标和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描述。其表达式为:

x=Λxε+δ

(1)

y=Λη+ε

(2)

其中,x表示外源指标组成的向量,y表示内生指标组成的向量,Λx表示外源指标与外源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外源指标在外源潜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Λη表示内生指标和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内生指标在内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δ和ε分别表示外源指标和内生指标的误差项。

结构模型用于描述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其表达式为:

η=Bη+Γε+ζ

(3)

其中,η表示内生变量,ε表示外源变量,B表示内生变量之间的法关系,Γ表示外源变量对内生变量之间的关系,ζ表示结构方程的残差项,反映η在方程中未能被解释的部分。

(二)研究体系的建立

1.变量的确定

以成都经济区所在的:成都、眉山、资阳、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等八个城市的区域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在以上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相关学者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评级指标的研究成果,文章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环境创新、创新载体作为外潜变量,区域创新能力作为内潜变量。

知识创新不能直接表现出来,是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基本来源。可以通过高校和科研机构的R&D人数、R&D经费支出、科研项目和课题数量作为观察指标,反映出区域创新的知识创新水平。

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作为主体的经营活动者,可以通过企业内部R&D人数、R&D经费支出、开展自主创新企业的数量为测量指标。

环境创新以政府作为区域创新的环境提供者,为区域创新提供条件,以政府创新人才支出、政府部门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和投入到科技事业费用作为测量指标。

创新载体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平台,它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孵化、培养和交易的空间。因此以公共技术(信息)服务平台数、科技园(产业化平台或技术化平台)数、科技孵化器(科技培育中心)数为测量指标。

专利和高新技术产值是创新的具体表现,因此,选择三种专利授权量、高新技术产业值反映区域创新能力产出水平指标。

四个外潜变量相互影响、互为依存,缺一不可,共同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影响。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和社会培养科研人员,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合作,也会导致高校和科研机构增强科研资源的投入;政府增强科研方面财政支出,提供更完善的科研平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创新活动将更加积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研产出越多,带来的社会效益越高,对政府也会提供更多的科技成果;创新载体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孵化和交易平台,创新载体越完善,对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作用越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越强,也进一步促进创新平台的完善,如图1所示。

图1区域创新能力体系结构方程模型框架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以上文献分析为基础,根据数据获取的科学性、可获取性、完整性的要求,体现潜在变量、显性变量间的关系,建立成都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成都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总结和吸取以上文献分析的基础,建立了相应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

H1:技术创新活动对成都经济区区域创新产生正相关影响

H2:知识创新活动对成都经济区区域创新产生正相关影响

H3:环境创新活动对成都经济区区域创新产生正相关影响

H4:科技创新载体对成都经济区区域创新产生正相关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选择成都经济区的八个城市的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以2007—2016年《四川省统计年鉴》《四川省统计公报》《四川省科技统计年鉴》《四川省科技统计公报》为数据来源,对成都经济区创新能力进行验证性分析。

(二)验证性分析

由于成都经济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各个测量指标的单位和衡量级别不尽相同,为了更好地反映出成都经济区创新能力,排除指标之间单位不同和衡量级别不同而对创新能力的评价造成的影响,分析中对每一个测量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达到数据对结果的正向映射,采用以下归一化方法。

(4)

式中,Aij为标准化结果;aij为第j指标第i年数值。

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利用公式(4)进行归一化处理后,选用结构方程模型为主要方法,利用AMOS 17.0进行数据拟合,构建成都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结构方程理论模型,一个内生结构变量是成都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F5),四个区域创新能力外生结构变量分别为:知识创新能力因素(F1)、技术创新能力因素(F2)、环境创新因素(F3)、创新载体因素(F4),研究假设四个外生结构变量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如图2所示.

图2区域创新能力结构方程模型

AMOS 17.0软件运行结果显示,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为:卡方值=104.810,DF=69,CMIN/DF=1.519,显著性概率值P=0.061,接受虚无假设,RMSEA=0.040,适配度良好,CFI=0.977,GFI=0.903,AGFI=0.910,NFI=0.938,RFI=0.906,IFI=0.978,TFI=0.966,拟合指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模型拟合很好,表示假设因果模型与观察数据有较高的契合度,如表2所示。

表2 拟合优度指标表

(三)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最终标准化路径显示,知识创新因素、技术创新因素、环境创新因素、创新载体因素对成都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均有影响,具体如下:

首先,成都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主要受到知识创新因素、技术创新因素、环境创新因素、创新载体因素的影响。其中技术创新因素影响最大,路径系数为0.47,知识创新因素次之,路径系数为0.30,环境因素影响第三,路径系数为0.21,创新载体因素最小,路径系数为0.13。知识创新底蕴越扎实,技术创新能力越强,环境创新能力越好,创新平台越完善,对成都经济区区域创新推动作用越大;反之越小。

其次,在技术创新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方面,企业R&D经费支出、企业内部R&D人数、开展自主创新的数量均对区域创新能力带来影响。其中企业R&D经费支出影响最大,路径系数为0.94,H1成立。区域创新能力提高对企业R&D经费支出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在资源配置上对创新技术开放投入更多资本。企业R&D经费支出越多,也就意味着企业投入到企业创新开放资源越多,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也就越强,对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作用也就越大。企业内部R&D人数的多寡对区域创新能力也有影响,路径系数为0.75。企业从事科研开放能力的人力资本越强,企业创新能力越强,对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作用也越大。开展自主创新企业数量也对区域创新能力有较大影响,路径系数为,0.74。自主创新企业越多,意味着社会创新能力越强,对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作用也越大。

第三,在知识创新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的R&D人数、科研项目和课题数量、R&D经费支出均对区域创新能力带来影响。科研项目和课题数量影响最大,路径系数为0.82。高校科研项目和课题数越多,意味着高校和科研机构对科学研究越重视,在科学创新上分配的资源越多,从业人员也越多,科学创新能力也越强,H2成立。成都经济区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发展、金融支持、开放合作战略,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通道。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验,出台了《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在全国首次提出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引导在蓉高校院所采取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形式自主处置科技成果,大大提升了科技创新转化力度。

第四,在环境创新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方面,政府经费投入的科学事业费用和政府科技三项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大体相当,具有较大影响,政府经费投入的科学事业费用的路径系数为0.86,政府科技三项支出的路径系数为0.84,H3成立。政府用于科研三项支出与投入的科学事业费用越多,意味着政府越重视科学事业,投入创新项目的基础资金和设施设备越多,给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带来更为良好的科研环境,科研人员也会心无旁骛地从事科研,更好地完成科研项目和促进科研产出,给区域创新带来更大的推动作用。政府创新人才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有影响,路径系数为0.78,说明政府引进科研人才资金越多,越能让科研人才体现自身人力资源的价值,越能留住高层次人才,从而推动当地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科研人才引进后需要适应当地科研环境,科学产出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对于区域科研创新能力即期影响力较弱,远期影响力较大。成都经济区简政放权,放宽创新创业活动的市场准入,严格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大力实施科技领军人才聚集行动,制定《引进全面创新科技领军人才办法(试行)》,推进高端人才聚集和高层次紧缺适用人才培养。成都经济区逐步完善创新环境,极大地推动了成都经济区区域创新建设。

第五,在创新载体因素上,公共技术(信息)服务平台数和科技园数的影响因素较大,其中科技园数的路径系数为0.81,公共技术(信息)服务平台数的路径系数为0.78,H4成立。技术交易中心和技术交易集散地越完善,越能给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孵化、培养、发展、交易创造良好的空间,越利于创新的实现。成都经济区大力打造成德绵合作园区建设,全力打造成德绵产业合作、协调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加快构建成都经济区“1+N”多边合作的紧密型经济圈。大力推进成果孵化和产业化载体培育,建设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服务新型平台,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推进国家级、省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为成都经济区区域创新搭建了良好的孵化、培养、发展、交易平台。

四、结论与建议

在分析过程中,因为成都经济区成立时间较短,因此只是选取从成立之日至统计分析时的数据,分析虽有不足,但是仍有实际指导意义。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知,成都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主要为:技术创新因素、知识创新因素、环境创新因素、创新载体因素。其中技术创新影响力最大,知识创新影响次之,环境创新影响第三,创新载体因素最小;在技术创新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上,企业R&D经费支出权重最大;在知识创新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上,科研项目和课题数量权重最大;在环境创新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上,政府经费投入的科学事业费用对区域创新能力权重最大;在创新平台因素上,科技园(产业化平台或技术化平台)数量权重最大。

因此,为了提升成都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首先,增强区域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自身认识,让企业意识到创新能力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主要竞争力,企业自觉地将资本投入到技术开发上,增强自身研发能力。其次,政府制定相应技术创新政策,对于从事科技创新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便于引进更多从事科研创新的企业,并引导本地已有企业从事创新项目,增大自主创新企业数量,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继续推进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权益,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第三,政府提高创新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增强高校和科研机构扶持力度,加大高校和科研机构R&D经费支出,为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提供专项资金。第四,搭建完善的科研孵化、培育、交易平台,努力构建创新转化、产业培育、人才集聚、开放合作、产权交易服务的创新改革发展基地。充分发挥成都经济区资源禀赋优势,不断加强成都经济区建设,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推动区域合作和产业协作发展机制。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北京)2017年10月28日。

猜你喜欢

经济区成都变量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成都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