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规模化猪场母猪繁殖性能的调查分析

2019-09-19高开国胡胜兰杨雪芬蒋宗勇

中国畜牧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试验站产仔数规模化

高开国,王 丽,胡胜兰,杨雪芬,蒋宗勇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华南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

我国是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生猪养殖量位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生猪养殖总体水平低于欧美国家[1]。生产实践证实,生猪养殖水平与规模化猪场母猪的生产成绩密切相关。而我国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综合试验站都依托于规模化猪场,“十二五”期间,体系内猪场母猪年产断奶仔猪数(PSY)从2011 年的20.01 头提升到2015 年的23.02 头,基本完成“十二五”母猪PSY 达到23 头的总体目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目前,体系“十三五”任务执行过半,本文以体系综合试验站作为调研对象,对综合试验站猪场母猪繁殖性能进行调查分析,以期获得相关生产技术参数,供猪场管理者和生猪研究人员决策参考,以发挥体系的技术支撑作用,为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与对象 调查时间为2018 年12 月—2019年1 月,调查对象为参加体系母猪重点任务(CARS-35-03A:提高母猪生产效率综合技术集成与应用)的22 个综合试验站。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通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点对点发送和回收生产数据调查表,调查内容涉及综合试验站所属猪场的所有胎次的长×大二元能繁母猪生产性能指标(母猪配种分娩率、产仔数、产活仔数、PSY、母猪淘汰率等13 项),包括“十三五”期间前3 年(2016、2017、2018 年)实际生产数据,以及未来2019 年和2020 年的计划数据。数据采用Excel 软件进行初步处理后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 软件进行回归和预测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调查总体情况 从图1 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位于全国15 个省市,基本覆盖我国生猪主产区和主销区。2018 年所有调查对象的能繁母猪总数为30.14 万头,平均达到1.4万头,其中最大规模猪场能繁母猪数为4.6 万头。

2.2 母猪生产性能情况 如表1 所示,“十三五”前3年能繁母猪的PSY 稳步增长,2018 年比2015 年增加1 头。回归分析发现,2016、2017、2018 年PSY 呈线性上升趋势(Y=0.49x+22.64,R²=0.99,图2)。通过前3 年的生产数据统计分析,预测2019 年和2020 年的PSY 分别是24.63 头和25.43 头,基本与猪场计划生产水平(24.93 头和25.59 头)一致。

表1 显示了影响母猪PSY 的各项关键指标数据,其中能繁母猪的配种分娩率位于86%~90%,平均产仔数和产活仔数达到12.22 头和11.32 头以上,哺乳仔猪成活率达到92% 以上。2016 年至2018 年断奶仔猪头数从10.40 头提升到10.72 头,计划2020 年达到11.29 头。母猪发情间隔天数呈下降趋势,2018 年母猪7 d 发情率提升了2.4 个百分点,计划到2020 年达到91.41%。

图1 调查对象的分布图

图2 规模化猪场PSY 的回归分析图

规模化猪场仔猪初生重在1.45 kg 左右,哺乳天数维持在23 d 左右,仔猪的断奶重接近7.0 kg,能繁母猪的淘汰率位于38%~40%。

3 讨论与分析

3.1 调查总体情况分析 生猪体系综合考虑我国生猪的区域、市场和发展等因素,在全国多个主产区设立了35 个综合试验站。规模化养猪企业是综合试验站的主要依托单位,其中不乏上市公司。综合试验站的功能是因地制宜地开展生产和示范工作,发挥体系的技术支撑和辐射作用,带动我国生猪产业发展[3]。本次调查的22 个综合试验站平均分布于我国生猪的主产区和主销区,且均进行大规模母猪生产,平均能繁母猪的数量达到1.4 万头。因而,无论从生猪养殖的技术实力和生产规模,本次调查对象的生产成绩能基本代表我国规模化猪场的生产水平。

3.2 能繁母猪生产性能情况分析 养猪生产中,PSY 是指1 头母猪1 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数,其直接影响因子是母猪年产胎次、产活仔数和哺乳仔猪断奶成活率,与猪场的生产技术和饲养管理高度相关,综合反映了一个猪场总体生产技术水平。近10 年,随着现代高产母猪产仔性能选育效果的改善,母猪的产仔数得到大幅提高,PSY 也逐年上升[4]。欧美发达国家2012 年的PSY为25 头,丹麦的一些优秀猪场甚至达到30 头,远远高于我国规模化猪场的生产水平[2]。“十二五”国家倡导提质增效,畜牧行业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注重引进国外的优良种猪,母猪的PSY 得到了大幅提升,5 年之内 增 加 了3.01 头(2011 年20.01 头 vs. 2015 年23.02头),我国的规模化猪场的生产水平取得较大进步[2]。“十三五”生猪体系目标要求继续提高效率,截止目前各综合试验站开展了大量的生产试验和进行了必要生产技术改进,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推广人工授精,提升精准饲料营养技术,我国养猪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养殖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持。本次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母猪PSY 呈稳步上升,2018 年比2016 年提高了1 头,猪场计划的2019 年和2020 年生产成绩也与基于2016—2018 年实际数据的预测值吻合。这说明生猪体系在母猪重点任务(CARS-35-03A:提高母猪生产效率综合技术集成与应用)的实施下,对推动我国母猪生产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表1 规模化猪场能繁母猪的生产性能统计(全国22 个综合试验站)

调查分析发现,2018 年我国母猪PSY 为24.12 头。生产实践证实,猪场母猪要获得较好的生产成绩,需要提高产活仔数、减少非生产天数和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我国母猪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逐年稳步上升,2018 年比2011 年分别多出1.15 和1.23 头(产仔数12.22 vs. 11.07 头,产活仔数11.32 vs. 10.09 头),但丹麦猪场的产仔数已达14~16 头,活产仔数达13 头以上[2,5],表明我国母猪产仔性能还有较大的提升潜力。猪场母猪的非生产天数与配种分娩率、哺乳天数、断奶发情间隔、断奶后1 周发情率相关。“十三五”我国母猪的配种分娩率在86%~88%,断奶后发情间隔在6.76~7.14 d,1周内的发情率为86%~89%,而国外好的生产水平为配种分娩率90%,断奶后发情间隔5.59 d,1 周内的发情率91%[2],我国母猪非生产天数高于欧美国家,需要对种猪的营养和饲养管理进行技术优化。

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哺乳仔猪成活率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92% vs. 80%)[2,5]。洪平等[6]研究认为,我国哺乳仔猪成活率高与我国生猪的饲养管理模式有关,我国在产房投入的人工多,避免了仔猪的压死和冻死,从而对提高我国母猪的生产成绩有积极作用。但这会提高断奶仔猪的单位人工成本,是否与产生的经济效益匹配,还需要深入研究。“十三五”体系综合试验站注重淘汰生产性能差的种猪,积极用优良种猪替换,2016—2018年母猪淘汰率基本维持在38%~39%,预计2020 年达到40%,数据接近欧美国家水平[7]。

4 结 语

“十三五”以来,我国母猪的生产水平逐年提高,其中母猪PSY 呈线性增长,但母猪的总体生产水平与国外还是有一定差距,猪场管理者要具体到各项生产指标,逐一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加强生产管理和技术革新,提高我国猪场的生产水平。

猜你喜欢

试验站产仔数规模化
提高妊娠母猪产仔数的技术措施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影响母猪产仔数的因素和解决措施
胎次与公猪对巴马香猪产仔数影响及产仔数统计对样本量要求的研究
陕北生态桑综合试验站赴山西调研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简介
规模化育肥羊场免疫程序的探讨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
庆安灌溉试验站
隧道LED照明规模化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