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歇供给臭氧对番茄幼苗生长发育及叶面抑菌效果的作用

2019-09-19高屹典吴正景

陕西农业科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臭氧浓度脯氨酸臭氧

韩 伟,常 蕊,高屹典,王 启,吴正景

(河南科技大学 林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在自然界中臭氧对大部分的有机物及无机物都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1]。臭氧可以有效地清除和杀灭空气、水、食物中的有毒生物体,臭氧能与细菌、真菌、病毒等的蛋白质发生氧化反应,氧化细胞膜,增大其通透性。它可以分解细菌体内的葡萄糖氧化酶、脱氧化氢酶,进而破坏细菌正常代谢。此外,臭氧在杀菌消毒的过程中,还原成氧气和水,是安全高效的无二次污染的消毒剂[2,3,4]。

臭氧对几乎所有的温室气传病害的病原菌具有防治杀灭作用,而对多数土传病害的防效也有效,从而使温室、大棚蔬菜在不用或者少用农药的情况下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臭氧在完成其杀菌消毒的使命后,还可以还原成氧气,又可以起到促进植株生长的作用[1,2,3]。

由于臭氧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也较强,生产中持续性通入臭氧,容易造成一定的毒害[4],笔者探讨间歇型供给臭氧,对番茄幼苗生长和叶面杀菌效果,以期优化臭氧杀菌方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生长一个月无病虫害、大小一致的番茄(中杂九号)幼苗作为试验材料。

臭氧发生器:M3F-GRB,厦门市莱森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臭氧的输出量是400 mg·h-1;化学试剂均选用国产分析纯。

1.2 试验方法

番茄幼苗(四叶一心期)播种于顶口直径8 cm深7 cm的塑料小盆中,共50株,各盆之间的基质相同。试验用长50 cm宽35 cm高30 cm的储物箱模拟温室设施,共设置4个处理,每个处理10株苗。每隔10 min通一次臭氧,共通5次。处理I:每次通15 s;处理II:每次通20 s;处理III:每次通25 s;处理IV:每次通30 s。CK:不通臭氧。

1.2.1 杀菌效果检测 将臭氧处理的不同组的番茄同一部位的叶片取下,用直径1 cm的打孔器取样十片,放入无菌水瓶中震荡10 min,分别取0.5 mM3到固体PDA培养皿中,涂布均匀,然后放入25℃遮光培养,每组重复三次。观测菌落数量。

1.2.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叶绿素含量的测量工具为手持叶绿素仪(TYS-A),选取不同处理的番茄幼苗从顶端向下数第2枝条上的叶片,可直接读数测量其叶绿素含量。臭氧处理1 d 和 7d后检测同一叶片叶绿素含量。

1.2.3 其它生理指标测定 电导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参照文献[5]的方法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臭氧强度的估算

根据栽培容器的体积和臭氧机的输出量可以计算出15 s、20 s、25 s、30 s四个处理每次通入臭氧量分别为1.67 mg、2.22 mg、2.78 mg、3.33 mg,空气中原有的臭氧浓度忽略不计,首次通入臭氧的浓度分别为0.032 mg· m-3、0.042 mg·m-3、0.053 mg·m-3、0.064 mg·m-3。考虑到臭氧25℃的半衰期为20 min[6],假设以后每次再通入臭氧时,上一次的臭氧量有1/4衰减,以此方法估算以后每次通入的臭氧浓度,则可计算出各处理每次通入时的臭氧浓度(见图1)。

图1臭氧浓度的估算

2.2 不同强度的臭氧对番茄幼苗杀菌效果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较高量的臭氧处理均使菌落总数下降,处理I臭氧强度小,没有杀菌效果;臭氧强度越大,对番茄幼苗叶片表面的微生物灭杀效果越好。细菌、放线菌、真菌对臭氧的致死性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其敏感性有强到弱的次序是细菌>放线菌>真菌。处理II即表现出细菌致死效果,处理III才能有效降低放线菌数量,而对于真菌需要处理IV的臭氧强度。

表1 不同强度的臭氧处理对含菌量的影响

2.3 不同强度的臭氧对番茄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不同强度的臭氧处理1d 后,叶绿素含量下降,不同处理之间差异较明显;臭氧处理7d后,叶片的叶绿素的含量,仅有处理IV的叶绿素含量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余各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表明臭氧对叶绿素的伤害作用已经解除,叶绿素含量已经恢复正常生长状态。高强度臭氧处理,短时间内表现为破坏叶绿素,但这种破坏能够几天内恢复(见图2)。

图2不同强度臭氧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强度的臭氧对番茄幼苗叶片膜透性的影响

植物细胞膜不仅是分隔细胞质和胞外环境的屏障,而且也是细胞与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的通道,是植物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其大小可反映环境胁迫对植物伤害程度[6]。臭氧各处理均增高了番茄叶片的电导率,说明臭氧处理引起叶片脂膜的选择透性发生改变,电解质外渗,细胞膜的透性增大;各处理之间的电导率在较低强度处理下差异不显著,高强度的处理IV让番茄叶片膜透性有进一步增加趋势(见图3)。

2.5 不同强度的臭氧对番茄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植物组织内丙二醛的数量不仅反应膜脂的过氧化程度,而且其在植物体内积累还会对膜和细胞造成进一步伤害,因此可以反映植物受逆境伤害的程度。低强度的处理I,II对番茄叶片的MDA含量没有明显作用,但随着臭氧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出现逐渐上升趋势,尤其处理IV,番茄叶片MDA含量大幅上升。说明臭氧处理使植物组织的膜的透性增大,膜的正常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臭氧浓度过大(30 s处理)植株受害程度超出自我承受程度。

图3 不同强度臭氧对番茄叶片电导率的影响

图4 不同强度的臭氧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6 不同强度的臭氧对番茄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脯氨酸是植物细胞中重要和有效的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几乎所有的逆境都会引起植物体内内脯氨酸含量的积累。不同强度的臭氧处理使番茄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明显上升,处理II的脯氨酸含量达到对照的3.54倍,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加脯氨酸的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说明臭氧处理引起植物体内脯氨酸的积累,植物的抗逆性增强且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加,抗逆性先增加后逐渐降低。

图5不同强度的臭氧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7 不同强度的臭氧对番茄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植物组织在逆境的条件下,由于体内活性氧代谢加强而使双氧水积累。过氧化氢酶可以清除双氧水,是植物体内酶促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番茄叶片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开始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个峰值后又逐渐下降。处理III时,CAT的活性最高,处理IV的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下降,表明臭氧强度过大,对番茄幼苗体产生一定的伤害作用,难以有效解除胁迫。

图6 不同强度的臭氧对CAT含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加,番茄叶片表面细菌含量明显下降,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但一周后自动恢复,膜的透性逐渐上升;脯氨酸的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在20 s处理时含量达到最大值;丙二醛的含量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加,含量逐渐上升;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开始上升,在30 s处理时反而下降。相对电导率和叶绿素含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臭氧加剧了膜脂氧化作用,对番茄叶片的膜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过氧化氢酶的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说明叶片对臭氧浓度一定程度的上升有一定的抵抗力。

一周期处理5次,每次间隔10 min的臭氧消毒,每次向环境内通入臭氧0.042 mg· m-3,即可有效的降低植物表面的细菌数量,而且该臭氧强度水平下,对植物基本不产生伤害;如果防治真菌性病害,必须每次向环境内通入臭氧0.064 mg· m-3,但该强度的臭氧也会对植物造成一定的伤害,这可能需要植物数天恢复,例如叶绿素,可以在一周内回归正常。

王雪莲报道蔬菜大棚内,臭氧发生仪间隔15 min循环工作,臭氧浓度控制在0.04~0.08 mg· m-3, 不会对作物造成任何损伤[11],笔者实验是一个处理周期的结果,24 h 间断性通入臭氧共持续1 h,低浓度更长时间的处理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臭氧浓度脯氨酸臭氧
国家药监局批准脯氨酸恒格列净片上市
近地层臭氧剂量减半 可使小麦增产两成
不同品种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及光合基因表达对臭氧浓度升高的响应
文印室内臭氧散发实测分析及模拟
2020 年辽宁省臭氧污染分析
盐城市大丰区臭氧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L-脯氨酸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双面臭氧
外源脯氨酸对缺硼下棉花幼苗生长、生理特性以及脯氨酸代谢的影响
植物体内脯氨酸的代谢与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