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王崧舟课堂提问艺术

2019-09-19洪嘉阳

文学教育 2019年27期
关键词:直观荷花文本

洪嘉阳

同样的问题,但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有不同的效果。一流的作品和二流的作品往往只相差几个字。一流的课堂和二流的课堂相差的或许只是提问语言的不同,提问过程中老师表现的不同,因此,课堂提问的语言以及提问过程中老师的表现需要引起重视。本文以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实录与品悟》为例,探讨课堂提问语言的特点和提问过程中老师的表现,揭示好的课堂提问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王崧舟课堂提问的语言特点

(一)言未尽却不问

细心观察王崧舟老师的提问语言,会发现一个细节,王崧舟老师喜欢“不问而问”。什么是“不问而问”呢?如:

为什么就不用疑问词“是什么”、“有哪些”、“谁”、“怎么样”呢?为什么要省略掉?理由有三:第一,使提问语言更加简洁。在课堂上有语境的存在,学生明白理解老师到底要问的是什么。第二、更具有启发性。学生顺着老师的话语思考,没有疑问词的出现,使思维更加顺利流畅。教育学中的教学原则也强调启发性原则。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体现课堂平等。形式化的提问连续发起,会产生一种警察审问犯人之感。而这种提问语言使教学氛围民主和谐,发扬了民主教学。

(二)“你”的魅力

看王崧舟的课堂实录,会发现,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时,王崧舟老师喜欢用“你”来代指全体学生。笔者认为王崧舟老师是特意为之。原因如下:

第一,“你”是一种平等的表现,是师生平等的语言。在课堂中是老师和学生,但在文本中,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老师,没有学生,有的只是一起思考探究的人。这些人都一样,没有地位的高低,就是我和你,共同为文章的悲而悲,乐而乐。第二,“你”体现了个体性。大多数“你”称对方,多指一个人。在无形中,给学生感觉到老师正在关注着我,热切地期盼我回答问题。这种现象是著名的心理学效应,称为“期望效应”,对孩子多一些期望,你或许会惊喜的发现,他在如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善于利用好期望效应,将使我们在是教育下一代方面,拥有神奇的力量。这种语言效果对于具有怯弱心理保守心理的孩子来说也是弥足珍贵的。

(三)直观的语言

王崧舟老师称课堂语言为“诗性言说”。在教学语言中,提问语言、讲述语言和评价语言尤其需要注意语言的造型。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设备可谓层出不穷,为课堂带来了更有优越的享受,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堂内容,但传统的课堂语言依旧占据着首要位置。一个老师是否能教好学生,最重要的是这个老师的教学语言是否直观清晰。直观的提问语言,能够随机地表现出文本描绘的各个字藏着的形象,使文本语言立体化;直观的提语言能够使简单的字面描写重新在学生眼前展现出来,身临其境般切实感受文本所描写的情景;直观的提问语言能够把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感同身受。

王崧舟老师的语言感染力是他的课堂成功的一半。他的语言倾注了他真挚浓烈的情感,也正因为这,学生们无不被王崧舟老师深深吸引。在王崧舟老师的低沉有力的男中音中,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二.课堂提问过程中王崧舟老师的表现

(一)提问前的期待

不难发现,王崧舟对向学生发问是深切的希望得到学生的回答的。甚至是激励学生回答。“罗森塔尔效应”,又称“期待效应”,是美国著名学家罗森塔尔在小学教学上验证提出。在课堂提问上,老师通常会为学生不主动举手发言而烦恼。怎样能促使学生积极发言呢?方法之一便是老师对学生的期待,尤其对小学生。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可知,小学生大部分处于习俗水平的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处在这个阶段孩子会考虑到他人或社会的对“好孩子”的要求,并尽量按要求去思考,希望谋求大家的认可和赞赏。在课堂提问上也如此,面对老师的殷切期望,学生不可能始终无动于衷。王崧舟老师提问前总不忘加上一句“老师有理由相信,你们一定有话要说”“你肯定有话要说”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二)提问中的引导

一个重难点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多个问题的引导,而问题是否发挥引导的作用,这需要看教师的提问水平。例如在《荷花》一课中,“这个句子美在哪里?‘白荷花在这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能体会到“冒”字写得特别美,但到底美在哪,却说不清楚。王崧舟老师一句“‘说不清’是正常的”安抚了学生的心,通过“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怎样的长出来才叫冒出来?“冒”表现了荷花什么心情?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

面对学生没有回答到文章的关键语句,立马适时地调整,循循善诱,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在《荷花》这一课,学生对“哪些地方,哪些段落让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看花的?”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没有正中王崧舟老师下怀,所以王崧舟老师,巧妙地把握课堂节奏,一句“老师也来读个句子”,把课堂挽回预期的走向。

但王崧舟课堂提问缺少师生之间的理解性对话[1]。什么是理解性对话?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老师尝试理解学生表达的意思。通过再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王崧舟老师对学生个人的回答的引导不够,几乎以一回合问答为主,没有在理解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对学生思想进行点拨。而是简单的点评,结束与某一学生的对话,始终对话的主导权把握在老师的手上。

(三)提问后的落实

一般的老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只会随口夸奖一句便敷衍了事。殊不知这样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同样敷衍老师。作为学生,回答完老师的问题,最期待的便是老师的评价。这时候及时的表扬,对学生来说是往后积极回答课堂问题的动力。具体可知的点评,正面强化的评价,思维的进一步引领,画龙点睛式的总结,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落实到位。“不简单啊,每个字都读得那么清晰,那么准确,为她的自信和水平鼓掌。”像这样清晰明确的点评是最基础的,泛泛而评,就会失去表扬的意义。

(四)提问过程的节奏

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节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想,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这里主要强调在问与答之间的“想”。学贵于思,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短短的几秒,对学生来说是思维高度运转的时刻,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不容易。提问的目的不就是启发学生思考吗?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不用急于叫学生回答问题,这不仅是让学生思考,更是让冲动型的学生思考得更加深入,语言组织得更好,让思维较慢的同学也能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中可以看到对学生思考的重视。

在《一夜的工作》中,老师问,“为什么这个词会突然跳进你的眼帘呢?”学生回答:“我觉得是因为总理很简朴。”接着老师刻意地放缓了语调说:“再说说,为什么这个词会突然跳入、映入你的眼帘?”学生有了更充足的思考时间,更加清晰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荷花》一课中,品析“冒”字,当老师问尽管这些意思都差不多,为什么没有没用,就用了“冒”字,是不是?为什么?学生们没有反应,面对这种情况,王崧舟老师说:“不着急,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需要花时间慢慢嚼的,先读读课文,体会体会。”当给了学生读的时间,效果很明显,大部分学生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可见,留有思考的提问非常必要。

课堂提问虽属于教师技能之一,但经常被教师们忽视,流于浅表。小小的课堂提问蕴含着大大的门道,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本文从课堂提问的语言及提问过程中老师的表现入手,深入探讨课堂提问的奥秘,希望能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直观荷花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核心素养下“几何直观”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以数解形精入微以形助数达直观
简单直观≠正确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浅谈几何直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