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天才牛顿
2019-09-18董洁林
董洁林
如果问17世纪的英国首富是谁,或者当时的世界首富是谁?绝大多数人肯定不知道。但我相信很多人知道17世纪是牛顿的时代。他是成就非凡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是一位旷世天才。
牛顿是一个孤独而易怒的人,不仅终身未娶,朋友也很少,与同行一言不合就绝交,对成就和荣誉的守护比占地盘的愤怒狮王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埋头专注于科学研究,但对发表或出版其研究成果顾虑颇多,因此很多研究都没有发表。
他的大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也写得冰冷深奥、毫不体恤读者,据说当时世界上能读懂的不超过10人,牛顿就是这么一副“爱读不读”的冷脸。他也不是一位有耐心、愿交流的好教师。尽管顶着天才的光环,但作为剑桥大学客座教授的牛顿,课堂上往往门可罗雀。
最后,他只得落寞地去了英国皇家铸币厂做厂长,业余时间独自做着神秘的炼金实验。
然而在不知不觉之中,这位孤独终老的天才,身后已经悄悄地跟随了一些人。那些与牛顿同时代的科学家,他们心中虽然交织着对天才的羡慕、嫉妒,甚至恨,却密切注视着他惊世骇俗的研究成果:微积分、万有引力定理、牛顿力学三大定律、白光的颜色……从而让自己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瞭望一个崭新而奇妙的自然世界。
1727年,84岁的牛顿去世,英国以国葬之礼将他安葬在王公贵族的墓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抬棺椁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成千上万的市民默立街头为他送行,此情此景让当时初出茅庐的法国文学家伏尔泰目瞪口呆。
他说:“我看见一位数学教授,纯粹因为他的伟大才华,被当成爱民如子的国王来厚葬。”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无论历史上的天才们构建的前沿科技在当时多么艰涩难懂,他们身后的普通人组成的粉丝队伍仍然越来越庞大,门生如浩荡洪流。现代世界每一所中学和大学的课堂上,亿万学子在聆听牛顿的理论。(摘自《南风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