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久久为功”的落实中开创生活垃圾管理新局面
2019-09-18朱锦顾佳伦
朱锦 顾佳伦
今年1月31日,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2月20日李强书记召开全市动员大会以来,全市上下积极行动,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联席会议作出全面部署,各成员单位认真落实条例实施意见,积极营造社会氛围,垃圾分类工作全面提质增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进行时:全面提升、建设体系
●深入开展宣传动员工作
广泛开展宣传。全市成立市、区、街镇三级宣讲团,培训宣讲志愿者队伍,宣讲师达到1700余名。市级党政机关带头,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培训,截至6月中旬,全市共举办培训1.3万余场,培训126万余人次。
全面推动社会动员。市级机关党工委发出垃圾分类倡议书。全市举办宣传活动1.9万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800余万份,完成入户宣传930余万人次。
积极营造浓厚氛围。全市主流媒体大力开展成系列、成专题的垃圾分类科普宣传,电视、广播持续播放垃圾分类的公益宣传片及公益广告,“上海发布” “绿色上海” “垃圾去哪儿”等定期发布正确的分类知识,提供便民查询。垃圾分类已成为市民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分类覆盖质量稳步提升
“整区域”推进模式全面实施。在去年长宁等6个区实现“整区域覆盖”的基础上,今年全面推动“全市整区域覆盖”。首批18个“示范街镇”创建成功,2019年度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浦东等11个区申请创建“示范区”。
分类实效快速提升。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3880吨/日(指标量3299吨/日),较2017年(197吨/日)增加18倍;湿垃圾分出量已达到6680吨/日(指标量5520吨/日),较2017年(3500吨/日)增长90%;干垃圾处置量控制在19560吨/日(比计划量20986吨/日低6.8%,比2018年21950吨/日下降了11个百分点)。
居住区达标率有所提高。今年4-6月份,对照居住区垃圾分类“五有”(有分类设施设备、有分类宣传告知、有分类物流去向、有长效管理、有分类实效)要求,全市随机抽样检查4051个住宅小区,“宣传告知、设施配置”规范率达到68.6%,“五有”达标率达到32.3%。
●全程分类体系加快建设
分类投放点改造积极推进。全市已完成1.71万个分类投放点改造,完成率已达98.8%,4万余只道路废物箱标识全面更新。
分类收运体系基本形成。全市配置及涂装湿垃圾车1088辆、干垃圾车3197辆、有害垃圾车80辆以及可回收物回收车154辆,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8778个、中转站138个、集散场6个。
生活垃圾处置利用能力稳步提升。干垃圾焚燒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已达到2.435吨/日,其中焚烧厂10座,200吨以上规模化湿垃圾处理厂6座。十三五规划确定的16座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已有12座实现开工目标,其中湿垃圾项目6个、焚烧项目5个、残渣(应急)填埋场1个,剩余3座(焚烧:宝山;湿垃圾:宝山、普陀)尚未开工。
新问题:进展不均、实效待增
社会宣传动员面临新形势。自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以来,垃圾分类工作得到社会广泛关注。据监测,7月1日至7月7日,本市报刊新闻发布205条,网络新闻发布131条,电视广播发布85条。当前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议论已经从要不要分、怎么分进入到了如何持续不断、持之以恒地分。垃圾分类的新闻报道面临新的形势:上海垃圾分类工作吸引全球关注;“以参与垃圾分类为荣、以准确分类为荣”的浓厚社会氛围已经形成;市民对增强垃圾分类全过程实效诉求增多。
源头分类实效提升还有较大空间。根据各类垃圾分出量数据分析,分类实效提升的空间非常大,特别是区与区之间有很大差距。从单位检查情况看,垃圾分类普遍依赖物业保洁人员,“上班族”垃圾分类的参与感不强。根据市机管局、市绿化市容局等相关单位第二季度重点联合检查火车站、高铁站等交通站点和医院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区域已经达到了规范标准,但个别单位仍存在分类容器和标识不规范的现象。
分类收运体系建设进展不平衡。全市分类投放点总体上已完成98.8%,但黄浦、虹口、宝山、青浦、嘉定等区垃圾分类投放点改造仍未完成;一些区推行“定时定点投放制度”过程中,部分街道急于求成,搞“一刀切”,仅注重“定时定点”或是“定时定点”设置未做好前期居民思想引导、“一小区一方案”等工作,未考虑“误时投放点”设置。湿垃圾车辆虽然基本配置,但湿垃圾车装载维护和车容车貌维护还亟待提升,车辆滴漏、拖挂问题急需各区加快解决,要切实让作业单位提高服务和车容车貌意识。
破题时:科学长效、提质增效
加强科学管理,坚持系统推进。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要科学规范地推进。坚持党建引领,加强组织领导,将垃圾分类与基层社会治理、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相结合,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党建联建活动,用好在职党员“双报到”制度。注重提质增效,以宣传实效、参与实效为重要指标,推进达标(示范)区域创建工作,力争居住区分类达标率达到70%以上;推行综合考评,通过第三方机构调查,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调查,专业考评相结合,在今年7月中旬、12月底分两次向全社会公布16个区以及全市215个街镇的考评结果及排名。
完善长效机制,健全分类体系。垃圾分类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必须完善长效机制。加快完善分类收运体系,在全市基本完成分类投放点和车辆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误时投放点的设置和定时定点环境卫生的管理。加快完善可回收物回收体系,目前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从数量指标看,基本完成了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但在实效方面还有待整合,各区要切实落实站或场的运转,才能真正保障全市垃圾回收利用率的35%实效指标。加快推进处置设施建设,对未开工项目,要加强指导督促,抓紧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对已开工建设的项目,要确保实现既定投产目标;特别是湿垃圾处理项目,更加要保障进度,最好要提前完成。完善全过程监督制约机制,落实“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的双向监督机制,建立垃圾分类全程监管信息系统,集中组织专项执法行动,逐步建立常态化执法机制。
营造社会氛围,促进习惯养成。全覆盖开展社区宣传动员,发挥居住区(村)党组织作用,推动形成居(村)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志愿者“多位一体”动员模式,通过“面对面”告知方式,扎扎实实完成全市800余万户市民入户宣传。全面普及分类知识,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发挥各级宣讲团作用,特别是各基层街镇。全方位支持社会参与,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社会动员优势,组织新闻媒体开展正面引导与舆论监督,支持第三方机构提供专业服务,指导行业协会制定自律规约,扩大垃圾分类志愿者、社会监督员队伍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