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历程与基本经验
2019-09-18谢卓芝刘秀萍
谢卓芝 刘秀萍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崭新的时代境遇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要求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的根本要求、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现实需要、完善党的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70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了持续探索,回望和梳理这一伟大历程,主要有以下经验启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根本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制定和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必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着力提升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和政治自觉。这些宝贵经验对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进而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党的政治建设;政治路线;政治生态;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8-0004-10
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具有根本性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取得了诸多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效。回望和梳理这一伟大历程,在理论思考与实践关照中探析其基本经验,对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进而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新中国成立后,崭新的时代境遇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这一要求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政治属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本质上体现为牢固树立政治信仰,并通过制定一系列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方针政策以及规范组织成员的政治活动,实现无产阶级以及“绝大多数人”的政治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属性。背离了这一点,也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变质。
正是著眼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即“共产主义同盟”)的党纲——《共产党宣言》中就表明,“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1]。这里的“观点和意图”就是指政治主张、政治目标。在当时的情势下,只有旗帜鲜明地表达其政治主张,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政党争取到坚实的阶级基础和政治力量,才能帮助马克思主义政党从强大的反动势力的联合扼杀中突围出来、成长起来。1872年,马克思在《政治冷淡主义》一文中指出,要警惕主张放弃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政治冷淡主义”。列宁也曾深刻指出:“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常识[2]441。他还强调说:“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阶级利益只能用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政党政治建设”的概念,但却清晰地表达了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坚持和发扬了“旗帜鲜明讲政治、注重抓政治建设”的突出特点。1937年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4]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作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5]449的著名论断。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告诫领导干部:“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6]1662017年2月,习近平指出,“任何时候都讲政治,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征。”由以上论述可见,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无论发展至哪一历史时期,不管处于怎样的历史方位、也不论担负何种历史任务,都必须时刻牢记“讲政治”的根本要求,始终注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现实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即由夺取政权的革命党成为长期执掌政权的执政党。与此同时,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也随之由“领导人民推翻反动政权”转变为“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就迫切要求党提升执政能力和执政绩效,否则必然削弱新生政权的执政合法性,动摇其执政根基。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要使执政能力得到提升,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就不能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马克思恩格斯曾指明: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以后,仍然不能忽视政治建设,即“运用政权力量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有效治理”。列宁在领导苏维埃政权的实践中指出:“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正确地领导生产建设,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2]408。正是由于列宁高度重视俄共(布)的政治建设,才使其克服了多重执政挑战,维护了新生苏维埃政权的稳定。当然,后来苏维埃政权的垮台,同样是肇因于党在政治建设上出了严重问题: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以抽象的“全人类共同利益”偷换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7]。
新中国成立前后,一些人散布“共产党可以打天下而不能坐天下”的论调,认为共产党可以在军事战场获胜,但会在经济管理和社会治理方面“吃败仗”。这实际上就是怀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了打破他们的“预言”和“期望”,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使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跟上了时代要求,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完善党的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强调要通过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毫无疑问,完善党的自身建设,离不开党的政治建设的加强。因为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起统领作用,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
从内容构成上来说,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早在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就提出推进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即把党建设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8]602。这实际上确定了党的建设“三位一体”总布局,即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党的七大进一步形成了包括“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三大后,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文献关于党的建设总布局的表述中时隐时现,但在党的建设的实践中,党的政治建设从未“离场”,始终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其中。
从功能上来看,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轴心,为党的其他建设提供指向。党的政治建设是关于党的政治方向、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方针、政治策略、政治规矩、政治纪律等在内的结构体,这就内在决定了其功能就是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提供方向指引、政治保障。否则,全党在思想上必然动摇、在组织上必然分裂、在作风上必然腐化、在纪律上必然松弛,在制度上必然混乱。正是基于此,十九大在谋划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时创造性提出,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9]。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主要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历史阶段。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长期执政地位,政治建设的任务由夺取政权转为巩固新生政权,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因此,这一阶段党的政治建设主要围绕“巩固新生政权”这一中心任务展开。
1.探索执政背景下党的政治路线。新中国成立伊始,党面临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肃清敌特残余、土匪、恶霸、地主等反动势力,解放台湾、西藏,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而为了孤立和打击这些敌人,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此,1950年6月,毛泽东指出,三中全会(指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要“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使各种反动势力孤立起来[5]75-76。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提出政治路线问题。正是因为制定和遵循了这一正确路线,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镇反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土地改革、解放西藏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
在政治稳定、经济基本恢复后,党中央开始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1953年12月,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表述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316。历史地看,这条总路线是符合实际的,在这一政治路线的指引下,党带领全国人民顺利完成了“一化三改”任务,阔步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1956年9月,党的八大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一研判是准确的。但是,由于受到“左”倾急躁冒进思想的干扰,在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形成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0]305,直接诱发了“大跃进”运动的出场,给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1969年4月,中共九大正式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导致“文化大革命”进一步发酵,给全党全国人民带来了更深重的灾难。
2.开展整党整风运动保持党的政治本色。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地位发生了翻转,党员数量骤然猛增,一些政治投机分子和破坏分子也趁机混入党内。与此同时,一些党员干部开始骄傲自大、恃功挟赏,以“骄娇二气”代替“谦虚谨慎”,以“贪图享乐”代替“艰苦奋斗”,以“贪污腐败”代替“清正廉洁”,全然忘记了党的宗旨、忘记了党的政治初心和使命、忘记了党的政治本色。
鉴于此,1950年5月,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全军“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11]。195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提出,将在3年时间内进行一次整党运动[12]。1951年4月,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自此开始,大规模的整党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一直持续到1954年春才基本结束。通过这次整党运动,全党在政治上更加坚定、成熟。1957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明确这次整风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3]。但事与愿违,这次整风运动在实践中严重扩大化并转为反右派运动。再加上1959年的庐山会议掀起了黨内的反右倾斗争,给党的政治建设带来了负向的影响[14]。
3.强化党的领导地位。强化党的领导地位,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事实证明,只有“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共产党才能担当起领导人民的政治使命。革命年代,如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就会是一盘散沙,就会在黑暗中停留更长的时间;建设年代,如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同样将是一盘散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然中途夭折。
正是基于这一重要认识,毛泽东在1954年9月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15]1956年8月,他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重申:“领导我们革命事业的核心是我们的党。”[16]87离开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业就没有核心,没有希望。这一时期,加强党的领导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具体落实到党的执政实践之中。1958年6月,中央专门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五个小组。毛泽东特别强调:“这些小组是党中央的,隶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只有一个政治设计院,没有两个政治设计院,大政方针和具体部署,都是一元化。”1962年1月,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再次强调,“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10]305。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党权”对“政权”的控制得到强化。遗憾的是,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踢开党委闹革命,弱化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4.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1953年起,党内宗派主义开始抬头,出现了“高饶”反党事件,极大破坏了党的团结统一,造成了恶劣的政治影响。鉴于此,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对增强党的团结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原则作了阐明和规定。
为了进一步增强党的团结,防止像高、饶反党联盟这一类严重危害党的利益的事件重复发生,党中央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出了应对之策。一是加强中央和各级党委集体领导。1955年3月,毛泽东指出,“中央和各级党委必须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继续反对个人独裁和分散主义两種偏向”[5]391-392。二是发扬党内民主。1962年1月,他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使全党、全民团结起来,就必须发扬民主”,“一切党的领导人员都要发扬党内民主,让人讲话”。并强调,“一定要把民主集中制健全起来”[10]311。由于较好地实行了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领导原则和组织原则,全党空前团结和凝聚起来,基本形成了“六又”的生动政治局面。这无疑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改革开放后,党破除了思想枷锁,完成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党的政治建设迎来了新的曙光、开启了新的征程。
1.重新制定符合实际的政治路线。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和两年徘徊时期后,党亟须重新确立符合具体实际的政治路线以及方针政策。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17]4。这对新时期各项具体政策的制定具有深远的导向意义。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了新时期的总任务,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8]。总任务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党在探索基本路线过程中形成的“中期成果”。
1987年1月,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改革、开放、搞活”[19]。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完整表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0]至此,基本路线的雏形初步形成,此后历次党代会坚持了这一基本路线的主体内容,并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拓展完善,在“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中增加了“和谐”“美丽”“强国”等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条路线的正确性,也充分说明了坚持一条符合实际的政治路线对于党、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2.培育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领导核心高度重视党员干部政治意识的提高。1986年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时就作出了“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的重要指示[6]166。也就是说,我们在改革开放时期依然要重视“讲政治”。事实上,正是因为党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讲政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避免了走上“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邪路。
1995年,江泽民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提出了党员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重要命题,并对“讲政治”的内涵进行了重点阐述:“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21]这一理论阐述不仅丰富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而且在实践上为党员干部提供了重要遵循。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定“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一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0年底,全党共有70余万名领导干部参加了“三讲”教育[22]。通过此次活动,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等得到普遍增强。
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多次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并提出要把“政治标准”作为干部选拔第一位的要求。在这里,“讲政治”更多的基于增强党员干部的执政意识、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量。
3.推动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众所周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宣扬“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扣帽子、抓辫子、打棍子”盛行,严重扰乱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开展。改革开放后,针对这一遗留问题,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要尽快恢复正常的党内政治生活,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23]276。
1980年2月,邓小平在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十分感慨地说:“我们党的政治生活,多年没有这么活跃了。这次全会,真正做到了大家畅所欲言,真正体现了中央委员会的集体智慧和集体领导,在党的生活中树立了很好的风气。”[23]274这次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1》)[17]359。《准则1》对党内政治生活作出了规范要求,为党员组织生活提供了准绳。为了使这些规定真正得到落实,《准则1》还强调,对那些违反准则的行为,“要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必须按照党的纪律给予处分,直至开除党籍。各级党委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要定期检查本准则的执行情况”[17]376。这就从制度规范和制度执行上保证了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正常化,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夯实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邓小平曾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即“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23]98。这就内在要求各级党组织保持政治定力,积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组织、每个党员都要按照党章的规定,一切行动服从上级组织的决定,尤其是必须同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23]366然而在实践中,这一要求并没有落实到位,以致于后来在1989年诱发了政治风波。此后,党中央逐步认识到,要实现长期执政、科学执政,确保执政安全,必须加强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和堡垒作用。为此,1989年8月,江泽民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提出了“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的要求,并特别强调了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1994年,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决定对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村党支部进行专项整顿。经过整顿,全国第一批整顿的5.5万个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村党支部中,80%以上的村党支部有了明显变化。
(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布局,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根本性建设”[9];2018年6月,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围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24];2019年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过这一系列实践上和理论上的自觉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坚定政治信仰。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之所以“特别”,就在于他们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然而,要塑造和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续不断、永不停歇地培育和锻造。
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发展壮大的,也必将在它的指导下走向光辉灿烂的未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蕴含着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全体党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要学深弄懂悟透,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党员干部的内心深处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是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信仰之基”。人“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站不起来,更走不远。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和政治灵魂,才能确保党驾驭住任何風险、经受住任何风浪考验、积极且自信地走向未来。正如《意见》所强调的:“要坚定理想信念”,“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25]。
三是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政治信仰属于精神范畴,体现于具体实践中就是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意见》明确指出,必须坚决捍卫、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具体地说,就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重大战略要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坚决同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政治路线的言行作斗争”[25]。
四是坚决站稳政治立场。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紧扣民心,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党的政治根基才能坚不可摧。鉴于此,习近平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牢记我们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向谁负责等根本问题。
2.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既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目的,同时也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两个维护”,就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只有全党上下坚决践履“两个维护”,才能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贯彻。2017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民主生活会上对“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进行了进一步强调,他指出,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意见》进一步指出,必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决不允许搞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两面派”“伪忠诚”[25]。
二是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习近平强调,“党是领导一切的”。有必要澄清的是,“党领导一切”,并不等同于党大包大揽、党政不分,而是党切实承担起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确保党中央、各级党委、基层党组织实现全面领导。2018年6月,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及,“要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24]。
3.提高政治能力。党的政治建设归根结底要靠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共同推进。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切实增强政治功能、党员干部努力增强政治本领。惟其如此,才能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
一是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政治功能是党组织的基本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当前出现的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政治功能退化的问题提出,新时代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意见》也对“不断强化各级各类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进行了强调[25]。
二是提高党员干部政治本领。政治本领就是指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首先是要求党员干部提升政治鉴别力和敏锐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贻误“时机”,造成政治风险的失控和泛滥。其次是要求党员干部保持政治定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亮剑,“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永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再次是要求党员干部增强政治局面驾驭本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要从政治上着眼,将政治思维、政治意识贯穿于谋划、部署、推动工作之中。最后是要求党员干部增强政治风险防范本领。“防止非政治性风险演变为政治风险。”[25]
4.净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关乎党的建设的成败——“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反之“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26]167。
首先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涵养政治生态的题中应有之义。2016年10月,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2》)。《准则2》进一步完善了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体系,“既是党章规定和要求的具体化,也是近年来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形成的一系列规定和举措的系统化”[26]180。通过对照《准则2》让党员、干部经常性地接受“政治体检”,及时清除“政治病毒”,极大增强了其“政治免疫力”,对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起到了积极影响。
其次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党的纪律体系中,政治纪律处于最根本的地位、最关键的环节,是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不能松”,否则这个政党必定会分崩离析,成为乌合之众。在实践中,党中央陆续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2015年8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15年10月、2018年8月)《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201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2016年10月)等党内法规,查处了一大批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党员干部,形成强大的震慑作用,扭转了政治风气,促进了政治生态的健康发展。
再次是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26]181。十九大报告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凝练概括为“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意在通过弘扬锻造积极向上的政治文化,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码头文化等,从而引导党员干部端正政治思想、强化政治认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最后是选人用人突出政治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突出了“政治标准”在选人用人中的地位,提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等好干部标准。2016年10月,习近平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强调,“要大力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坏现象,“以用人环境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26]182。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加强,不仅取得了巨大成效,同时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新时代继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根本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題。只有把准了政治方向,才能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和政策贯彻到实践工作中去,才能避免犯颠覆性的错误,才能把全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就此而言,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根本政治方向,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战后恢复和重建工作,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壮阔征程。在这一历程中,党始终没有放松对西方“和平演变”阴谋的警惕,始终没有抛弃“共产主义”这一政治旗帜,始终没有忘记“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一政治初心。
改革开放后,针对社会上乃至党内出现的“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错误思潮,邓小平深刻批驳道,“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23]152,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989年“六四”风波后,邓小平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否则必然会有动乱,动乱一生,“我们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我们制定的方针、政策、路线、三个阶段发展战略的目标统统告吹”[6]344。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将“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并要求长期坚持下去。
事实上,正是因为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能使党在世界政局风云变幻背景下屹立不倒;在“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崩溃论”的荒谬论调中初心不变、颜色不改;在各种风险考验面前坚若磐石。步入新时代,我们依然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这样才会使我们既不迷失方向又不缺乏动力,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二)必须坚持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任何一个政党、组织都必须有核心,否则就会导致无组织、无纪律盛行,就不能形成统一意志和行动、完成政治使命,就不成其为政党。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更是如此。
毛泽东曾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个核心就是“主心骨”,离开这一“主心骨”,社会主义事业就不可能胜利。更进一步地,在党内又必须有一个核心,才能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党共识,增强全党的战斗力。1973年12月,毛泽东在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上强调,“政治局是管全部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27]这实际上提出了中央政治局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地位这一重大命题。
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准则1》,指出“必须反对和防止分散主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1989年6月,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并迫切地提出,“要有意识地维护一个核心”[6]310。他还多次强调:“党中央的权威必须加强。”“没有中央、国务院这个权威,不可能解决问题。有了这个权威,困难时也能做大事。”[6]319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一些领导干部耍“两面派”,做“两面人”,阳奉阴违,对党中央大政方针说三道四,习近平反复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听从党中央指挥”,“不得公开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证明:“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三)必须制定和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
政治路线是为实现阶段性的“政治目标而采取的政治主张,它涵盖了政治任务、基本道路和基本方针等,是贯彻实施具体路线、方针、政策的总纲”。制定和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中心任务,同时也是决定党的政治建设成效的关键环节。
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洞察到,党的建设过程同党的政治路线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8]602。新中国成立后,党在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的任务制定了相应的政治路线。比如: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党提出了以“一化三改”为核心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八大根据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路线,即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遗憾的是,这条正确政治路线并未得到贯彻落实,以至于后来出现了“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给全党全国人民带来了更深重的灾难。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总方针,党的政治路线才重新校准了方向。1987年10月,十三大正式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此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也正是因为坚持了这一正确路线,党才重获生机与活力,国家发展才得以大踏步赶上时代,中华民族才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启示我们:能否制定并贯彻执行一条符合实际的政治路线,关系到党的政治建设的强弱,关系到党的建设的好坏,决定着党能否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从而带领人民凯歌行进,也决定着党能否兑现自己的政治承诺、完成自己的执政使命,并最终实现党的纲领。
(四)必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无规矩难以成方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离不开党的纪律特别是党的政治纪律。从功能维度来看,政治纪律是维护党的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党的政治路线的纪律,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支点。一方面,只有实行严格的纪律,党的政治路线以及各项方针政策才能得到贯彻执行;另一方面,只有实行严格的纪律,才能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党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由他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提出了加强军队政治纪律的极端重要性:“必须提高纪律性”,“不允许任何破坏纪律的现象存在”[28]。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就“修改党章”问题指出,“党章应当充分体现纪律性和创造性”,“没有纪律是不行的”[16]54。1957年7月,毛泽东又强调,要在全党形成“六又”的政治局面[10]293。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对党的政治纪律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和强调。《准则1》第1条就具体规定了党的政治纪律,强调:“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是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中最根本的一条。”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全党同志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切实保证政令畅通。”[2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制度层面对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作出了进一步探索。2015年10月修订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哪些是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界定。2016年10月,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准则2》和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准则2》对政治纪律在党的纪律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明确:“政治纪律是党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在第27条也强调:“纪律检查机关必须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
历史证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松了就会影响整个党的政治生态,导致人心涣散、弊病丛生;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等现象,冒出“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欺骗组织、对抗组织”等行为,使党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跑偏,使党的团结统一受到损害,极大削弱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就会违背党的政治初心、改变党的政治本色、动摇党的政治根基。正是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9]
(五)必须着力提升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和政治自觉
领导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骨干力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归根结底要靠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率先垂范,共同推进。各级领导干部只有通过加强党性锻炼和政治历练,提高政治能力、增强政治自觉,才能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故此,必须以着力提升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和政治自觉,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落脚点。
新中国成立后,军事上的侵略威胁和安全隐患已基本消除,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未停止过。1964年6月,毛泽东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为了保证我们的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使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阴谋彻底破产,我们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实际上从反向提出了提升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和政治自觉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提出要警惕“美国,还有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的图谋[6]325。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郑重嘱托:“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所以,一定要“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6]380。这里的“革命化”就鲜明体现了对党员领导干部政治定力、政治能力和政治自觉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党员干部必须强化党的意识,时刻对党忠诚,“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永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30];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24];在重大政治风险面前,要敢于亮剑、敢于斗争。
当前,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威胁持续在场,国家政治安全的防线依然需要巩固。这就需要党员领导干部保持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提升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提高驾驭政治局面、保持政治定力、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增强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有效防范化解重大政治风险。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5.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2.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3.
[5]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韩强.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9)∶72-77.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87.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8.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96-197.
[14]张书林.党的政治建设:演进、动因、方略[J].理论探索,2018(2)∶51-58.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00.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1.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97.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7.
[21]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7.
[22]夏春涛.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作风建设问题[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171-180.
[23]鄧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 为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video/2018-06/30/c_129904510.htm.
[2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2-28.
[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7]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11.
[2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39.
[2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95.
【责任编辑:张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