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农村初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2019-09-18李如升
李如升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根留住”,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炎黄子孙的无价之宝,是我们民族聚凝力和生命力之所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学校教育者,理应努力探索传统文化对农村初中生行为习惯转变,就应尝试通过营造环境氛围、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推动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关键词】 行为习惯 环境氛围 特色课堂 经典诵读 研学旅行
在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城镇化新型农村的大好形势下,农村的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也被推入一个动态的发展阶段,行为方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规范性。农村初中学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知识性青少年群落,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冲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外部环境的浸染中悄悄改变,有的学生渐渐迷失了自我,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
一、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梁山县寿张集镇初级中学地处城郊农村,交通方便、历史遗留问题多、生活条件较好,给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了一个滋生泛滥的环境。为此,笔者对该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了全面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礼仪习惯。大部分学生自身的文明礼仪程度较高,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良的现象,如不能够尊重他人,不遵守公共秩序,说脏话,不注意个人、公共卫生,不注重课堂纪律,拿手机现象严重,不爱护公共设施,不注意节约,浪费粮食,等等。
(2)学习习惯。学习准备不充分,只有30.2%的学生能带好学习用品,46.7%的学生能做好课前准备,有13.8%的学生不做学习准备,甚至有少数学生上课预备铃响后不进教室,还在教室外观望。有的学生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差,懒于动脑思考问题,经常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缺乏钻研精神;有的存在畏难情绪,老师布置的作业或任务有困难时,7.9%的学生自动放弃应该完成的学习目标任务。
(3)生活习惯。大部分学生有较好的生活习惯,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按时作息,不坚持锻炼身体,学校的早操、课间操不能正常参加。不注意讲究卫生,有些学生饮食卫生习惯很差,喜欢吃零食,饭前便后不洗手,看书写字姿势不正确,不爱护环境,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
二、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当前的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为社会、学校、家庭、自身四个方面,其中客观原因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不足和三者没有有效协调造成的,同时加上自身年龄阶段的特点和个人局限,致使日常行为规范缺失。
1.社会不良氛围的影响很大。俗话说:“学校十年功,难抵社会一分钟”。不良社会风气弥漫,缺乏诚信、缺斤少两、唯利是图、拜金思想泛滥,社会公德沦丧,公民群体道德意识下降,致使有的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失去进取心,更不用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了。
2.学校和教师的因素是关键。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成长的主要场所,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教师素质的高低都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学生升学压力以及社会对学校的认可程度,迫使很多学校视成绩为根本,导致的后果是学校重智育发展而轻视德育的教育。
3.家庭教育有不可低估的影响。素质较高的家庭,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心理和智力得到良好的发展,这部分学生在学校往往表现出积极、健康的心态。低素质家庭或不健康家庭中,父母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不当,以打代教,或放任不管,对学生管教不严,娇生惯养,甚至溺爱、姑息迁就,学生初期体现的不良行为习惯得不到及时纠正。
4.学生自身的因素是主要原因。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学习的兴趣不高,沉溺于网络中,也有部分学生喜欢看电视剧或文体娱乐节目;长时间形成的自由散漫、多动、懒惰等不良行为习惯,使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下降,缺乏恒心和毅力。
三、转变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根留住”,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炎黄子孙的无价之宝,是我们民族聚凝力和生命力之所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学校教育者,理应努力探索传统文化对农村初中生行为习惯转变,就应尝试通过营造环境氛围、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推動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1.营造传统文化环境氛围。通过精心设计、建设主题花园,栽植国槐树,打造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国学大道。建设国学、国粹、感恩、孝德等文化教育长廊或展板,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让校园每一个空间、每一面墙壁都在说话,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育人。
2.打造传统文化特色课堂。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创新校内传统文化公开课等校本教研形式,拓展校本教研内涵。充分利用班会、专题课等形式,集中讲解《论语》、校本课程《吾日三省吾身》,让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开展经典诵读系列活动。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捐赠图书、诵读比赛、阅读笔记评比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打造“书香校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孝敬、友善、节俭、诚信的优良品质,转变学生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校园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营造全员阅读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深入开展。主动加强以语文教师为主体、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诵读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积极配置相应书籍,搜集相关数字资源,为开展诵读活动提供服务。
4.学会、践行“弟子规”。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让国学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征文活动,评出最佳征文,由作者在升旗时作国旗下讲话。组织抽背《弟子规》,每天的课间操后组织全校学生齐诵《弟子规》内容,关注了学生的道德生成,提升学生的精神生活,养成良好习惯。
5.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因地制宜、精心选择当地传统文化基地,先后组织学生到天成教育博物馆、独山抗日战斗纪念馆、杏花村民俗体验馆、贾堌堆遗址等处进行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校园认知社会、接触自然,体验益智增能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同时,举行“拜师”活动、读书演讲比赛、观看传统文化影片、过好中国的传统节日等喜闻乐见的组织形式,让学生了解、认识、喜爱传统文化,并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这也就从某些“小事”中,树立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意识。
总之,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不仅不能妄自菲薄,而且还要认真研究和大力弘扬,其重要意义在于不论过去还是将来,传统文化是我们构建多元文化社会,提升民族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根基。只要我们做教育的有心人,就能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转变对农村初中生的不良习惯,这对国对民都可谓是千秋功德的大事。
参考文献:
[1] 左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研究.贵州师范大学,2016.
[2]查士琴.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6.
[3]马士峰.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1.
[4]张龄.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